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县虽都是正七品,但岗位不同,地位和仕途也会有明显的差距

野路说历史 2023-11-18 22:13:35

深入了解清代常州府的行政区划问题,我们发现了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在那个时代,人们口口相传的常州八邑故事倍受瞩目。据说,常州府下属原本只有五个县,分别是武进、无锡、江阴、宜兴和靖江。然而,在雍正四年的一次朝廷会议上,不平凡的变化发生了。

当时,朝廷深思熟虑之后,决定以人口和赋税状况为参考,对常州府进行调整。据记载,在那个时代,武进县人口众多,赋税繁重。为了缓解武进县的压力,朝廷决定将阳湖县从武进县分出,并将其划归到常州府的管辖之下。与此同时,为了更好地管理无锡、宜兴两县,朝廷还决定将金匮县划出自无锡县,将荆溪县划出自宜兴县。这样一来,常州府的辖县就增加到了令人瞩目的八个,被称为“常郡八邑”。

◑ 知县等级制度

在明代时,全国的府、州、县都存在着明确的等级划分,主要根据钱粮赋税作为标准,可以分为“大、中、小”三类。但是在清代的官方文献中,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县级等级划分。

然而,虽然没有等级划分,但清代县的等级主要体现在“缺”上。从雍正年间开始,全国的一千三百多个县以及州、府的长官职位都被划定为“冲、繁、疲、难”四个等级。

简单来理解,“冲”意味着地理位置突出,位于重要交通要道之上;而“繁”表示行政事务繁忙、繁琐;同时,“疲”则指税粮多有亏缺;最后,“难”则指社会风俗不纯,犯罪事件较多。

吏部在前朝的基础上对全国每一个县进行了细致而严格的评估,并以此为标准确定知县的任职资格。根据资格的不同,将县级职位分为不同的等级:如果一县具备了所有的“冲、繁、疲、难”四个特点,就被定为“最要缺”;如果有其中三个特点,就称为“要缺”;如果有其中两个特点,就称为“中缺”;只有一个或者没有特点的,就被称为“简缺”。

这种将县级职位的等级与任职资格相结合的方式,是清代特有的政治特点。客观地说,这种方式相较于明代仅以赋税多少区分大小县的方式来说,具备了进步的意义。以江苏省为例,该省是清代经济最发达的省份,在江宁、苏州、松江、常州、镇江、扬州、徐州七府中,不论是哪一个府,每年的赋税都远远超过偏远地区的省份。

因此,在江苏省的府、州、县中,有超过60%的职位属于“要缺”级别。也就是说,即使是担任知县这一职位,到江苏省任职的资格要比其他省份更高。这一点在县级等级划分中得到了体现。

◑最要缺武进县与简缺靖江县的差别

过去提到过,清代县是没有等级的行政单位。因此,全国的知县(京县和曲阜除外)都是正七品官员,等级是一致的。

武进县是常州府下属的县,县城即府城。根据吏部的分类,武进县属于四字最要缺,而靖江县属于一字简缺。因此,尽管都是知县,但由于缺的不同,他们的任职资格存在天壤之别。朝廷对不同“缺”知县具体的任职要求是什么呢?根据规定,四字最要缺和三字要缺的知县并不在吏部的铨选范围内,而属于“题缺”。

“题缺”是一个专业术语,主要针对道(含)以下的地方官员,意思是当地督抚题请举荐,然后吏部进行任命。可以明确地说,题缺知县的任免权主要取决于各省的督抚。

实际上,随着“缺”分的出现,清代的吏部权力被大大削弱,人事任免权减少了许多。虽然这涉及到了许多复杂的知识,但在这里就不详细展开了,将留待以后深入研究。从现代的角度来看,武进县属于经济超发达地区,所以第一次担任知县的人是不可能被安排到这个岗位上的。

在清代,出任知县的人选有进士、举人、贡监生、捐纳以及应升之官员。虽然进士的出身高,但只要被派到地方担任知县,也得从简缺开始工作。原因很简单,进士虽然读书多,但缺乏行政能力。除了出身高一点外,与举人、贡监生并没有实质性的区别。如果初次担任知县的人被分到常州府,那么百分之百会被派到靖江县,因为常州八府只有靖江县是一字缺乏的。

如果在岗位上有政绩,那么五年之后(腹地知县每五年换一次,偏远地区三年一次),就有可能获得升迁,但升迁并不意味着品级的变化,最常见的情况是调岗同级别的职位。

以常州府为例,靖江知县表现出色,就可能调到宜兴、荆溪、江阴等两字缺乏的县担任知县。当然,如果有背景并且懂得做官,也可以出任无锡、金匮等三字缺乏的知县。但可以肯定的是,在岗位调动的第一次中,很不可能调到首县武进和阳湖两个最要缺的地方。

清代知县升迁难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超过90%的知县一生难以得到提升。尽管有年龄、出身和意外等原因,但存在“缺”分是主要原因。道理很简单,一个简缺知县要想突破七品这个门槛,就必须经历中缺、要缺和最要缺这三个阶段的考验,难度不言而喻。

而武进知县的情况则不同,即使不考虑首县的特殊优势,由于四字最要缺,只要稍加努力,就可以轻松突破正七品的限制,晋升为知州或通判。因此,可以看出,武进知县的潜在等级比靖江高出两个档次,尽管都是正七品知县,但含金量和官员的仕途前景存在巨大差异。

0 阅读:14

野路说历史

简介:分享历史 带你了解历史上精彩的那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