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580年,北周宣帝宇文赟病死后,左丞相杨坚专政,周皇室诸王此时有很多有实力的藩王,但周文帝诸子诸孙,闵明武帝诸子在杨坚掌权后近百王公被如此轻易团灭,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是敌暗我明。
丁未,追赵、陈、越、代、滕五王人朝。
二年,宣帝不豫,征招及陈、越、代、滕五王赴阙。比招等至而帝已崩。
虽然《周书》说是宣帝临终前招五王入京,但是根据《隋书》,则会发现是杨坚用计让五王入朝。
周氏诸王在藩者,高祖悉恐其生变,称赵王招将嫁女于突厥为词以征之。
换句话说,当时五王极有可能是不知晓宣帝驾崩的事实,是被杨坚诓骗到长安的。到达了长安,宣帝已经驾崩十余日,杨坚辅政之位也稳固了,五王不仅丧失军权,还被严密监视。
因此,没有足够的消息,作为最强大的宗室,五王就这么失去了藩卫北周的作用,为杨坚所囚禁。
周宣帝剧照
然后北周皇室于周隋交替的表现不是很好,主要是拥有较强实力与影响力的七王(汉王、毕王、赵王、陈王、越王、代王、滕王)。
1.汉王宇文赞
时汉王赞居禁中,每与静帝同帐而坐。刘昉饰美妓进赞,赞甚悦之。昉因说赞曰:“大王,先帝之弟,时望所归。孺子幼冲,岂堪大事!今先帝初崩,人情尚扰。王且归第,待事宁后,入为天子,此万全计也。”赞年少,性识庸下,以为信然,遂从之。
禁中:也作“禁内”,封建帝王所居的宫苑,由这段史料,能得出一条消息,宇文赞是极有可能控制着皇宫的。
但事实上他的表现却……只能说是十分符合其父亲文邕对他“不才”的看法,本来他是掌握着静帝和皇宫这些皇牌的重量级角色,结果却被刘昉几番话就给忽悠了,直接放弃手中的皇牌回家,最后毫无反抗能力的为杨坚所杀,真乃谬事。
杨坚剧照
2.毕王宇文贤
大象初,进位上柱国、雍州牧、太师。明年,宣帝崩。贤性强济,有威略。虑隋文帝倾覆宗社,言颇泄漏,寻为所害。
雍州牧,这意味着,宇文贤是杨坚掌权后,在当时长安城内唯一有兵权的宗室,而且权高位重,远不是一州刺史可比的。
况且宇文贤在宣帝驾崩后,也应该是作为雍州牧一直待在长安,更熟悉长安及朝廷情况,假设他在尉迟迥反叛的时候里应外合,那么杨坚必然将死无葬身之地!
可惜杨坚也知道这个道理,同月就杀了宇文贤,宇文贤就这样稀里糊涂的丢了脑袋,根本没来得及造反,作为长安唯一一个拥有实权的宗室亲王就这样被杀,使得长安内无人有能力反抗杨坚,设想若是他第一时间就反叛的话……可惜这个世界上并没有那么多如果,历史的转折点就在他身上,但他并没有把握好,而他也是七王中第一个遇害的。
3.除去陈王之外的四王
他们表现不能令人满意,而赵王在宅内欲杀杨坚一事也为人怀疑是杜撰的,山寨鸿门宴。
乃邀隋文帝至第,饮于寝室。招子员、贯及妃弟鲁封、所亲人史胄,皆先在左右,佩刀而立。又藏兵刃于帷席之间,后院亦伏壮士。隋文帝从者多在阁外,唯杨弘、元胄、胄弟威及陶彻坐于户侧。招屡以佩刀割瓜啖隋文帝,隋文帝未之疑也。元胄觉变,扣刀而入。招乃以大觞亲饮胄酒,又命胄向厨中取浆。胄不为之动。滕王逌后至,隋文帝降阶迎之。元胄因得耳语曰:"形势大异,公宜速出。"隋文帝共逌等就坐,须臾辞出。后事觉,陷以谋反。
