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集说到:尼克松访华是个对世界局势有颠覆性影响的超级事件,但从1972年到1977年卡特上台,这期间虽然中美之间经贸往来开始频繁,但建交工作一直没有取代实质进展,美国的态度突然又不那么积极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还得从中美苏大三角说起。1972年5月22日,就在刚刚结束访华没多久,尼克松又马不停蹄去了苏联。由于担心中美进一步联合,勃列日涅夫终于在限制核军备竞赛上做出让步,美苏签署了《第一阶段限制战略武器协议》。尼克松借力打力,在台湾问题上没有实质让步的情况下,取得了对苏外交的小胜。但就在尼克松雄心勃勃试图再次连任时,1972年6月“水门事件”爆发,尼克松狼狈下台,他所承诺的在第二任期完成中美建交的计划也因此流产。
新上台的福特总统,在“水门事件”的影响下,在中美关系上变得保守起来。再加上国会中“亲台势力”的阻力非常大,于是又在台湾问题上制造障碍。1974年2月,美国又派遣了所谓的“驻台大使”,1973年3月,美国要求中国方面取消赴美访问演出的中国艺术团预备曲目中的一首歌——《台湾同胞—我的骨肉兄弟》,随后又宣布无限期推迟艺术团访问。
这一系列因素,导致这一阶段中美建交工作并没有取得实质进展。直到邓小平和卡特时代,中美建交和台湾问题的处理才被重新提上日程,因为此时有个最重要的背景:全盛状态下的苏联。
70年代中后期,苏联的军力达到巅峰,美国压力山大。卡特上台之初,外交政策的主线依然是寻求对苏缓和,特别是谋求与苏联达成第二阶段限制战略武器条约,缓解越来越喘不过气的军备竞赛。在这个大背景下,对华关系要服从对苏关系,只要与苏联缓和成功,那么中国作为平衡苏联威胁的战略价值将大打折扣,台湾问题的解决也将束之高阁。
所以这一阶段,美国的态度带有明显的举棋不定和两边要价。1977年8月,美国国务卿万斯访华,与邓小平会谈,提出了中美建交的三个条件:中国必须以公开或默许的形式,做出在台湾问题上不使用武力的承诺;在中美关系正常化后,美国将继续向台湾出售武器;美国政府要在台湾保留适当数量的官方人员,中美之间的联络处升格为大使馆,而所谓的美国驻台“大使馆”降格为联络处。
对于这种无理要求,邓公并没有当场发作,而是从容的吸了口烟,然后用平静而又不容置疑的语气,明确拒绝了美国脚踩两只船的图谋。“如果要解决问题,干干脆脆就是三条,废约、撤军、断交”。
邓公的强硬表态使美国意识到,要让中国做出放弃武力的承诺是不可能的。此时,苏联也恰到好处的给出了神助攻:被卡特给予厚望的限制战略武器条约迟迟没有取得进展,苏联趁着这段时间加紧在全球扩张,古巴、安哥拉、埃塞俄比亚、阿富汗、南也门,一个接着一个。
这下卡特热脸贴了冷屁股,意识到必须立刻马上在对华关系上取得突破,以抗衡苏联。所以78年下半年,中美建交的议程突然加快了,美国在台湾问题上也立马降低了要价,完全接受邓公提出三个条件。
经过5个多月的艰难谈判,1978年12月16日,中美两国同时发表《中美建交联合公报》,公报内容除了声明反对霸权主义,在至关重要的一个中国问题上,美国的表述是这样的:美利坚合众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在此范围内,美国人民将同台湾人民保持文化、商务和其他非官方关系。美利坚合众国承认中国的立场,即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并宣布两国自1979年1月1日起互相承认并建立外交关系,3月1日互派大使并建立大使馆。
同时美国还发表声明:从1979年1月1日起,结束与台湾的外交关系,终止共同防御条约,并在4个月内从台湾撤出美方余留军事人员。
