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把手头的事情放一放,先恭喜@ Claire。
她是我们的读者,上半年曾经在后台留言,说她刚刚以创意策划的身份入职了一家公司,但是马上就遇到了打击:
上司说她PPT做得不好看。
结果就是她入职后的第一个创意,因为这样的原因被否定了。
而现在要恭喜她是因为,我昨天在后台无意间又看到了她的消息。
她说公司第二季度的总结会刚开完,会上的PPT是她做的。
时隔半年,刮目相看。
其实每天都有许多读者会在后台分享他们的日常,所以我常会看到这样的故事:
关于跌倒的人如何爬起来,关于不服输的人又如何冲了上去。许多故事交织在一起,你唯一能感受到的就是他们的急迫。
急迫地想要往上,急迫地想要变好一点。
这是一种值得保留的急迫。
你把它理解成渴望、向往、努力或坚持都可以,但都不影响它的真诚。
因为真的想变得厉害一点,所以急迫地学习,因为真的想变得再好一点,所以急迫地提升。
心底的声音是不会说谎的。
要知道,变好的路上一定不会是坦途,而我们迫切想要变好的想法,会是我们唯一能够依仗和信赖的航标。
只要一直凝望想抵达的方向,脚下的路就终归是能走一走的。
我们该做什么?
找到属于自己的锚点。
它会成为这个快速变化的世界中,少数不变的东西。保证无论风浪从哪个方向袭来,我们都有可以立即行动和实践的源动力。
有的时候,它只是一件很小的事情。
比如读者@ 李分享,说她从小就不会骑自行车。7 岁那年学了一天没学会,上大学时想学,但一想到自己可能会当众跌跤,就没勇气开始。
30 岁生日,她送自己的礼物是一辆山地车。
在上海的弄堂里,她贴着墙一点一点练习,起初只能骑 10 米。
然后 31 岁的时候,她学会了骑自行车,那之后每天都会夜骑。
有的时候,它是一件很难的事。
@ Linna她从小体质就很差。上大学时最头疼的就是 800 米体测,次次不及格,被跑得快的同学“套圈”。
但她却喜欢上了爬山,尽管体力只够爬到到半山腰就要返程。
她不甘心,买了登山杖和测海拔的专业仪器,每周都去爬。每次爬山的目标就是比上次停下脚步的地方能进步 20 米高。
就这样“一米一米”地进步,她终于登顶了。
还有的时候,它甚至是一件看似不可能的事。
54 岁的阿姨@ 张计玲参加了多次高考,为了圆自己的大学梦。
备考时,因为记性不好,张计玲常常一个单词要背上几十遍。真题试卷做了好几遍,都用铅笔写,复习的时候把答案擦掉一遍遍重做。
她想去上辅导班,但没有一家机构愿意接收一个 50 多岁的学生。她只能在家自学。
但是她成功考上了。
这些故事给我最大的感慨就是,变好从来都不是一件轻巧的事。
三言两语的文字背后,可能是一个人连续许多年的努力,是一个愿望被反复捶打后的坚持,是一种心态在被质疑与未知挑衅后的初心不忘。
可尽管如此,变好依然是值得的。
@ Zim留学的第一年,有两门课都挂了科。别人放假的时候,他只能自己闷头补习。但当家里人问他后不后悔出去时,他说不后悔:
“因为知道自己不够好了,现在才会想变得更好。”
@ 圆圆前两年搬去了一座沿海小城,当起了自由职业者。但是因为经济环境不好,她的生活并没有如预期般展开。有朋友问她,这样值得吗?
她说,
“当然啊。我当初想要的是自由,难道因为环境不好,我就不想要了吗?”
史铁生说:
生命就是这样一个过程,一个不断超越生命局限的过程,这就是命运,任何人都一样。在这过程中,我们遭遇痛苦、超越局限,从而感受幸福。
初心需要听到回声,幸福也需要得到回应。
所以我们能做的,就是抓住心底属于自己的那个锚点,然后一点点越过昨天的自己。
而在那之后,我们就只剩一件事要做了。
出发。
我想先跟你分享一个小插曲,是美剧《摩登家庭》中的一幕。
作为律师的米切尔失业了。他开始寻找一些新的爱好,试图填充“待业”的这段时间。但最后一无所获,只是让自己越来越焦虑。
这时候他爸走过来,和他发生了这样一段对话:
- “回去工作吧,会好的。”
- “但我想在想清楚之后,再决定下一步。”
- “你只有开始工作,回到法庭上,你才知道自己的下一步。”
许多事情似乎都是这样,我们知道自己会做什么,要做什么,但我们不可避免地会陷入犹豫和焦虑。许多变得更好的可能性,就是在这一步被杀死的。
我也常在后台看到这样的留言:
“我已经下定决心了,今年一定要学画画!”
