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喽,大家好,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是东汉末年各路军阀建国国号探究的第一期。当然啦,这只是想象出来的。因为按照真实的历史线,这些势力最后都被消灭了。最后幸存下来的是曹老板的魏国、刘皇叔的蜀汉,以及孙权的吴国。所以这三个国家我们在视频里就不说了。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是《三国演义》的开篇之词,然后就是战国七分而并入秦,秦末楚汉相争而并入汉,到了东汉末年而分三国。按照史学家的划分,东汉末年起自黄巾起义而终于曹丕篡汉。但是严格来说,应该从公元147年汉桓帝刘志登基改元算起。毕竟所有的锅不能让他堂侄子汉灵帝一个人背了。这两人在治国平天下上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东西,但是在败家和制造混乱上却是很有天赋,甚至可以说是造诣颇深。
这叔侄俩对宦官都十分宠信,宠信到什么程度呢,封侯!汉朝对于封爵历来管理很严,除了皇族,基本没有无功封侯的情况出现。“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即便是如飞将军李广那样的人物,到死也没有封侯的待遇。到了桓帝、灵帝这可就不一样了,大肆给宦官封侯,最后嫌封侯不过瘾,干脆“呼之为父”!也就是现在的干爹。皇帝的老爹是什么?死了的多少得追封个帝号,活着的也得是太上皇!干爹?那至少也是半个太上皇!
总之,大汉朝经过叔侄俩这一番折腾,原本只是日薄西山,大厦将倾。现在直接开了三倍数,向着死亡大踏步前进。
好了,前期的话就先说到这,下面就来看一看,如果东汉末年那些势力成功统一全国,他们的国号会是什么呢?
第一位:张角
张角是黄巾起义的领导者。他是河北钜鹿人,据说他早先是个采药行医的郎中,后来进山,仙人传授《太平要术》给他,他修习之后,便能够呼风唤雨、点石成金。张角依靠此书,散施符水,为人治病,白治百灵。于是便有了第一批跟随的信徒。张角便依据时势,创立了太平道。因为灵帝时期东汉的政治异常腐败,宜居度急剧下降,百姓的生活体验感极差,转而投向太平道,太平道在短时间内便成为了民众的主流信仰。
在有了深厚的群众基础,得到群众的衷心认可之后,张角于光和七年,也就是公元184年起事,自称天公将军,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的口号号召信徒共举大事。这在史书上被称为“黄巾起义”。张角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宗教领导农民起义的起义领袖,所以他如果起义成功,大概率会建立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家。而太平道教是其统治根基和中枢精神,所以建国之后国号为“太平道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张角不称帝,号“太平大天师”,大天师称号为世袭,中央以依旧以“三公九卿”制为模板,但是变其名称。比如说丞相为“大良师”,太尉为“大军师”,御史大夫为“大监师”。以起事之前的“方”划定地方行政区域。比如说冀州便叫“冀州方”,并州便叫“并州方”各方最高行政长官为“方伯”。以张角采药遇仙之山为太平圣山,立为太平教的总宗门。不过,神权制国家在很大程度上比王权制国家更脆弱,而且在华夏也没有先例可循,所以说不得在数年或者十数年之后,这个太平道国会又转变成帝制国家。
第二位:丁原
丁原丁建阳,泰山郡南城县(山东省平邑县郑城镇南武城村)人。他在东汉末年大舞台上出现的时间很早,所以注定是一个配角。
丁原据说出生寒门,有武力,擅长骑射。凭借自己的努力做到了并州刺史。在《三国演义》中,他是大忠臣吕布的第一任义父,而且张辽等名将此时也是在他的帐下效力。
汉灵帝驾崩之后,大将军何进召丁原入京剪除宦官,但是事情泄露,何进被宦官杀死,而丁原一介粗人,并没有什么谋略。董卓入京之后,丁原的并州军成为他主要的威胁。董卓便暗中收买了吕布,杀死了丁原,并兼并了他的军队。
丁原为并州刺史,如果真能开国称帝,那么“大晋”无疑是最好的国号!