中美建交是改写20世纪国际格局的重大事件,尤其在至关重要的一个中国问题上,《中美建交联合公报》相比此前《中美联合公报》模棱两可的表述,美国做出了明确承认。
中美宣布建交的消息,对台湾无疑是晴天霹雳。蒋经国气的破口大骂:我跟你美国是这么多年的朋友,怎么可以只提前7个半小时通知我!台湾社会也是一片沸腾,民众们从崩溃转变为仇恨。连续两天,台湾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反美游行,人群在所谓的美国“大使馆”门前进行了抗议,焚烧了美国国旗和汽车。
12月17日,美国副国务卿克里斯托弗到达台北,办理断交有关事宜。车队刚从机场驶出,就遭到“抗议群众”的围攻。一顿油漆、鸡蛋、石块的“欢迎”后,有人靠近车上的克里斯托弗,然后给他脸上狠狠来了一记“台北铁拳”。围殴持续了半个小时,直到警卫把人群驱散才结束。副国务卿眼镜被击碎,脸被玻璃划伤。但是再怎么撒泼打滚也无法阻挡滚滚向前的历史车轮。
不过,因中美建交而慌了神的可不光有台湾,还记得上集提到的越南嘛,中美建交后的第一件事是就是对越自卫反击作战。因为就在中美走近的同时,苏联也打起了越南牌。1978年11月,越南与苏联签订了带有军事同盟性质的互助条约。在苏联的大笔军援下,越南野心勃勃要一统东南亚建立一个“世界第三军事强国”。同年12月,越南大举入侵柬埔寨。
大国都有自己的后院,中美洲是美国的后院,中亚是苏联的后院。后院未必一定要和大国完全一致,但一定不允许产生能挑战自己的地区性强国,否则大国将非常被动。是可忍孰不可忍,中美建交后,邓公立刻闪电访美,此行最重要的任务就是通知卡特:中国即将对越南发动军事打击,要求美国支持中国。对越自卫反击战,一战打出和平,为中国奠定了40年和平崛起。
下面我们还是回到台湾主线:虽然《中美建交联合公报》在解决台湾问题上迈出一大步,但还是留下了一个悬而未决的关键问题——对台军售。如果说中美关系的核心是台湾问题,那么台湾问题的核心是美国对台军售。
为什么没有一揽子都解决呢?其实1978年12月15日,就在《中美建交联合公报》即将发布不到一天的时候,美方代表伍德柯克突然紧急会见邓小平,明确说明:1979年一年美国不卖武器给台湾,不意味着美国永远不卖,希望中方不要误解。
为什么这样一个重大问题直到临门一脚才被提出呢?其实在伍德柯克之前与邓小平的会谈中,他曾提出美台《共同防御条约》即将在1979年底到期,中途废约不合适。希望将废除改为中止,这样只要美国不提出续约,条约自动失效。邓小平表示同意,但要求美国保证这一年不向台湾出售武器,美国也同意。但就此埋下误解,我们认为既然共同防御条约已失效,那美国肯定不能再向台湾出售武器,但美国一再坚持,建交之后将继续对台军售。在查阅到的资料当中,不少证据都表明,美国是故意放烟雾弹,模糊处理。
这是决定中美建交成败的关键时刻,此时中国即将改革开放,同美国建交,获取资金、市场、技术至关重要。邓公从国家长远利益考虑,着眼大局,决定先将此问题搁置,还是按照原计划建交。但这个问题没有完,还要继续谈,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是坚决反对的。
悬而未决的对台军售问题,也因此成为中美建交之后,两国关系的最大障碍。很快发生的一件事,就反映出了美国在台湾问题上的真实想法。在中美建交公报发布后不久,美国国会中的一些亲台议员就不断在台湾问题上制造舆论。1979年3月13日,中美建交刚刚三个月,美国参众两院就表决通过了“与台湾关系法”,卡特亲自签字生效。
“与台湾关系法”把台湾作为一个政治实体,并规定:美国决定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是基于台湾的前途将通过和平方式解决这样的期望;凡是以非和平方式,包括抵制或禁运,来决定台湾前途的任何努力,是对西太平洋地区的和平和安全的威胁,并为美国严重关切之事。向台湾提供防御性武器,使美国保持抵御会危及台湾人民的安全,或社会、经济制度的任何诉诸武力的行为,或其他强制形式的能力。
