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9月12日,历时52天的辽沈战役打响了,刚刚接替陈诚成为“东北剿总”总司令的卫立煌采取了收缩兵力、固守要点的策略,不论蒋介石如何催促他就是无动于衷。
当驻守锦州的范汉杰连续发出告急电报后,蒋介石再三催促卫立煌出兵锦州,甚至派参谋总长顾祝同到沈阳现场监督执行命令,但他就是拒不出兵。
辽沈战役结束后,国民党损失了47万人马,暴跳如雷的蒋介石以“贻误战机”的罪名对其撤职查办,遭到软禁的卫立煌一直到1949年1月蒋介石下野才被释放。
关于卫立煌坚决不出兵的原因有各种各样的猜测,甚至还有人说他其实是中共的“高级卧底”,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卫立煌如此的“亲共”举动呢?
一、“五虎上将”卫立煌
卫立煌1897年出生于安徽合肥,虽然家境谈不上殷实,但也吃得饱饭、念得起书,这个后来被称为“国民党五虎上将”的人绝不是一介武夫,自幼他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有很强的文化基础。
15岁的卫立煌受哥哥的影响,思想进步,小小年纪就参加了革命武装运动。
跟随哥哥参加的和县武装运动虽然被镇压而失败,但是在卫立煌心中已经燃起了熊熊的革命之火。
17岁时,他独自来到汉口报考了湖北陆军学兵营并被录取。
这个曾经的热血青年在经历了一年的正规军事院校磨练后,掌握了大量的军事知识,期满毕业后的卫立煌怀揣着革命的理想来到了上海。
卫立煌之所以去上海就是为了寻找革命党人,在他心中那些腐败而且积弊难除的北洋军阀绝不是他所向往的归宿。
1915年卫立煌加入粤军第二军,由于接受过军校的正规训练以及曾经的斗争经历,很快他就从一个大头兵升为了班长,并且在1917年被选入孙中山的警卫队。
当时孙中山刚刚成立护法军政府,与北洋政府形成了南北对峙之势,作为每天都跟随在孙中山身边的护卫,自然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对于革命的理解、对于革命的信仰都要比别人强烈很多。
卫立煌在军事上的才能第一次崭露头角是在1918年,当时北洋军兵进广东与粤军爆发大战,卫立煌所在的粤军第二支队因战事不利被冲散。
正在各部官兵不知所措的时候,他挺身而出,收拢残兵之后不但没有退却,反而在他的带领下发动了一次“斩首行动”,直接打掉了对方的指挥部,使得粤军反败为胜。
在随后的战斗中卫立煌屡建奇功,很快就从连长升为营长,一颗未来的将星就这样冉冉升起。
作为一个视孙中山为偶像的革命军人,卫立煌始终不渝地贯彻着他心中的革命理念,作战勇猛果敢,而且每次战斗都身先士卒,可以说他的战功都是自己真刀真枪拼出来的,没有半点儿水分。
1925年,卫立煌所在部队被蒋介石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1军第3师第9团,经过将近一年的整训之后,他率部参加北伐并且连战连胜,就连周荫人、孙传芳这些沙场老手都败在他的手下,到北伐军光复南京的时候,卫立煌早已经升为了14师师长,其声望炙手可热。
1927年背信弃义的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在南京成立了国民政府,篡夺了革命果实。
而此时的卫立煌依然带兵帮助蒋介石继续东征西讨,直到1930年“中原大战”结束时,他已经成为了国民政府中声名显赫的战将。
蒋介石在“中原大战”中降服了李宗仁、阎锡山、冯玉祥等各路军阀,稳定了国民政府的统治基础,随后就将矛头指向了红军。
1932年5月,作为蒋介石极其器重的心腹大将,卫立煌以中路军第6纵队指挥官的身份率兵向鄂豫皖苏区扑来。
面对来势汹汹的卫立煌部,工农红军在人数和装备上都处于绝对的劣势,最终逼得红军不得不向东转移,卫立煌趁虚而入攻占了鄂豫皖苏区的军政中心金家寨。
