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了吗?爸妈才是偷感最重的人。
这个发现源于我的同事@ seven。前阵子开会,她拿自己的手机投屏讲方案,讲到中途,屏幕上方弹出一条消息提醒:
她立即关掉了提醒,脸上闪过一丝尴尬和焦灼。
原来她每天都会收到这样一条提醒。因为她妈妈每天都会在蚂蚁庄园领走她的小鸡。
我们很少听@ seven提起父母。要说起来,和很多人情况相似——青春期累积的矛盾,外加上工作后多年不在一起生活,隔阂越来越深,关系也越来越生分。
只有每天不定时弹出的“小鸡被领走”的消息在提醒她,妈妈在偷偷关心她。
这让我感到温暖,又心酸。很多父母都是这样,不知该如何拉近和成年子女的距离,只能悄悄找到一条曲折的路径,以不开口的方式来表达关心。
而我们,似乎越来越不知道该如何回应这样的关心。
不必歉疚,这是成长的必然结果。
但我还是想和你聊聊:长大的我们,和老去的父母之间,有没有办法找回从前的亲密和温柔?
一个无可回避的事实是:我们和父母没那么熟了。
我并不是说,每个二三十岁的年轻人都像@ seven一样,与父母近乎断联。多数人和父母有联系,常聊天,熟悉近况,相互关心。
但我们多多少少会发现,能聊的话题越来越有限了。
读者@ 木心元说,有一次休假,他爸开车去高铁站接他回家,一路上父子两人要么没话找话、虚假客套地尬聊两句,要不就是沉默,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本应该是最亲近的人,但却感到了一种莫名的疏离。
这样的变化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很早,比你以为的早。
我们这代年轻人,大多在一种“中国式教育”下度过青春期——被过度关注、过度控制、过度期许。
于是,离开了漫长的青春期后,我们都急不可待地与父母拉开距离,来宣告自己的独立与成长。
就像读者@ 一杯拿铁,在选大学的时候执意选择了外省的院校,就是为了脱离父母的视线,空闲的时间做什么,交什么样的朋友都由自己说了算。
还有@ 卡西,她在北京生活了快五年,经历过三次失业和两次失恋,一次也没有跟家人提过。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隔阂被淡忘,创伤被新的伤痕覆盖和治愈,我们靠着自己长成了独立的大人,却不知该如何回应被爱,享受关心了。
面对最亲近的人,我们既想靠近,又想远离。
面对关心和爱,我们既依恋,又排斥。
有一天甚至会开始怀疑:我们是否已经无法和父母重新建立起亲密联系了?
不一定。但有一个答案或许可以尝试:小小地向前迈一步,先建立一种有边界的友谊,比如“网友”。
网友是一种更有分寸感,同时也不会轻易断裂的关系。既能让年轻人和父母重新建立起联系,同时又不会过多暴露自己的生活和内心想法。
可能很多人都没想到,蚂蚁庄园有一天竟然成为了这些“网友”交流的新场所。一个隐晦且又有边界感的新型沟通桥梁。
朋友@ 山下惠。她每天上班第一件事是打开电脑,第二件事是打开蚂蚁庄园喂鸡。
她会忘记上班打卡,但从来不会忘记喂鸡。
我经常吐槽她,怎么一个“牛马”还被一只小鸡拿捏了。
她说:“你是不知道,它可不是一只简单的小鸡,而是我和我妈的缓冲鸡。”
有一次,她加班太晚,忘了给小鸡喂食,收到了这样一条提醒:
“你的小鸡正在挨饿,@ 妈妈 帮你投喂了 180g 饲料。”
她这才知道,原来妈妈每天都会留意她的小鸡有没有挨饿。看到她的小鸡每天有吃的,妈妈才觉得女儿当天的生活一切如常。
因为除此之外,她并没有其他途径知道女儿每天的生活发生了什么。毕竟两代人之间,在互联网上仅有的交集就是支付软件。
就这样,母女间形成了一种默契——喂一次小鸡,就是报一次平安。
像一对互不打扰,又互相更新动态的网友。
对@ 山下惠来说,这是目前和妈妈之间,最让她舒适的一种关系。“要是让妈妈围观我的微博、豆瓣或者小红书账号,我还不太能接受。”