这段内容翻译过来,非常的拗口。但不难看出,该法把台湾问题按美国国内法进行处理的主题,本质是对中国内政的粗暴干涉。外交部照会美国政府,强烈谴责美国通过“与台湾关系法”。
如果我们联系美国此前的表态,会发现这部法看起来好像前后矛盾的:又给台湾卖武器,又强调要和平解决,双重标准。表面矛盾,实际上不矛盾,因为一切都是为美国的国家利益服务,美国就是想让台湾保持这种若即若离的状态,以保证美国利益最大化:当苏联威胁最大时,就压服台湾讨好中国,当苏联威胁减小时,又可以用台湾问题做筹码,向中国讨价还价。随时保持灵活的道德底线,进退自如。
“与台湾关系法”为中美关系埋下了一颗地雷,里根上台,推行双轨政策,脚踩两只船。一方面继续同中国发展正常关系,另一方面却不断加强与台湾的实质关系,派遣代表团访台,计划向台湾出售先进的F-16战机,要知道,那可是1981年,我们当时最先进的战机还是老歼8,歼8II都还在研制中。
美国认为,中国此时面临北方苏联的威胁,以进一步放宽对华武器出口为条件,就能够换取中国默许美国继续对台军售。但遭到了中国的坚决反对:宁可不要美国武器,也决不允许美国对台军售,这是原则问题。
美国这一系列行为激怒了邓小平,在之后会见来访的美国国务卿黑格时,邓公明确表示:我们的容忍是有限度的。
此时,围绕对台军售问题,中美不得不解决了。中国要求:美国明确承诺,在规定期限内,出售给台湾的武器在性能和数量方面不超过卡特时期的水平;美国要明确承诺,在规定的同样期限内,出售给台湾的武器将逐年减少,以至最终完全终止。
但就在谈判期间,美国依然小动作不断,不仅宣布对台出售武器零件,还要继续合作生产F-5E战机,谈判陷入僵局。而根本原因就在于:美国不愿意承诺逐步减少,以至在一定时期最终停止对台军售;而且还要把解决对台军售问题,同台湾海峡军事紧张程度联系起来,把和平解决台湾问题作为美国解决售台武器问题的先决条件。美国就是要中国做出在台湾问题上不使用武力的承诺,然后才承诺停止对台军售。
最终经过艰苦谈判,1982年8月17日,双方发表《八一七公报》。在最核心的对台军售问题上,美国表述如下:它不寻求执行一项长期向台湾出售武器的政策,它向台湾出售的武器在性能和数量上将不超过中美建交后近几年供应的水平,它准备逐步减少对台湾的武器出售,并经过一段时间直至最后的解决。
这段仍然很拗口的表述,一如既往贯彻了美国“不把话说死”的技术——“长期”是多久?“一段时间直至最后解决”要到什么时候?总之,美国始终保持了“根据事态发展,决定下一步行动的权力”。
尽管中美双方对于《八一七公报》解释不尽一致,这个公报也未能彻底解决美国售台武器问题,但毕竟是以两国政府名义,为该问题的解决确立了一个正确方向,成为解决问题的开端。《中美联合公报》、《中美建交联合公报》和《八一七公报》一起成为中美关系的基础,这也是中美在台湾问题上发生交锋和冲突时,中方反复申明和强调这些公报的原因,你说的,哪怕是车轱辘话,也要算数。
到此为止,中美建交的主线任务算是完成了,虽然并不完美,但就当时的情况而言,应对苏联的威胁才是重中之重,是最主要的矛盾。从后来的历史看,中美建交带来的收益,无论是国防安全的角度,还是科技发展,经济建设的角度,中国都获益匪浅,只用了四十年时间,就迅速崛起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改善,科技进步巨大,国防建设有了极其坚实的物质基础,这些都有赖于当年伟人们的高瞻远瞩,果断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