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一临近放假,就开始思考这个问题:

新世相 2024-09-30 17:08:14

Sayings:

“我们的生活还会更好吗?”

这个问题在夏末秋初的现在,被更加频繁地提起了。

因为稍不注意,这一年就已经过去了大半,许多事情原地卡住,难免会感到失落。

一个建议是,先不要去想一整年的事,先只想下一步。

我最近在看中网,我发现网球这项运动的魅力,许多时候在于“冒险”。

在僵持占了大多数回合的比赛中,冒着风险上网,提前预判对手的回击,每个动作的代价都清晰可见。

可有一些人还是会那么选择。

因为他们觉得,主动出击永远是更好的一方会做出的举动。

我必须得说,这套竞技体育中朴素的叙事,依旧能够轻易地击中我。

因为这个简单的动作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

想要更好的结果,你就必须争取。

但与此同时它也在说:

只要你去争取,你就会朝着更好的结果靠近一步。

最近很多人被《十三邀》里历史学家许倬云的一句话打动:

“惊涛骇浪是人生不免。”

它道出了一种生活稍显残忍的真相:如何面对风浪,是我们每个人逃避不开的课题。

生活的风浪有时候来势汹汹,打得人措手不及。

我经常在后台看到一些读者发来的沉重心事:

“投资失败,信用卡和贷款明天就要逾期了,但我一分钱都要不回来。”@ 丁满

“985 硕士毕业,半年内遇上两次裁员,感觉天都塌了。”@ 早睡早起

“被工作压得喘不过气,下班后去跳爵士舞,结果突然确诊了运动型荨麻疹,养了好久都养不好。生活唯一的爱好就这么没了。”@ 李美兰

有时,风浪不是急风暴雨,而是日复一日的重复,把你久久卡在生活的一处。

我的朋友@ 可可很长一段时间都在连轴加班,生活只有家和公司两点一线。经常做项目 PPT 做到凌晨两三点,每次照镜子都感觉自己“又老了 10 岁”。

她的生活不再有热情,休息日也迈不出小小的出租屋,提不起力气摄入任何新内容,家里的电视永远在循环播放令她安心的《生活大爆炸》和《老友记》。

这些故事的落版指向了同一个问题:生活还会更好吗?

我们真的有办法,让生活变得更好吗?

答案也许是肯定的。

《十三邀》节目里,94 岁的许倬云从一位长者的视角,提供了一种应对生活风浪的办法:

“第一,不要慌张;第二,不能放弃;最要紧的是,扎实自己。”

“在利害以外,金钱以外还有什么,有人,有你自己。”

当生活的风浪来临,我们更需要倚赖自己。

要相信自己,始终可以主动去做点什么,不被大风刮倒,不被浪潮卷走。

我最近看了纪录片《人生第二次》,被一个叫“李婷”的女孩的故事感动。

她的生活开局在摇摇晃晃的“风浪”之中。家里经济条件捉襟见肘,读书读到高中就不再继续,出门打工补贴家用。

第一份工作是去深圳工厂里整理螺丝,吃住都在厂里,日子好像一眼望得到头。“每天重复相同的动作,百遍千遍。”

她忍不住感慨,“做人最可悲的就是什么都没有”。

但她不相信自己就该停在原地。

她要离开车间,她想成为“坐办公室的白领”,真正扎根在深圳——这是她对更好生活的想象。

李婷省吃俭用攒了两万块钱,给自己报了 IT 课程。

她打过好几份工,去数螺丝,做餐厅服务员和整理表格的文员。为了省钱常常只吃素面填饱肚子。

她把口袋掏空,没有顾忌地向前迈出一步,去赌一个“更好”的未来。

她躲不开生活的风浪,但也不想压抑自己朝着“更好”前进的野望。

面试怯场,就经常让室友帮她在家模拟;面试官说岗位要求是找“话术好”的人,就在家背绕口令练口条。

跑宣讲会的时候,企业在台上问“有没有人想加入我们”,同行人大多只是笑笑,只有李婷在台下说,“我想去”。

IT 课上,她在做自我介绍的 PPT 里写:“每天都是新的一天,而不是重复我之前的生活”。

生活没给我们太多底牌时,我们仍然有办法不后退,朝着“更好”再迈一步。

我还想跟你分享今年夏天最令我感佩的人,席琳·迪翁。

她在巴黎奥运会的开幕式上唱歌,一首《Hymne à l'amour(爱的颂歌)》感动了所有人。

席琳是在风浪中前行的。

2022 年,她向歌迷宣布自己患上无法治愈的罕见神经系统疾病“僵人综合征”。

她的身体开始控制不住地出现痉挛,她无法控制自己的声带发声,甚至出现了失声情况。一位歌手,说自己“像被人勒住了喉咙”。

但风浪没把席琳·迪翁掀翻在地。她忍着痛复建,吃很多药;去录音室录歌,为了唱准音,把同一句反复录了一遍又一遍。

很长一段时间里,她不敢对外讲述自己的病。她将这种“隐瞒”比喻成孩子们滑旱冰——“脚踝受伤了,就会被告诉,休息一下,不要再轮滑了。”

但她不想停下,她坚持,“The show must go on.”

