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陇西》开分7.7分,如今大结局了,也只是涨了0.2分。
收视率方面,《风起陇西》并不理想,创下了央视八套黄金档的近年新低。
网播热度也一直被《重生之门》和《特战荣耀》等剧压制,自上线以来,从未拿过第一。
然而如此的表现,其实并不能真实反映出这部剧的优秀。
古装谍战剧,是一种少见的电视剧类型。
古代的通讯工具不发达,这就给谍战剧情设置上留出了很大的空间。
特别是《风起陇西》这种,把故事融入到三国时期,让观者的立场相对中立,这也是原著作者马伯庸的精明之处。
这部剧质感出众,光影和服化道用得很极致。长短适中,节奏明快,不拖泥带水。
演员阵容也很强大,可谓是近年少有的精品良心剧。
不过,它各方面的表现还是没有得到预期值。
那么,到底是谁给《风起陇西》打了低分,让它的口碑产生了偏差?
10、诸葛亮
《风起陇西》的故事,以“失街亭”为切入点。
李光洁饰演的诸葛亮,不是那个运筹帷幄、意气风发的卧龙军师。
而是眉头紧蹙,心事重重,发簪凌乱,甚至有些憔悴。
历史上,对于诸葛亮的北伐,后人评说不一,有“以攻为守”之说,也有“疲师劳兵”之说。
益州地界疲弊,人少地狭,综合实力远不如魏吴。
恰逢魏文帝曹丕刚死,司马懿被贬于家中,又可以保持在自己在蜀汉的威信,这么好的机会,是值得冒一次险的。
然而街亭一战失利之后,诸葛亮引发了不少非议。
李光洁和导演路阳的想法不谋而合,他们要塑造出一个不一样的诸葛亮。
这个诸葛亮,李光洁称他为“打工人”,他不执羽扇,也非事事全料。
在他身上能看到的,除了焦虑,只剩匡扶汉室的决心和鞠躬尽瘁的信念。
对于间谍活动,本着放任不管的态度,一种大奸大恶的既视感油然而生。
不讨喜的诸葛亮,不招人待见,可恰恰这又是一个相对真实的诸葛亮。
9、烧脑
编剧之一的金昱发文,称《风起陇西》更适合在大银幕和电脑前看。
言外之意,一是说出了该剧有电影的质感,二是在电脑前看,可以选择回放,重看密集台词之下被忽略的细节。
《风起陇西》的第一集,就已经劝退了一大批人。
人物一个接一个登场,可是除了诸葛亮和马谡相对熟悉,其他人都不认识。
司闻曹、间军司、曹掾、司尉,一连串陌生的机构和职务,更是让人摸不着头脑。
情节上更是一环扣一环,不给人思考和喘息的机会。
这种需要全神贯注、不能错过一丝信息的烧脑剧,在当下收视并不会太好。
并不是门槛有多高,而是有人更愿意以轻松的心情来看剧。
其实编导也早已经想到这一点,那些陌生名词和人名,在剧中被反复提及。
出现人物的字时,还友好地用括号进行了标注。
情节上也是通过不同人物的对白,不断重复,只是台词下了功夫,并不显得啰嗦。
每集结尾,常远饰演的孙令还以评书的形式对当集的故事进行梳理复盘。
这般周全,也没能避免那些讨厌脑子被烧的人打下低分。
烧脑剧也有一大批的爱好者,当然怕自己的心头好被无妄所处差评。
因此,只因烧脑就打出低分的理由,十分牵强。
8、硬伤
《风起陇西》逻辑线条较为完整,没有特别大的硬伤。
但还是被许多认真看剧的观众所诟病,认为它有一些说不通的地方。
比如,郭淮的手里,实际上并没有能够完全拿捏陈恭的把柄。
只靠着资中叛乱的一条情报和“不容于天下”的威胁,肯定不足以让陈恭变心。
郭淮当然也知道这一点,因此不断地让陈恭上交投名状,同时也一直对其有着防备之心。
他不惜牺牲数位间谍乃至整个五仙道,也要把陈恭保到曹掾的位置上去,有一点赌的成分。
白帝这边,行动时被捉现行,也只好委曲求全。
但此时没人知道陈恭心里真正的想法,对于郭淮提供的线索,他到底相信几分?是否也有过左右摇摆的犹豫?
结尾,荀诩借林良之口得知,陈恭在离别妻子初到天水之时,就已经厌倦了间谍生活。
翟悦死后,他更是无心恋“谍”。
所以在得知资中真相之后,陈恭就下定了赴死之心。
荀诩从他安排的地道逃脱,他也把自己送上法场。
无论魏国的“青萍计划”,还是蜀国的“死间之计”,严格来说都不能称之为周密的计划。
将计就计,是间谍活动中最常见的状况,也是谍战剧最为吸引人的部分。
假如所有的情节都按照原计划按部就班地发生,还有什么意思呢?
总之,《风起陇西》是国产剧中硬伤较少的一个,综合前后来思索,总能从密集的台词中找到答案。
7、杨颖
2007年,杨颖第一次出演电影,通过彭浩祥的《破事儿》曲线进入娱乐圈。
之后和井柏然在《全城热恋》的对手戏,受到了众人瞩目。
从那开始,杨颖演了很多部影视剧,然而她并非科班出身,演戏方面一直没有综艺走得稳,更是得到了“瞪眼派”掌门人的称号。
杨颖的加盟,让《风起陇西》在预告宣发阶段就已经被人质疑。
不仅是观众,饰演陈恭的陈坤一开始对于她也有所担心。
可是这一次,杨颖在剧中的表现,有了肉眼可见的进步。
比如柳莹和荀诩分别的那场戏,杨颖的表演就沉稳大气。
眼泪没有依赖瞪眼绝技,而是不自觉地慢慢滑落,脸上更是出现了几个微表情。
可即便如此,有人看到卡司名单里有杨颖或是Angelababy的字样,就义正言辞地给出了低分。
这无疑是没有用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其实入行多年才真正开窍的演员不胜枚举。
只是33岁的杨颖需要更多的演技磨练和优质作品,来证明自己的努力和真正的进步。
6、原著党
凡是通过小说改编的影视剧,总有原著党出来指指点点,生怕哪里做了改动,影响了原著在自己心中的位置。
殊不知文字终归是文字,变化成影像,哪有一点也不改的道理?