第三位:董卓
董卓是陇西临洮人,年轻时在陇西一带抓治安,因工作绩效抓得好。得到了并州刺史段熲等人的赏识,并向朝廷举荐他。黄巾起义时,他被任命为东中郎将,专门负责剿灭冀州的黄巾军。然而,董卓军事才能有限,在冀州屡屡被黄巾军打败。《三国演义》中刘备三兄弟还曾经在这一时期在董卓兵败时救过董卓。董卓因战败被免去官职。
汉灵帝中平元年(185)冬,西北凉州的北宫伯玉、韩遂等人以诛宦官、清君侧的名义引兵作乱。朝廷派遣皇甫嵩领兵讨伐,但是却被叛军击败。中平二年八月,朝廷拜司空张温为车骑将军,董卓为破虏将军,领兵平叛。这一年的十一月,董卓在美阳县击败叛军,斩首数千。之后在追击叛军的残军时落入北地羌人、匈奴人的包围之中,董卓假借修堤捕鱼,暗下让部队从堤下迅速通过,一兵未损便突出重围。朝廷为了表彰他的战功,封其为斄乡侯。灵帝后来又拜其为并州刺史,但是董卓推脱部下不让离开,依旧领兵活动于河东观望局势。
灵帝驾崩后,外戚、大将军何进掌握了朝政,为了彻底清除宦官,他不顾众臣的劝阻,执意召董卓入京,想要借助董卓的兵马除掉宦官势力。哦,对了,顺便提一句,出这个馊主意的便是后来大名鼎鼎的袁绍!
然而,还没等董卓入京,何进便被宦官杀了,兵士们不满宦官擅杀大臣,直接攻进了皇宫,中常侍段珪等劫持了了少帝出奔北邙山。董卓此时驻扎在洛阳城外,看见洛阳城中浓烟滚滚,意识到出了大事,急忙率领兵马,在北邙山上接到了少帝,并随后进入洛阳。
进入洛阳后,董卓先接收了何进手下残余的兵马,之后又引诱吕布杀害执金吾丁原,吞并了丁原的军队,彻底掌握了洛阳。
《宋史》中宋太祖赵匡胤在定国号时曾说:“昔汤武革命,发大号以顺人;汉唐开基,因始封而建国,宜国号大宋”。说汉唐的国号都是根据最初的封号来确定的。汉高祖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之后统一天下之后便也采用“汉”作为国号,而唐高祖李渊被隋帝封为唐王,之后称帝便以“唐”为国号。而赵匡胤曾是后周宋州归德军节度使,所以定国号为“宋”。
董卓之前被封为斄乡侯,斄县位于今陕西武功县西。陕西之地自周时起便为秦国所有,所以董卓的国号最合适的应该是“秦”。
很多朋友可能会说,董卓所率领的不是西凉军么,他不是凉州来的么,国号应该叫“凉”最合适呀!
其实,董卓并不曾担任过凉州刺史,他只不过是在凉州辖区打战,他的官位是并州刺史、河东太守。比较下来,还是“秦”更合适。
第四位: 李傕、郭汜
李傕、郭汜本来是董卓的部将,史书中记载李傕勇猛无比、善于用兵。董卓占据洛阳时,派遣他们跟随牛辅讨伐朱俊,在击退朱俊后便留在陈留、颍川等地劫掠。所过之处杀略男女,抢夺财物。使得富庶的颍川成为了一片白地。
董卓死后,司徒王允掌握朝政。李傕、郭汜跟随牛辅回到陕县,不久牛辅又为乱军所杀。李傕等人顿时没了依靠,便想要请求朝廷给予自己大赦,但是却被王允拒绝。李傕本想解散军队讨回本乡,但是被贾诩劝阻,并建议他整军向东,攻下洛阳才有活路。李傕听从了贾诩的建议,会同郭汜、张济等人,领兵数千,日夜奔袭长安。
王允派徐荣和胡轸迎战李傕、郭汜,但是却反被李、郭击败,等到了长安时,李、郭已经拥军十数万,而长安早已是一座孤城,如何能够抵挡。到了六月,李傕攻破长安,杀死了王允等人,控制了汉献帝。
李傕被汉献帝封为车骑将军、池阳侯,郭汜为后将军、美阳侯。池阳县即今陕西省泾阳县和三原县的部分地区,而美阳县属右扶风辖领,同样也是在古秦地。而且基于李、郭二人与董卓的关系,“秦”也是一个合适的国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