此时杨坚已经杀了宇文贤,并且过来没多久就发现了宇文招与李璋预谋反叛的事情,然后没隔几天就杀了宇文招,杨坚这是毫无准备?更何况宇文招若是真的要摆鸿门宴,他怎么会搞得这么花里胡哨,再怎么说赵王在宗室里也是地位非常高且拥有有一定的战斗经验的存在了,不说别的,用摔杯为号就作为暗号就够了,怎么会表现的这么脓包。
北周武帝剧照
安叔父梁州刺史璋,时在京师,与周赵王谋害高祖,诱悊为内应。悊谓安曰:"寝之则不忠,言之则不义,失忠与义,何以立身?"安曰:"丞相父也,其可背乎?"遂阴白之。
所以这个所谓的“鸿门宴”显然是为了给杨坚篡周提供合法张本而“出现”的。
而且四王中除去代王,其余三王都曾有过不错的军事能力表现,但结果却颇让人失望,面对杨坚的阴谋无能为力,最后只得全无反抗能力的为杨坚所戮。
东夏底定,又为行军总管,与齐王讨稽胡。招擒贼帅刘没铎,斩之,胡寇平。
汾州稽胡帅刘受逻干反,诏盛率诸军讨平之。
逌破其渠帅穆友等,斩首八千级。
4.陈王宇文纯
陈王可谓是北周宗室中唯一一位表现比较好的了,不愧是早早就有战争经验的宗室亲王。
只有他发现了入朝不对劲,打算反抗。
及高祖为丞相,周陈王纯镇齐州,高祖恐纯为变,遣彭以两骑征纯入朝。彭未至齐州三十里,因诈病,止传舍,遣人谓纯曰:“天子有诏书至王所,彭苦疾,不能强步,愿王降临之。”纯疑有变,多将从骑至彭所。彭出传舍迎之,察纯有疑色,恐不就征,因诈纯曰:“王可避人,将密有所道。”纯麾从骑,彭又曰:“将宣诏,王可下马。”纯遽下,彭顾其骑士曰:“陈王不从诏征,可执也。”骑士因执而锁之。彭乃大言曰:“陈王有罪,诏征入朝,左右不得辄动。”其从者愕然而去。高祖见而大悦,拜上仪同。督雁门公田弘拔齐宜阳等九城。
就是宇文纯觉得事情有变,带领数骑去看中央派来的信使,结果崔彭看出来宇文纯怀疑,于是便使诈,以密有所道要宇文纯下马,然后因执而锁之,凭罪抓陈王入朝,所以跟随的数骑也只能退下,于是宇文纯就这样被抓回长安……
所以尽管陈王反应过来了,但是……
来看一看宣帝宇文赟死前的布局,亲弟弟宇文赞掌握宫殿,明帝长子宇文贤控制关中,五王消化控制富庶的北齐故地(襄国、济南),唯一可惜的就是中央朝堂缺少一个可以掌控大局的宗室,不然宣帝死时也足以应对局面了,但是总体来说这个布局还算严密。
可惜由于杨坚在暗诸王在明,加上北周宗室的表现也让人失望,终究是被杨坚轻易消灭。
试想,若是七王皆及时反应过来,发挥自己的影响力,带领着关中之地的军队、北齐旧地的军队,再控制着静帝这张大义的旗帜一起来反抗杨坚的话,纵使杨坚他想篡位,又能做什么呢?
可惜最后并没有做到,北周宗室也为杨坚所殆无遗种,北周子嗣仅仅只是有个别人物可能有活下来,而且还不敢确定。
诚然宣帝是个暴君,但他都安排也有一定的道理,皇宫、畿内还有新打下来的领地都交给近支宗室管理,这个局面不可谓没有安排,然而宗室们在面对杨坚时却是毫无反抗能力的被全灭。
六王在地下别说面对文帝武帝了,就是面对宣帝也得感到羞愧啊!
至此,宇文氏身死国灭,殆无遗种,何其悲也。
随朝二世而亡,也是亡在权臣宇文成都的手里,算来也是因果报应。
可惜宇文宪了
杨家最后落得同样的下场,算是因果循环
无解,重用宗室容易内讧,重用外人容易被篡位
因为宇文赟上台屠杀了一批对自己有威胁的宗室,王爵虽然有不少,可惜政治威慑力不够,军事能力堪忧,临死托孤的时候却让杨坚辅政而不安排宗室重臣,追到根上还是北周武帝宇文邕英年早逝,明知太子品行无端,才德低下而不废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