为了表彰他的战绩,蒋介石以金家寨为中心建立县治,并命名为“立煌县”,自此卫立煌正式被誉为“国民党五虎上将”。
二、抗日战争远征缅甸
随后的几年时间里,卫立煌除了参与对红军的“围剿”之外,还帮助蒋介石镇压了“福建事件”,当然他也因此一路晋升,到1936年时,他已经成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徐海绥靖分区司令官并被授予陆军上将军衔,风光无两。
此时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野心已经显露无疑,然而奉行“攘外必先安内”思路的蒋介石还在调集重兵对红军进行大规模围剿,并且想要逼迫张学良、杨虎城一起参加围剿行动。
张、杨两位将军深明大义,不愿在这个国难当头的危机时刻成为历史的罪人,毅然发动“西安事变”,蒋介石偷鸡不成蚀把米,自己反倒成了阶下囚。
当时和蒋介石一起被扣押的就有卫立煌,自认为必死无疑的他们怎么也没想到,共产党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摒弃前嫌,在得到蒋介石答应联合抗日的承诺后将所有被扣押人员全部释放,毫发无伤。
在蒋介石眼中,他是被逼无奈才答应的国共合作抗日,颜面无光。
但是在卫立煌的心中却已经产生了动摇,埋下了一个小小的种子,他对于共产党人的光明磊落和深明大义感到无比钦佩。
抗战初期,八路军有一段时间曾经归卫立煌的第14集团军管辖,后来八路军归到第二战区战斗序列的第18集团军时,卫立煌恰好又成为了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兼前敌总指挥。
由于这个原因,在整个抗战期间,卫立煌与八路军经常会互通有无,联络磋商。
像卫立煌这样在战场上出生入死拼杀上来的将军,对八路军和共产党人有一种惺惺相惜的感觉,在他的心中,只要是真心抗日的部队,他都一视同仁、鼎力支持。
所以卫立煌经常不顾蒋介石的命令,将武器装备支援给八路军,仅1938年他就一次性发放给八路军上百万发子弹,二十五万颗手榴弹,极大地支持了我军的抗日行动。
当然像卫立煌这样的“亲共”行为一定会引起蒋介石的强烈不满,尤其在国民党内部派系林立的情况下,各怀鬼胎的“大人物”们纷纷在暗中状告卫立煌,军统和中统的特务们更是四处收集他“私通中共”的各种证据和材料。
本来就已经怀疑卫立煌的蒋介石终于在众人的鼓动下顺水推舟,于1941年以袒护八路军为由将他调离所属战区、解除所有职务、剥夺了军权并让人将其监视起来。
虽然卫立煌暂时离开了军队,但是“清闲”了没多久他就再次回到了抗日战场上。
1942年,为了抵抗日军入侵缅甸,中国组建了远征军入缅作战,但这次作战以失利告终。为了不让日军切断中国的滇缅生命线,第二年中国很快就组织了第二次远征作战行动,这时谁来担任领军大将,着实让蒋介石举棋不定。
国民党将领中真正能打的那些将领基本都分布在国内几个主要战场上,而且都陷入了与日军的苦战中,实在已经无将可派的蒋介石又想起了卫立煌,这样一名骁勇善战的猛将不用实在是可惜了。
无奈之下,蒋介石只得再次起用他,任命卫立煌为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率军入缅作战。
当时担任日军滇缅战区司令的人正是被人称为 “马来亚之虎”的山下奉文大将,而他的对手则是国民党“五虎上将”之一的卫立煌,这场二虎相争在1943年底拉开了序幕。
抗战初期作为忻口会战总指挥的卫立煌,可是率部歼灭了日军近万人,并灭掉了日军第三十五师团长前田治中将,他的勇武和作战能力可见一斑,碰上这样的对手也算是山下奉文的运气太差。
中国远征军在卫立煌的指挥下浴血奋战了一年有余,终于在1945年初将日军全部赶出了缅甸,不仅打通了滇缅公路,还收复了滇西所有沦陷的国土。
三、辽沈战役坚守不出
由于远征作战有功,回国后的卫立煌被任命为陆军副总司令,重新在军界站稳脚跟。