拿《风起陇西》来说,马伯庸的写作长于事与物,却短于人与情,编剧在人情上做了些许弥补。
同时在人物设定上做了很大的改动,比如白帝、赤帝和烛龙的身份,以及人物关系之间羁绊的加强。
原著本就是在真实历史事件下做了延伸,编剧在此基础上,主线中加入了李严想要撼动诸葛亮权威的戏份。
时有恍惚,会让人觉得它是一部职场剧。
改编成这样,并非降低门槛,而是拓宽了门框,吸引更多的观众,以谋求更大的商业回报。
5、现代对白
《风起陇西》的确在台词中使用了大量的白话,比较明显的是常远的北京话,其他演员也是频频出现现代汉语的词汇。
对此,古装剧的主创们向来也很无奈。
即便是历史正剧,谁又能保证台词可以完全符合所处朝代?
1800年前的中国人口中的上古音,如今没有人能够准确指出,更没有录音录像,全靠文字进行推拟。
难道把肆虐于古装剧里明清小说的白话,放在汉末时期的电视剧中,就不奇怪了吗?
既然无法准确还原,倒不如用现代白话来代替,让剧情更为扣人心弦。
况且,《风起陇西》只是披着历史剧和悬疑剧的外衣,谍战之下隐藏着的才是它想表达的东西。
4、不爽
前文说过,《风起陇西》的诸葛亮,颠覆了以往的形象。
让该剧在一开篇,就定下了不爽的基调。
再看那些身不由己的小细作们,做不完的任务,不停歇的伪装,总是缠绕于身。
失败、暴露、犯案、翻案一直贯穿全剧。
反转太多,让人不爽,可是没有反转,叫什么谍战剧?
“爽剧”虽爽,切莫贪杯。
3、无CP
嗑CP虽然是一种无聊的行为,但却很有市场。
电视剧和电影的观众总是不一样的,对于电视剧来说,有相当一部分人对于剧中的CP抱有期望。
人们对于美好气氛激发出来的荷尔蒙,有着天然的好感。
可惜的是,《风起陇西》中,完全没有任何可以搞CP的人物关系。
所有角色的存在都是为了服务剧情,他们各有各的立场,也没有多余的时长供搞CP来挥霍。
即便是陈恭和翟悦这样的夫妻关系,也碍于间谍身份,少于CP互动。
如果硬要凑的话,糜冲和陈恭这一对主仆倒是可以弄出一点喜剧效果,可惜糜冲早早下线。
饰演荀诩的白宇也认为,这样的剧搞CP是多余的,是荒唐的。
当记者问到荀诩和陈恭是否值得一“嗑”时,白宇说:
“这怎么能搞CP呢?他是我兄弟,然后又是我妹的老公,你把我和他搞CP,岂不是有点不大对劲吗?”
本身剧情上就不爽,又没有CP可嗑,让一大批观众失望了。
特别是女观众,CP感是如今的古装剧不可或缺的要素,可这个《风起陇西》对于这一点竟然毫不在意,还是趁早拜拜了吧。
2、色调
许多差评中提出的理由,是《风起陇西》的色调太暗。
现在很多古装剧的色调极亮,亮得让人感到不适,尤其以古偶剧者更甚。
除了超级大白光,还有亮蓝、亮紫、亮粉、亮绿等奇装异服。
偶尔在电视上看到,慌忙调整画面模式和亮度,以保眼球。
导演路阳没有让《风起陇西》成为那样的剧,而是从实际出发。
间谍活动多在室内和晚间进行,亦要遮窗蔽户,以免被人发现。
在没有电灯的时代,能有多亮?
古时的夜晚,是很暗的。
服装上也以灰色、黑色为主,间谍的头条要务,就是让自己不那么显眼,不那么鲜艳。
同时,暗色调还能为整部剧铺垫出神秘氛围,凸显间谍活动的神秘感。
色调,绝不能成为弃剧的理由。
1、没有理由
郭德纲曾在相声中调侃:“我还讨厌于谦!”
于谦迫不及待地询问:“为什么讨厌我?”
因为之前郭德纲每说出一个讨厌的人,都会对其夸奖一番。
可没想到的是,郭德纲回答道:“没有理由!”
就是愣讨厌。
看了一集的,看了半集的,看了五分钟的,甚至根本没看的,抬手就是一个2星,反手就是一个1星。
此种现象早已有之,也并非只发生在《风起陇西》身上。
希望这样的行为越来越少,做不到观棋不语,不看便罢,无须给人添乱。
《风起陇西》在三国时期大事件的历史背景下,讲了个关于小间谍的虚构故事。
他们穿着三国的衣服,却演着不知哪朝的戏。
你可以说他是现代故事,也可以说是古代故事,怎么代入都不违和。
它符合优质谍战剧的标准,通过改编以后,也符合了普通观众的观剧要求。
《风起陇西》像一坛陈酿,冰封香裹,久而弥香。
这样用心的剧却不被重视,那以后的烂剧只会越来越多。
值得欣喜的是,剧中虽然悬念重重,下一部的预告却非常坦诚,至于片名叫《风起江东》还是叫《风起东吴》并不重要,只需期待便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