@ 多啦的情况则不同,如果她的妈妈给她的小鸡投喂了粮食,那就意味着她们吵架了。
“我也是最近才发现,这是我妈给台阶的一种方式。就像小时候我们闹了别扭,她给台阶的方式是喊我吃饭一样。”
给完台阶,隔空发生的冷战就可以结束了。
某种意义上,长大后,我们和父母都在探索新的方式,向对方表达情绪。
比如@ 一杯冰美式的爸爸,他向女儿表达情绪的方式很好笑——每次吵完架,就去庄园揍她的小鸡。
@ TY的父母表达的方式则更隐晦。他们会管他的小鸡叫“外孙(女)”。
@ TY今年 30 岁了,还是单身。父母以前老是催婚,不过现在渐渐放弃了,也接受了她不想结婚的想法。
她能隐隐感受到,父母认领小鸡这种“电子外孙”不仅是在设法靠近她的生活,也是在表达:就算只有这样的“外孙(女)”,也很好,我们不强求你了。
也许将来有一天,他们可以心平气和地坐下来,聊聊彼此对婚恋的不同看法。但至少在此刻,收到父母像这样语焉不详的暗示,@ TY已经很满足了。
“至少我们在试着向彼此靠近。”
我还想分享一个从同事@ 罗拉口中听来的故事。
有一次,她翻看自己蚂蚁庄园里的日志时发现,爸爸每天雷打不动给她的小鸡喂饲料,只有一天空缺了。
她看着那个日期,想到了什么。翻开家庭群里聊天记录,她发现,那天果然是奶奶生病去医院的日子。
@ 罗拉告诉我,以前,她一直觉得爸爸是一个没有情绪的男人。开心也好,难过也好,都是一个样子。
长到这么大,直到那一刻,她才意识到,这个和她如此亲近的中年男人是有情绪的。他会难过,会焦急,会因为亲人出事而无所适从。
而她自己,又何尝不是一个喜欢把情绪隐藏起来的人呢?
我常常在想,为什么我们离家越远,越想要回头?
或许正是因为,我们在孤身一人的成长中,辨认出了自己的底色,在那其中,有太多来自家人的底色。
只有真正了解来处,我们才能认清自我。
所以,我们才如此渴望找到一个窗口,去以一个新的角度和父母对望。
比如@ 小小果有一天发现,向来不爱打扮的妈妈,有一天竟然给她的小鸡穿上了婚纱。
原来爸妈结婚的时候,没有拍过婚纱照。妈妈一辈子也穿过婚纱,结婚那天她只是穿了一个大红色的呢子外套。
比如@ sakira发现爸爸捐赠的爱心蛋竟然快布满了整个地图。过去,他一直觉得自己的爸爸是一个自私、大男子主义的人。他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根本不了解他。
还有@ Summer,其实她已经很长时间不养小鸡了。但某一天,她无意间点开一看,发现自己的小鸡不在家。
“然后我发现是被爸爸带去他的庄园了,还有妈妈的小鸡也在这里,居然已经吃了八万多克饲料了,爸爸一直在喂着。”
她从十几岁上寄宿制学校,然后出国、回国定居上海,每年跟爸妈在一起的时间屈指可数。没有想到,自己和爸爸妈妈以这种方式始终在一起。
她一瞬间百感交集。“我从来没有意识到过,我竟然那么想念他们,那么需要他们。”
是的,我们离家并没有想象中远。我们还有办法找回来处。
东亚小孩和父母的关系,是一道难解的辩题。
而解题过程中,又总会夹杂着些许钝感的痛。
它不像爱情那样泾渭分明,爱就在一起,不爱就分开;
也不像友情那样需要经过仔细筛选,讲究性格相似,三观相合,意气相投。
它注定是复杂的、矛盾的、厚重的,需要我们像剥洋葱一样一层层剥开它,然后在朦胧的泪眼中慢慢看清它。
朋友@ Bonnie五年前曾问过我一个问题:“到底什么样的关系能持续一生?”
那时候我回答的是:“没有。”
但是五年后的现在,我对这个问题突然有了不一样的答案。
我开始意识到,很多关系的消逝,不过是因为一方想离开,而另一方没有挽留。
如果双方都不想断联,那这样的关系大概率不会走散,有可能持续一生。
只要坚持得够久,任何复杂多变的感情或许都会找到一条适合它的路。
而只要我们还没有放弃彼此,那这个世界上,就总有人爱你陪着你。
撰稿:清嘉
责编:梁珂
两代人生命的衔接处,
光阴只是窄窄的台阶。
——李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