但是随着抗日战争的胜利,蒋介石又动起了歪心思。既然外患已除,他又准备发动内战来为难中共了,就在全国军民还沉浸在抗日战争胜利的喜悦中时,蒋介石悍然挑起内战,向中共军队步步进逼。
在抗战中就和共产党人建立了深厚友谊的卫立煌此时并不愿意将枪口指向这些曾经的战友和老朋友,但是他又无法独自扭转局面,所以在1946年他申请带着夫人一起“出国考察”。
在他考察的这一年中一直游历于英、法、美、荷兰、比利时等国,行程一拖再拖,就是不回国,尽量避免与中共军队兵戎相见的那一天。
但是就在他出国考察期间,国内的战争局势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中共的军队越打越强,国民党军节节败退,蒋介石急得团团转,此时让他最为着急的还是东北的战事。
我们都知道,能够让蒋介石当做嫡系和心腹的一般是两种人,一是浙江同乡、一是黄埔系。
其中的典型人物就是素有“小委员长”之称的陈诚,此人作战能力一般,但依靠裙带关系及擅于钻营,一直很受蒋介石器重,而当时帮助蒋介石支撑东北战局的就是陈诚。
当时在东北驻守的解放军将领是林彪、罗荣桓、刘亚楼,对阵陈诚这样的“菜鸟”可以说是易如反掌。
从陈诚1947年9月到达东北指挥作战开始,不到半年时间里就被解放军打得晕头转向、损失惨重,最后不得不把兵力收缩在沈阳、四平等几个城市中向蒋介石告急,逼得蒋介石亲自飞往沈阳指挥。
就在东北战局乱成一团的时候,蒋介石又想起了卫立煌,他立刻给卫立煌拍发了紧急电报,令其火速回国接手东北防务。
知道实在躲不过去的卫立煌只好不情愿地回到了国内,并于1948年初来到了东北主持局面,被任命为“东北剿总”总司令之职。
当卫立煌看到东北这个“烂摊子”的时候也是十分头疼,作为一名职业军人,他深知如今的局面已经很难挽回。
如果贸然出击与解放军正面冲突,就连他也没有什么把握,尤其还有一位喜欢在远处 “遥控微操”的蒋委员长时不时进来搅局,所以他非常果断地采取了集中兵力、固守要点的战略。
事实果然不出卫立煌所料,并不信任他的蒋介石一直不停地在给他“捣乱”,蒋介石对于卫立煌制定的固守策略十分不满,一直催促他出兵南下、打通沈锦路、保卫锦州,但远在千里之外的蒋介石又怎么会知道卫立煌的真实想法。
当初由于陈诚的无能,国民党部队已经被压缩在一个由北至南的狭长地带,如果卫立煌带领主力南下锦州会有两个致命的风险。
第一,他在南下过程中必然会遭到解放军来自东西两侧的攻击,在如此狭长的地方,卫立煌的部队首尾不能相顾,很可能被切为数段就地消灭,估计没有多少人能活着跑到锦州;
第二,一旦国民党军主力南下,沈阳立刻就会成为伺机在旁的解放军嘴中的肥肉,那他就一点儿退路都没有了。
所以不论蒋介石如何催促,卫立煌就是不执行这种送死的命令。
1948年9月,就在蒋、卫二人还在“扯皮”的时候,我东北野战军各部已经做好了所有准备,打响了辽沈战役。
如钢铁洪流一般的解放军势如破竹,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将辽东半岛的所有国民党部队赶到了锦州和锦西两座城市内。
驻守锦州的范汉杰紧急电告蒋介石要求增援,然而他不知道的是,此时的蒋介石和卫立煌还在为是否南下解围在争论不休。
即使蒋介石派顾祝同前往沈阳监督卫立煌执行命令都没有起任何作用,10月3日忍无可忍的蒋介石亲自飞到了沈阳,跨过卫立煌直接向廖耀湘、侯镜如下达增援命令。
就在蒋校长亲自下场微操之时,卫立煌也同时向廖耀湘和侯镜如发出了劝诫和警告,告诉二人千万不要冒进,避免被解放军“围点打援”。
但最终的结果还是被卫立煌“不幸言中”,不仅范汉杰没守住锦州,还把廖耀湘和侯镜如都搭进去了。
随着驻守长春的曾泽生率部投诚,东北战局已定,沈阳已经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孤城,无奈之下蒋介石只得于10月30日派专机将卫立煌接走,随后沈阳解放。
东北如此惨败必须有人“背锅”,这个人当然就是卫立煌,他被冠以“迟疑不决,坐失戎机”的罪名,遭到撤职查办并软禁起来。