她在记录自己与病魔抗争的纪录片《病后重生:席琳迪翁》最后,流着泪说:“如果我不能跑,我就用走的。如果我不能走,我就爬,但我不会停下来。”

在某一次发病恢复后,席琳·迪翁在所有医护人员面前清唱的一首歌,歌词格外令人动容:

“除了现在我一无所有。双脚踩在地板上,这并不比以前更强大。”

“我必须在时间里继续。”

风浪不会随时间流逝而消退,但我们可以在时间里继续。

靠着不愿后退的决心,一直走,别停下来,哪怕只是向前挪动一步,

是惊涛骇浪的生活里,我们唯一的解法。

而对于更多像你我这样的普通人而言,生活中的“向前一步”,不是翻越巨大的风浪,不是一定要登上充满掌声的舞台。

是在生活中主动做出一点改变,尽管步伐很小,但足够支撑我们出发迈向“更好”。

读者@ 小木工作十年,觉得自己变成了一台机器,每天重复再重复,“没有什么成就感,也没有值得从心底深处开心的事”。

她试着开始做手工,借着给女儿做玩具的名义,钩织一对小兔子治愈自己。

@ bnqiqi学着把自己从反复的生活里抽身出来。

她开始逛花鸟市场,总是下午去,听叽叽喳喳的鹦鹉叫夹杂着人群的讨价还价声,看小朋友把路边的含羞草全部摸了个遍,然后买一把没有包装也芬芳的玫瑰,用塑料袋抱回家。

@ 阿狗达背着房贷和赡养母亲两个重重的担子,经常感觉生活透不过气。

他开始攀岩,学着在岩壁上就全神贯注自己的手和脚。每次完成一条攀岩线路,就从高处跳落下来和教练快乐地碰拳,“那一刻感觉生活也没有那么难以下咽”。

《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里,米莉安婚姻崩坏,父母对她失望透顶,她的生活被风浪掀得天翻地覆。

她总是热切地盯着麦克风和舞台,她想站上去,站在话筒前,把自己讲给世界听。让自己“枯燥崩坏”的生活产生一点变化。

她最终向前迈出去了这一步,把生活的苦涩编成笑话,讲给别人听。

向前一步,即使步伐再小,也是在迈向崭新的自己。

但我们有时也会感觉,“前”是一个相对模糊的指向。

对生活的建议是“向前一步”,像一道方向不明的指令。

“向前”究竟是通向哪里?

答案在路上——

前几天我刷到了一条新闻,陕西一位 76 岁的老人,关机、抠掉手机电池,独自骑了几百公里共享单车,去武汉看长江大桥。

图源@潇湘晨报

“向前”,是无惧年龄和时间的限制,只朝着心之所向出发。

《泳者之心》里,教练对想横跨英吉利海峡的特鲁吉说:

Swim!Swim!Kick your feet!(游啊!打腿!)

“向前”,是前途未知、无人看好,但始终朝着想抵达的彼岸奋力地打腿。

我还想分享网球运动员阿尔卡拉斯的故事。

他曾在采访中提到,自己对网球最早的记忆,是“握着一把比自己还大的球拍,根本举不起来,拍头总是撞到地上”。

他没被沉重的球拍吓退,开始每周练习,练到晚上俱乐部人去楼空,还要要求爸爸带他去球场继续。无人陪练,就自己对着墙打。

他说:

“我不知道自己将来想做什么,但有一件事我是知道的,那就是,我喜欢看着球飞出去。”

球飞出去的地方,就是“向前”的方向。

对抗焦灼和风浪的球拍很重,武器很重,但我们总是可以握住一个球,用力打出去,打到一个理想的、更好的生活中。

撰稿:六里

责编:许无

部分素材来源:剧集《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电影《泳者之心》,纪录片《病后重生:席琳迪翁》《人生第二次》,访谈节目《十三邀》;Vista看天下《拿学历门槛卡她,可笑至极》;潇湘晨报《76 岁爷爷离家出走记》

0 阅读:2

新世相

简介:我们终将改变潮水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