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夜晚要关闭城门,有没有偏僻的荒野小路可以出城呢?

爱爱谈过去 2024-05-28 07:12:24

如果有进出城的小路,那还要城门做什么?

古代的城池固若金汤,晚上城门到点就会准时关闭,来不及出城的人便只能在城里待一晚上。

关于这个事儿,“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先生,就是深有体会。

北宋熙宁年间,曾巩先生担任“知齐州(济南)军州事”。两年的任职期,他除了留下一堆好诗文,更办了一堆好事。

曾巩最大的贡献,就是平息了当地肆虐多年的水患,他在当地建起了“北水门”,奠定了“泉城”接下来数百年的城市布局。

也正因如此,齐州百姓都十分爱戴这位父母官。以至于曾巩要调任襄阳时,齐州百姓舍不得让他离开,竟然不约而同地“绝桥闭门”,阻止曾巩出城。

无奈之下,曾巩只能熬到第二天开城门,这才瞅机会撒腿开溜。

身为父母官,曾巩出城都只能从正门走。因为完全没有“后门”可走啊。

再比如西汉时期,大名鼎鼎的飞将军李广。某次。李广将军因为醉酒误了进城的时间,即便是他自报家门,说自己是李广,但守城校尉也毫不留情。

最终,飞将军李广也只得在城外的亭子里躺了一夜。

总之呢,在古代,无论你是有文化的父母官,还是有武力的飞将军,只要错过了进出城的时间,一律不得同行,更不可能“走后门”,因为压根没有!

中国古代的城墙之所以如此建设,主要是出于政治军事的考量。历朝历代但凡修建城池,都高度重视防护性。

古代建城的目的就是防御,城池的出现就基于此。既然城池是为了防御,一定很坚固,“固若金汤”就是形容城池的坚固。

明代时期,在原长安遗址建起的西安城墙,就高达12米,宽12到14米,底厚15到比唐代的旧城墙几乎“大一截”。外围还有深两丈宽八尺长四千五百丈的护城河。

不难想象,城门关闭,城楼士兵居高临下一览无余,没人出得了城门。长安6米高的城墙算矮的,明朝十多米高。一旦通缉犯被堵到城内,全城搜查,基本是瓮中捉鳖。

明朝中期,西安城墙又用糯米灰浆加固,清代时又再次整修,包砖深埋地下三米,形成“层层防护”。

简而言之,城的规格越高,体现的防御水平防御等级就越高。

虽说古代的城池,并非都像明清时期西安古城这般牢固,但其建造维护,基本都是同一个思路——就是用严密的城墙加护城河,将城池牢牢保护起来。

一般而言,城池不会只有一个门,而是在不同的方向设置了不同的偏门。这也是为了出行的方便。去南方的走南门,去北方的走北门,看门军士只要看管好城门就行了。

城池有正门和偏门,有没有一种可能,挖一条隐蔽的小路呢?

首先要明白一个事实,古代都城不像现代城市四通八达。古代都城是由围墙封闭起来的。

城墙最重要作用是防御外敌,当然对洪水等也有抵御作用。城墙之坚固和森严,事关国家兴亡。十米高的城墙怎么可能留个缺口小路呢?

不要假设“万一呢”。朝廷绝对不允许有“万一”的情况出现,真当这庞大城墙是摆设呢!

看过《肖申克的救赎》的朋友们估计会想,有没有可能,咱们偷偷挖个地道,穿过城墙底部?