“准备了很久,真的很想去阿勒泰看看。”
“等环境再好一点的时候,我想自己创业。”
这些留言大多没有下文,我也只能在日复一日的等待中悄悄祝福他们,希望一切都正顺利。
但与此同时我也理解,去做一件事,是需要很多决心的。
我的朋友@ 合合,一直念叨着要申请一个澳洲的短时工作签证,去体验一些新的生活。
这话说了很久了,期间他甚至换了城市,换了工作,换了住处。
有一次我问他,你到底什么时候出发。他推脱着说,还没有攒够钱,语言成绩还可以再高一点,现在的工作有点舍不得......
结果就是,到了今年他终于不念叨了。
因为今年他 30 了,超过签证申请的要求,彻底失去了资格。
这让我清楚地意识到,心底的声音不会说谎,但我们的大脑会说谎。
它会用各种顾虑与困难拖住你,把你慢慢留在原地。
因为“变好”实在是一个看似很近的目标,似乎我们想要出发的时候,随时都可以抵达。
但在一次次的犹豫与拖延中,我们已经失去了最初的渴望与冲劲。
所以及时启程,才如此重要。
前面分享的那个故事还有后续,米切尔后来听从了他爸的建议,继续做了律师,甚至开了自己的律所。
也许当他回看的时候就会发现,这一路上都充满了变数。
但幸运的是,他始终知道自己心底最想做的是什么,也及时地从焦虑中脱身,真正地出发了。
说回最开始我们聊的那个问题。
“想要变好”这样朴素而简单的愿望,为什么总是能给人力量呢?
因为它总是与我们保持着同一个方向。
无论是去往更高处,去往更远处,还是变得更强更靠前,它都在我们目之所及的正前方,并不断向我们挥手。
还因为它包含着更多的可能性。
因为每一次变好,都是一次对自己的超越。可以看到更完美一点的自己,可以看到更广阔一点的世界。
我们向外拓展的每一寸目光,最终都会变成新的渴望。
而新的渴望,也总是意味着新的可能。
因为它让你发现,自己从来不乏战胜低谷的决心和毅力。
我想起张之臻的故事。
他是首位打进大师赛 8 强的中国男网球员。今年再次创造个人的历史,排名第 33 位,刷新了中国大陆男子网球选手取得的最好成绩。
但他的职业之路并非一路坦途。
转入职业网坛时张之臻还不足 16 岁,经常要跟比他经验丰富数倍的职业选手竞技。那时候,他“每周都在打,每周都在输”。
他闷头在海外集训了 4 年,没有家属陪同。直到 2015 年才找回一点信心。
花 4 年时间突破一个“一直打一直输”、望不到尽头的困境,在当下时代语境中,透着一种珍贵的拙诚。
这可能也是“变好”这件事,最能打动我们的地方:
因为付出的每一分努力都作数,投入的每一分决心都坚决,才让最后收获的每一分成果,都足够甜蜜。
我们仍然愿意相信自我超越的力量。
因为相信自我超越,就是相信明天的自己会比今天更好。
这让每一个明天,都值得期待了起来。
当我们随着心底的声音出发,梦想会沿着人生旅途步步靠近。国泰航空 携手中国男网运动员 张之臻 拍摄纪录片,将一直以来践行的超越精神凝刻其中。
国泰航空跟张之臻一样,在低谷和质疑声中始终坚持内心的声音,磨练自我,寻求突破。每个人都不难在纪录片中感受到一份振奋和安心。
振奋来自于他们克服逆境,突破自我的决心。安心,来源于他们对超越精神的坚信与实现。
国泰航空将“超越精神”内化到行动中,力求在各个领域留下具有代表性和突破性的注脚。包括持续提升其产品及服务,为内地旅客带来更加优质便捷的出行体验。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推进大湾区互联互通;持续拓展“一带一路”沿线航点,促进各地文化交流及经贸往来等,充分发挥其“植根香港,背靠祖国,联通世界”的独特优势。
也正因始终追求自我超越,国泰航空才在一次次出发中走得更远。
由心起动,志在飞跃。我们即刻启程,我们终会抵达。
撰稿:六里
责编:许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