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可谓孝矣。”它的意思是说父母活着的时候,依照礼节侍奉他们;父母去世,依照礼节安葬他们,依照礼节祭把他们,就可以叫做孝了。自古以来,尤其在儒家观念影响下,丧葬礼仪受到人们重视。然而对于孔子而言,这种重视,并不是枉顾家庭经济而恣意花费,而是亲属们符合礼仪的言行举止。如《礼记·檀弓》中记载,孔子观察卫人送葬。
看的便是亲属的“容色”,因为“容色”最能反映出人的内心。不过,在其后的历史中,“葬之以礼”的观念,往往被误读成奢华的仪式以及珍贵的陪葬品。例如,在极力推崇孝道的汉朝,便因为过度重视丧葬,而衍生出了蔓延至各个阶层的“厚葬之风”。海昏侯刘贺墓,便是这种“厚葬之风”的真实例证。汉代人认为,人去世之后到达天国,所以侍奉死者,要像侍奉生者一样诚恳恭敬。
他生平使用的物品,去世后仍然要使用。相比普通老百姓而言,皇帝的厚葬之风更是极尽奢华。然而,在武汉长江大桥下,居然埋葬着一位皇帝。它不仅没有得到厚葬,而且现今却无人祭拜荒草丛生!可能很多游客都会城市疑惑和好奇,那就是这位皇帝究竟是谁?为啥他死后没有像其它皇帝一样得到厚葬呢?带着这些疑惑和好奇,今天就和大家一起来聊聊,有关陈友谅墓的那些事。
陈友谅墓位于武汉长江大桥蛇山引桥的南侧,它的具体位置是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首义公园路61号。陈友谅墓离武昌桥头堡不远,坐北朝南。墓的前方向南,有巍峨的石牌坊,正面横书“江汉先英”,背面横书“三楚雄风”,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英雄的崇拜与敬仰。提到陈友谅,估计很多游客都会想到朱元璋。尽管他们都是属于同一个时期的历史人物,然而他们死后却有着天壤之别的待遇。
朱元璋死后为他修建了皇帝陵墓,得到厚葬,受到世人祭拜。然而同样是皇帝的陈友谅,死后不仅没能修建皇帝陵墓,得到厚葬。而且,埋葬在武汉长江大桥下的陈友谅墓,现今却无人祭拜荒草丛生!为何他们都是皇帝,死后却受到如此天壤之别的待遇呢?要搞清楚,弄明白这个问题,还得从陈友谅开始说起。陈友谅出身于渔家,曾为县吏。元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大汉”政权的建立者。
至正十九年九月(1359年),杀天完将领赵普胜、徐寿辉左右部属,挟持寿辉,移都江州(今江西九江),自称汉王。次年闰五月,在采石杀寿辉,自立为帝,国号大汉,年号大义。虽然说历史上的湖北,出了很多名人。但是,能够在群雄逐鹿的舞台上一争天下的屈指可数。元末,沔阳出了一位,他就是陈友谅,葬在蛇山上。元末乱世中,陈友谅异军突起,最终成为与朱元璋争天下的最后一位农民起义军领袖。
在鄱阳湖的康山下,如果不是一支流矢射入陈友谅的头部,中国历史上也许少了一个大明朝。经过了七八百年的时光,鄱阳湖还有相当多的民间传说涉及这场战斗:朱元璋之所以在水战的最后阶段,也是决定性的阶段取胜,都是陈友谅错误地把战场选择在了康山附近。在康山之战中,朱元璋几次化险为夷,士兵愈战愈勇,全在于“猪(朱)见糠(康),喜洋洋”。
这句民间谚语中隐藏的真实历史是:朱、陈两军的鄱阳湖大战的戏剧性结果,实际上,这场大战持续的时间之长、规模之大、投入兵力与舰船之多,在中国古代水战史上都是空前的。如果大家对于陈友谅,以及埋葬在武汉长江大桥下,现今却无人祭拜荒草丛生的陈友谅墓有啥想说的,也欢迎大家评论留言。
又不是正统皇帝。
也是枭雄,也是抗外族的英雄,成王败寇而已
成者为王,败者为寇!陈友谅将军的结局和乌江自刎的楚霸王项羽相同
首战即决战,一战定乾坤
杀了他的主人,才当了皇帝,然后争江山时失败与朱元璋。
陈友谅不是被张无忌打死的么
都是内战抢地盘。
决战鄱阳湖,差一点ko朱重八,没有帝王的命
怎么感觉到处都有陈友谅的墓[笑着哭]看到好几个了
去过陈友谅的老家—仙桃沔城镇
当时张士诚.刘黑虎等人都已经战败投降了。
倚天屠龙记中的小人
成王败寇罢了
不冤枉好人也绝不会放过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