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最被忽略的名人
在明朝,有这么一个人。
他的学问强烈的影响了当时的文官集团,让皇帝也惴惴不安。他的思想又下到民间,受到知识分子和老少妇儒们疯狂的追捧。
他有教无类,门生遍布。他目空一切,自立门户。
如果要写中国古代思想史。孔子孟子程朱是一条线。他一个人可独占一条线。
他是王阳明学说的拥趸,却又走到了和王阳明没有太大关联的另一头。如果说王阴明是儒学山头的一个崎岖之峰。他则从儒家的山上跳了下去,扎进了一片自由奔腾的世界之海。
他,就是李贽。一个自称异端之尤、坚决脱离儒学和农耕文明的不合时宜者。很多人知道他的名字,是因为他对朱元璋有过几句极高的评价。却不了解其人,惊雷闪电般的思想火种,烤焦了整个大明。
李贽,福建泉州人。祖上是海洋巨商。明朝海禁政策后,家道败落。他是举人出身,在河南一个小县做教谕,因为梗直不懂做官。经常一家人饿的几天都没饭吃。他回乡守孝期间,两个孩子在河南活活饿死。后来,凭借文章的影响力,做到南京国子监博士 ,再后来做到云南姚安知府。
二十多年的仕途,官位不高,名气极大。他常年和他的上司、同僚做不懈的观念斗争。万历九年,他主动辞官。在湖北麻城定居,落发为僧,开学院、讲新课。
二十年间,声名大躁,士大夫望风礼拜,山野村闲竞相投学。
身处江湖,震惊庙堂。
万历三十年,一直暗中把控李贽动向的万历皇帝,终于下定决心,亲自批示。“惑世诬民”的李贽被下狱,被焚书。同年三月,李贽夺理发师的剃刀,自刎于狱中,终年76岁。
我们看他的一生,如果只是喜欢怪言狷语,行为乖张,那他最多算效仿魏晋名士。但李贽实质上是颇有体系的创新思想家、社会活动家。他写的,说的,做的一样的多,一样的一致。
后世有把他安排在泰州学派的、有说他是法家的、名家的。也有说他是反儒的儒家。时代发展到今天,越来越多的评价,认为他骨子里是一个洋溢着海洋文明精神的现代知识分子。
在教育上,他强调学生的独立人格,认为师生平等,每个人都是可教之才。这时候他近似孔子。又无限类同苏格拉底。
在思想上,他极端的反程朱理学,嘲讽儒家的“道统”若乌有,把人人顶礼的“道学”目为是欺天罔世之谎言;
在实务上,他说修齐治平的儒学的《大学》,是一部“明言生财有大道”的人类经济学的专著;他提倡功利主义。非常反对明朝的重农抑商政策,对唐、宋元的国际海洋经济策略予以高度评价。
他大力提倡男女平等,鄙视和痛斥一切束缚女性基本权力的制度和习俗。他自己收已婚妇女和寡妇为门下学生。也为武则天和司马相如等历史人物做学术上的平反。
在人性思考上,他认为程朱理学环境中的人和事,“无所不假”、“满场是假”,他对众生相的看法,有时极度冷峻,有时又异常的热诚。这时候,他又像极了鲁迅先生。
以他的野望,明明可以不死,偏偏他去主动寻死。
因为他认为死亡能促进思想的进步,社会的进步。他的文章里有大量关于死亡本身的思考;被后世学者认为是存在主义形式的,而他接近死亡的方式是苏格拉底和布鲁诺式的。
甚至,在我国七十年代那个特殊的年代,他又被拉出捧成偶像。他仿佛又成为了革命的象征。
在他的思想渊薮,走出晚明三大思想家,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三位大贤的进步思维,之所以能突破藩篱,之所以能批程朱理学的腐朽、痛责阳明学说的浮夸,揭露帝制的贪私,甚至牵动后世五四之思潮,都和这位泉州海边的童心老儒不无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