守城卫士也不是木偶啊!不论是白天还是晚上,守城卫士都会定时定点绕城墙巡逻。挖地道这种事情,可不是一日之功。想要在守城卫士的眼皮底下挖出一条大道也属于痴人说梦。

而且这种破坏朝廷防御设施的罪行,一旦被抓到,怎么个死法随便挑。这种风险高、回报率低的事情,谁也不敢冒险。

不过,城内虽然没有小道可以进出,但是野外的关隘是有的。

这种关隘有点像城,但不是封闭的区域,一般都是依仗合理的地形,建立起一个扼守重要通道的关口,以控制军队、商队进出的大道。

这种关隘,大道虽然被控制,但是小道还是有的。

比如西北的嘉峪关、玉门关等等,虽然扼守要道,但是要绕过此关还是有野外小道,只是这种小道既不容易发现,也不容易通行大队人马,当然更有可能还有守军进行不定期的巡逻。

历史上最为著名的借助野外小道,绕过关隘,偷袭敌方的案例就是三国时期,邓艾走阴平小道,绕过了剑阁关,偷袭了成都。

城门作为唯一出口,它的管理工作更是重中之重。

以唐朝为例,唐朝的长安城门,就严格遵循“依鼓声启闭”的原则。

在长安城内,连接城门的有六条主干道。这六条主干道上,分别都设有“街鼓”。从长安城的外城城门到各坊的坊门,都是按照鼓声的次序开启,一丝一毫都不能错。

晚上天一黑,就有专人到谯楼上擂响六百下“闭门鼓”,用来提醒人们城门已关闭,不要再出门。

这种制度称为宵禁,意思是禁止城内人夜间四处溜达活动。

城门虽然关闭了,但是巡城的士兵比看门的还多,城墙上有巡视士兵,城墙根儿下面还有。

同时,唐朝还规定,宵禁时间还在外面溜达的,一旦被抓住,会被用竹板或者木板打20板屁股。

不过,宵禁政策也并非不近人情的一刀切。遇到紧急情况,还是可以通过城门放行的。

比如,官府因为紧急公务,获得报备准予后,可以在夜间出行。

民间夜里有急事出行,需要在出行前,向所在处的长官报备,在取得相关文牒后,才可以出门。

到了第二天早上五更三点后,再擂响四百下“开门鼓”,告诉人们宵禁时间结束。

开启城门的钥匙,也不会在城门郎的手中逗留。每天早晨都由城门郎属官按时送来。

《墨子》中也有相关记载:“昏,诸门亭皆闭之,晨见掌文,请钥开门”。

也就是说,一座城市的日出日落,基本就由城门的开闭来“呈现”。

到了北宋年间的汴京,古代城市人民也终于有了“夜生活”。

到了晚上,城门依然按时关闭,但从御街的夜市到瓦市勾栏的表演,样样热闹无比。

大街上,一片灯火通明。五颜六色的灯笼让人眼花缭乱,马路两旁都摆满了商贩们的各式各样的物品。

吆喝声,嬉闹声,表演喝彩声,不绝于耳。

如此良辰美景,绝对少不了舞文弄墨的文人雅士。他们会选择在晚上坐船于江上或者湖上游玩,欣赏夜景或者喝酒谈兴。

连宋仁宗都来凑热闹,跑到瓦市看女相扑摔跤,惹得司马光等人一顿大骂。

这种“关起门来”的热闹,也刺激着古代中国的城市经济高速发展:北宋的汴京人口,高峰时突破百万,官营作坊的工匠就有近万人。

到了南宋,临安的人口一度突破一百二十万,且“杭城大街,买卖昼夜不绝”。

贸易繁荣,再加上有开城闭城的时间限制,所以在城门开放期间,人员和物资流动十分密集。

以《酌中志》的记载,明清年间,单是明朝的“皇店”,经运河就要输送来七万多只貂皮和三十万只羊。而宋代的汴渠,每年也可以给汴京带来一百万斤炭和一千七百万斤木柴。

这么多的物资每天从城门里送进送出,也只有严格的“开门关门”,才可安全把控。

在经济繁荣的北宋年间,汴京的南熏门外,每天大半夜里,就有大量的猪肉贩子在此聚集,等着早市开门。

天亮后,开城门时间到,猪肉贩子们便打起精神,在南熏门接受检验。要是“乱开门”,汴京百姓可就吃不上“放心肉”了。

因此,古代都城宵禁,城门关闭,除非特殊公务人员和鸟,没其他人出得去。

综上所述,古代夜晚城门关闭之后,一般人是根本无法出城的。那些宵禁规定,以及层层关卡,还有城墙的防御体系,都是阻止人出城的因素,荒野小路也无法实现。因此,古人们在夜里出城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情。

26 阅读:20749
评论列表
  • 2024-05-29 22:51

    疫情期间你连小区都出不去,还想翻越城墙

    用户18xxx70 回复:
    哈哈哈[笑着哭]确实是,真的很魔幻
  • 2024-05-28 08:24

    古代生产力低下,经济不发达,所以只能留一个正门。看看现在经济繁荣的社会,偏门、侧门、后门,只要你愿意,啥门路都可走

    血手风云 回复: 用户10xxx47
    这破路车都开的飞起
    用户10xxx47 回复:
    前面这句听着没毛病,后面这句越听越怪了[得瑟]
  • 大圣 26
    2024-05-29 11:13

    古代,地广人稀,绕小路需要野外生存的本领。什么蛟蝇蛇鼠是小萝萝,要命的是豺狼虎豹常有的事[呲牙笑]

    北罗市民 回复:
    你是傻吧,人家说的是城池,怎么可能有小路给你走,本来也没多大地方,就算老北京城东西也才8公里长,南北也是8公里
    用户74xxx67 回复:
    古代老百姓逃难也走官道。除了奇袭,基本都走官道。古代没导航,都小路就是死
  • 2024-05-28 08:53

    关隘也只是绕过去,而不是走后门进入关隘,当然城池也能绕过去。[抠鼻]

    当代孔乙己 回复:
    城池能绕过去,但是开战时候怕被截断后路
    用户74xxx67 回复:
    古代的城大多数都在平原山谷,自然能绕。但大军绕过去,没拿下沿线城池,后边的运粮队伍可就惨了,断了后勤,还打个毛线。
  • 2024-06-16 18:40

    关键是古代你晚上还能去哪里[得瑟]

    用户10xxx80 回复:
    黑灯瞎火的钻树林喂了老虎[得瑟]
  • 2024-06-20 00:19

    城池是古代集军事政治经济于一体的据点!出了城除了官道,有可能几十里都无人烟,不然水浒里的黑店怎么来的,几千万人分布在全国,自己想

  • 2024-05-31 11:48

    一堆费话

爱爱谈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