直到1949年1月21日,蒋介石宣告下野,李宗仁出任代总统,卫立煌才得以恢复自由。
此时的卫立煌早已对国民党政府彻底死心,趁着对他监视松懈的机会,卫立煌离开南京,一路辗转来到香港,彻底离开了腐朽的国民党政府。
四、卫立煌到底是不是卧底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
卫立煌感到无比的喜悦,他立刻亲自给毛泽东、朱德、周恩来拟写贺电表示祝贺。
在香港漂泊了近6年后,卫立煌终于还是选择了回到祖国,得知消息后的毛主席和周总理非常高兴,立刻安排人员进行接应。
1955年4月卫立煌夫妇几经辗转终于来到了北京,朱德、周恩来亲自迎接了他们,随后毛主席接见并宴请了夫妇二人。
卫立煌虽然是当初新华社公布的“国民党战犯”,但是回国后他并没有受到任何质疑和委屈,反而担任了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常委、民革中央常委、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等政府要职。
再加上他早年对八路军的“亲热举动”,以及在辽沈战役中违抗蒋介石命令的表现,很多人都在猜测卫立煌其实是中共的“高级卧底”。
其实这种猜测不仅在于对卫立煌表面举动的分析,根据后来解密的文件看,1938年时,卫立煌确实向朱德提出过加入中共的意愿,但鉴于当时的形势,中共中央并没有答应他的申请,而是认为他继续留在国民党内部更为有利。
而且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在杨尚昆主席的日记中曾经记载,卫立煌确实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但是在日记最终正式出版时,这段内容被删掉了。
所以才会有很多人以此两点判断卫立煌实际上是我党的“卧底”。
其实在今天的我们看来,卫立煌是否是“卧底”的身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知道他是一个明是非、懂大义的爱国军人。
如果说卫立煌“反蒋”其实也是蒋介石咎由自取。
蒋介石的任人唯亲是他致命弱点之一,不论你如何能征善战,只要不是浙江同乡、不是黄埔系、不对他搞个人崇拜那就永远不会得到他的信任。像卫立煌这样的血性军人,在他手下听命可谓是十分憋屈。
如果说卫立煌“亲共”那也是他性格使然,因为他懂得民族大义。
作为一名中国军人,当国家到了生死存亡之际,他可以放下所有恩怨与前嫌和曾经的“对手”一起抗击侵略者,这才是真正的军人该有的样子。
更何况在西安事变中共产党人释放了包括蒋介石在内的所有国民党要员,卫立煌对于有“活命之恩”的中共有任何亲密举动也都在情理之中,应该算是投桃报李吧。
卫立煌到底是不是中共的“卧底”也许随着历史学家的考证和时间的推移会有一个定论,但现在我们只能说,卫立煌是一个有血性、懂大义、知感恩的爱国军人。
其实自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开始抗击外国侵略者,直到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以来,又有多少无名英雄和“卧底”为了国家和民族壮烈牺牲,甚至很多人致死都没人知道他们的存在,连个名字都没有留下。
不论他们是否有“中共身份”,不论他们是否是“卧底”,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称呼:有血性的中国人!如今的中国人民已经走在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大道之上,我们更不应该忘记这些曾经为了全中国人民翻身得解放而付出一切的英雄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