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四大名著之一,它描绘了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虽然是乱世,但也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人物,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卧龙先生诸葛亮。
诸葛亮是一个智慧超群的谋士,他让周瑜在临死前都感叹“既生瑜,何生亮”。但是在他身边,还有一个与他齐名的人物,被称为“卧龙凤雏”的庞统。庞统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他曾经得到水镜先生司马徽的赞誉:“得卧龙凤雏其一,可得天下”。可惜他英年早逝,牺牲在落凤坡。
如果庞统没有死,他是否能够用他的无双智计打败曹魏的司马懿,帮助刘备恢复汉室,实现大业呢?
庞统投靠刘备展现才华庞统之所以能与诸葛亮并称“卧龙凤雏”,是因为他有着非凡的才华。
他年轻时曾经拜访过颍川的司马徽,也就是水镜先生。司马徽是一个博学之士,善于识人。他和庞统从早到晚谈论天下大事,十分欣赏庞统的才能,认为他是南方第一人。庞统最初被任命为南郡功曹,参与地方政务。后来跟随周瑜参与赤壁之战。周瑜成为南郡太守后,任命庞统为功曹,掌管重要事务。
第二年,周瑜因病去世。庞统随同送葬到东吴。送葬归来后,他辞去了东吴的职务,投奔了刘备。
刘备一开始任命他为耒阳县令。《三国演义》中说这是因为刘备看不起庞统的长相。但实际上是因为庞统不履行职责。
刘备对此很不满意,就说:“你不用干了”。
庞统被免职后,东吴的鲁肃和刘备手下的诸葛亮都来找刘备说情。他们说这个人虽然没有做好本职工作,但是他有着非凡的才能。你不能让他做些琐碎无趣的事情,要让他发挥自己的长处才能显示他的价值。
刘备是一个知人善任的人,很快就明白了庞统的才华。他马上召见了庞统,和他亲切地交谈,赞叹他是一个人才,立刻任命他为治中从事,这是刺史的高级幕僚。
刘备对庞统的重视程度,仅次于他三次上茅庐请诸葛亮出山。
庞统没有辜负刘备的期望,在攻取益州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庞统献计攻蜀,三计齐出,惜死落凤坡在刘备占领荆州后,大家都建议他向西进军,夺取益州,占据蜀地。
但是刘备很犹豫。一方面是考虑到自己的实力问题。他在荆州只有三万多兵力,而益州的刘璋有十万大军。
兵力相差悬殊,就算是拼死一战也不一定能够取胜,说不定还会失去荆州。
另一方面是考虑到自己的名声问题。刘备以仁义著称,曾经得到刘表的托孤,赢得了人心。如果为了夺取益州而背信弃义,可能会失去人才的支持。就在这时,庞统给出了自己的意见。他认为现在是乱世,不能拘泥于常规,要根据形势变化而变化。
他说夺取弱小之地,建立政权而治理天下,改变阵营而投向正义,都是历史上常见的做法。我们只要在得到益州后,给刘璋一个封地,就没有人会说我们失去了仁义。
他说现在的情况是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如果不攻益州,就会错过良机,后悔莫及。
为了攻取益州,庞统提出了三个战略性的计策。第一个是上策。就是挑选一支精锐部队,穿着黑衣,在夜里行军,在白天休息。不停地前进,直接突袭成都。这样可以打他一个措手不及。到时候刘璋肯定想不到,在他还没有做好准备的时候,我们的大军就已经到了他的城下。
第二个是中策。就是利用刘璋手下的两个名将杨怀和高沛。他们都是精兵强将,还守着要冲。我们可以假装要回荆州,让他们来送行。趁机抓住杀死,然后进攻成都。
这个计策其实是庞统最想让刘备采用的计策。先杀掉将领,消灭精锐部队,占据有利地形,在益州建立稳固的阵地。然后再进军成都,逐步吞并益州。
这样一来,就算刘璋有了一些准备,也无济于事。因为他的军队没有了领导者,士兵也没有了集结点。精锐部队被消灭了,战斗力也大大降低了。
第三个是下策。就是直接撤退回荆州。然后再慢慢筹划攻打益州。这个计策其实是最不可取的。因为这样就等于放弃了现在的优势,错过了良机。等到刘璋平定了内乱,恢复了实力,再想攻打益州就难上加难了。
而且荆州也不是安全的。荆州是三国争夺的焦点,曹操和孙权都觊觎荆州,随时可能发动进攻。如果刘备退守荆州,就会陷入被动的局面,失去主动权。
所以庞统提出了三个计策,其实是想让刘备选择中策,既能够避免上策的冒险,又能够克服下策的消极。中策是最符合刘备的性格和处境的计策,也是最能体现庞统的智谋的计策。
刘备采纳了庞统的中策,一路攻城略地,势如破竹,直逼成都。
建安十九年(214年),刘备率军围攻雒城,庞统率领精锐部队攻城。不料在战斗中被一支流箭射中胸口,当场身亡,时年三十六岁。刘备闻讯后悲痛欲绝,亲自为庞统选定墓地,并厚葬之。后来追封庞统为关内侯,谥号靖侯。庞统之死,令刘备失去了一位得力的谋士和忠诚的朋友。他曾经为刘备说过:“得卧龙凤雏其一,可得天下;得二者者可安天下。”可惜他未能与诸葛亮并肩作战,共同完成刘备的大业。他也未能看到自己的计策最终帮助刘备夺取了益州,并建立了蜀汉王朝。
庞统虽然英年早逝,但他在《三国演义》中留下了不朽的名声和影响。他是一个智勇双全、敢于创新、忠心耿耿的人物。他与诸葛亮同为卧龙凤雏,并称为三国时期最杰出的谋士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