不可否认,《追风筝的人》最初的畅销和美国9·11事件关系密切。
时至今日,伴随塔利班再次夺取政权,媒体和公众重新将目光聚焦在阿富汗。
铺天盖地的新闻热点,备受瞩目的人民苦难,让人感慨唏嘘和于心不忍。
我不是政治评论家,也未曾踏足过阿富汗。只是再次翻阅《追风筝的人》,我突然理解了那片土地上发生的种种。
没有人能和《追风筝的人》相遇后,不爱上那句“为你,千千万万遍”。
没有人能和《追风筝的人》邂逅后,内心波澜不惊,不被这个故事俘获。
没有人能和《追风筝的人》碰撞后,不发自肺腑感慨和感恩:祖国伟大!
1、关于战争:战争来临时,没有人能独善其身《追风筝的人》所讲述的故事,其实很少涉及战争和军事,更多是关于人性的背叛和救赎。全书主要围绕风筝和两个少年展开,讲述那片遥远国度的人和生活,从年少无忧、到友情背叛、到战争出逃、再到回归救赎。
或许是这本书的畅销契机,得益于它逃不脱的悖论:靠讲述受苦受难的阿富汗人,获得个人成功。
抑或是这本书的时代背景,恰处于战争前后的剧变:战前家园的无忧无虑,战后生活的兵荒马乱。
甚至作者一度害怕,自己将被指责“利用悲剧、消费苦难”,所以在写到三分之二处停了笔,但不经意间又泄了密。因为所发生的一切,已然印在远走他乡少年的骨子里,哪怕是字里行间都同他的生活勾连,无法抽筋扒皮地从生命中剥离。
战争前,富裕兴旺的生活、繁华多彩的街道、其乐融融的人民……
战争后,难以辨别的家园、满目疮痍的城市、饿殍遍野的难民……
长年累月的战争,经久不息的炮声,造成了无数城市轰然倒塌,迫使无数家庭的支离破碎。每一个阿富汗民众,都在惶恐和悲伤中,日夜不得安宁。在这种大环境下,无论你的种族和地位,无论你的富裕和贫穷,无论你的盛名和无名,枪杆子下、炮火声中,人人都将水深火热。
看完之后,你会对战争和和平,有了更深刻的感知。你会对祖国和当下,心存万分感激!
2、关于感情:愿你遇一人,为你千千万万遍再次重读《追风筝的人》,那句“为你 千千万万遍”依旧使我热泪盈眶,两个少年的故事依旧让我遗憾万千。我常常会思考,到底什么样的感情,才配得上这句发自肺腑的真心。
忠诚、善良、勇敢的哈桑,一生都在守护着少爷阿米尔。用自己的方式,跟随他的脚步、捍卫他的尊严、守护他的家园,哪怕付出的代价是被凌辱、被污蔑、被杀害。无论是平日里的言听计从,还是危难时刻的维护捍卫,哪怕因守护老宅而被塔利班残忍射杀,他用一切来维持守护这段友谊。
反观阿米尔少年,虽然两个人同一个乳母、虽然日常依赖信任哈桑的陪伴,但却从没有将哈桑视为真正的朋友。当哈桑面对周边人的谩骂挑衅、母亲被言语侮辱、甚至被毁灭性侵犯,全程想的都是自己。非但没有在最危难的时候伸出援手,事后更是设计陷害嫁祸,迫使哈桑远走他乡。
好在每个故事,哪怕再悲惨再无情,终要和这个世界和解。好在成年后的阿米尔,终于做回“好人”,守护解救了哈桑之子,也为曾经的过错找到了一条救赎之路。
人生在世,我们所追求的不过是这种纯粹。总有一个人,会为你不顾一切;总有一个人,会让你无所顾虑。也许是爱人,是父母,是子女,是朋友……为你,千千万万遍!
3、关于救赎:接纳不完美的自己,和世界和解我们都称赞哈桑,却都活成了阿米尔。这不是讽刺,这是事实。
每个读者都称赞哈桑,赞叹他毫无条件的忠诚,赞叹他无所畏惧的勇敢,赞叹他身处淤泥的圣洁。可以说哈桑是人性真善美的代表,是友情至高无上的象征。
但是反观阿米尔,自私,怯懦和虚荣,两个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设身处地去想这个问题,如果你是阿米尔,真的会做出不同的选择吗?很显然,答案只有自己知道!
所以,人生这一路我们跌跌撞撞,有遗憾、有后悔、有不完美。也许就像译者李继宏所说的,“也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风筝,无论它意味着什么,让我们勇敢地追”。
就像阿米尔和他的妻子,都是通过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并且勇敢面对,来实现真正的自我救赎。
经典的力量,在于人性的永恒。而世界名著《追风筝的人》,便是这样一本揭示人性的力作。
无论是阿富汗战争的残酷和现实,还是阿富汗人民的水深与火热,只要你能明白和平的美好;
无论是阿米尔友情的背叛和救赎,还是哈桑的无所畏惧和善良忠诚,只要你学会勇敢和救赎;
读别人的故事,领悟自己的人生,那么就不枉费作者的呕心沥血。
点点关注,就是支持~收藏转发,就是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