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监督军”涂改圣旨上的一个字,却救下了数千人,他的结局怎么样?

律令9章 2024-10-20 19:50:33

翻开五千年的功绩薄,良臣猛将青史有名,同时还有一类不太招人喜欢的“功臣”,太监。

太监“不讨喜”,主因大概是:前有赵高、后有魏忠贤,就连曹操也曾受连累,被人骂做“阉宦之后”。

当然,历史上也有清流,蔡伦、郑和的名声就挺好,除了他们,唐朝还有一位居功甚伟的太监,这人不仅会打仗,还曾篡改圣旨,涂抹一字却救下了数千人?

这人名叫“张居翰”,生于乱世唐末。

褪去“盛世”外衣的唐末时节,哪还有半点繁华可言,焦土千里中,各路藩镇、节度混战。

没钱没势的普通老百姓,好像只剩下两条路可走:要么当兵吃饷,有朝一日战死沙场、要么净身入宫,背上“无后”骂名而苟活于世。

也是无奈,一身赤贫的“张居翰”心地善良,他不愿上战场杀人,又想活着,怎么办?只能自己净身。

好在,张居翰并非一无是处,自幼因穷挨打多了,学会看人脸色后,渐渐练出了一张能说会道的巧嘴。

起初,张居翰在宫中干些粗活,可他那张巧嘴总能逗得旁人哈哈大笑,一次偶然居然哄到了宫廷大太监,张从玫。

张居翰的本来面目还算清秀,张从玫有意抬举,收他为义子,也算拿他当继承人培养,又是“太监掌权”,唐末更乱了吧?

唐末确实乱,但主因并非张居翰,相反他心地善良,虽然背靠大太监,但他没有欺凌跋扈,开始专心致志的伺候皇帝。

那时的皇帝“唐僖宗”,曾多次任命张居翰为督军,前往各藩军营监察。

看电视也知道,“督军”可是肥差,太监不知兵,到军营后瞎指挥一通,目的无非索贿。

这样一来,太监和将军成了对立面,懂事的将军会拿钱打发,不懂事的往往和“太监督军”针锋相对,甚至导致唐军溃败,张居翰会怎样?

怪就怪在这,张居翰虽然是“太监督军”,却深得各镇将领爱戴,尤其和幽州节度使“刘仁恭”,两人还是挚友。

刘仁恭太喜欢这位“兄弟”了,以至于几次上书皇帝,要张居翰常驻幽州。

并非张居翰的嘴上功夫,他这个“督军”是真的有才,但唐末摇摇欲坠,不是一个太监、一个幽州节度使就能改天换日的。

当时朝中宦官横行,就在张居翰驻幽州时,一个叫“刘季述”的大太监野心暴露,他幽居皇帝,想另外扶持一人为帝,从而“太监把持朝纲”,这能行吗?

今天看,皇帝只是权利象征,太监手里没兵,仅控制皇帝掀不起大风浪的。

果然,刘季述最终失败,但他的牺牲点醒了同样有野心的宰相“崔胤”,他想把持唐朝,手里就要有兵,于是发矫诏请“朱全忠”率军入京,这不就是三国里的董卓吗?

一样的脚本,“朱全忠”率军入京后一脚踢开宰相,开始自己挟持皇帝,并下令召回各地“太监督军”全部诛杀,当时的张居翰正在幽州督军,他一样面临生命危险。

幸亏,张居翰和幽州节度使交好,在刘仁恭的保护下,这位“太监督军”总算躲过一劫,这就完了?

此后,朱全忠改名“朱温”,杀害唐昭宗后自立梁国,各路豪强厮杀的更加凶猛了。

对历史有研究的朋友知道,唐末有几位名将,其中之一“李克用”,他在此时充当的是:解救幽州的援兵。

期间,张居翰领3万兵打潞州,“太监督军”的军事才能终于展现,李克用大为欣赏,立即将其收入麾下。

以后的张居翰开始真正统军,他训练出来的兵马能征善战,尤其军纪严明,对百姓秋毫不犯,农忙时还会主动帮忙。

乱世之中,兵匪一家是常态,哪有帮助老百姓的军队?张居翰在百姓中建立起很高的威望。

随后,朱温重整十万大军向潞州杀来,张居翰兵马太少,城破兵败只在朝夕。

当然,朱温也知潞州情况,但他并不想杀害张居翰,于是派人劝降,同时煽动城内百姓。

实话实说,面对朱温的十万大军,老百姓怎能不害怕?有人躁动不安,如果此时发生民变,张居翰必死无疑。

危难关头,张居翰凭借往日建立起的威望,直面安抚百姓:你们不会有事的。

为表决心,张居翰烧毁招降书,斩杀劝降梁使,老百姓欢欣鼓舞,纷纷上城助战,这样就能保平安了?难。

且不说潞州兵少,单讲战斗力,老百姓肯定难比朱温的十万大军,此时李克用已经病亡,其子“李存勖”率军前来解救。

那时的“李存勖”还不能称之为名将,敌方十万梁军,他能打胜仗吗?

面对质疑,潞州城门忽然大开,张居翰率军杀出,与“李存勖”一起与十万梁军厮杀在一处。

这场大胜,与其说是“李存勖”的功劳,倒不如说时“太监督军”发挥了关键作用。

此战后,李存勖对张居翰刮目相看,尤其对他在百姓心中建立起的威望感叹不已,至此令“太监督军”继续留守潞州,治理、安抚当地百姓。

公元923年,李存勖攻灭梁国,再次恢复“唐制”,史书称之“后唐”,但天下并未一统哦。

简单讲,李存勖就是“后唐”皇帝,他还想一统天下,就要先灭掉蜀国。

不知怎滴,这段历史很像三国,唐朝的蜀国君王叫“王衍”,和三国时期的刘璋一样昏庸,李存勖承诺他“永世修好”,王衍竟然相信了。

当时的蜀中大臣纷纷反对,王衍却对李存勖坚信不疑,且自顾自的到秦州寻欢作乐去了,这样的国君能不被灭吗?

不用详细讲,当李存勖的大军进攻蜀国,大臣们紧急发来求救信,正在秦州温柔乡里的王衍仍然不信,就这样,后唐军队顺利攻下蜀国,王衍这才大梦初醒,哭着赶紧逃。

试想,这样昏聩的王衍能逃到哪里去?最终还是被后唐军队包围。

王衍只好穿白衣、口衔玉、背荆棘、项缠麻绳、抬着棺材出城,跪迎后唐军。

王衍已经扮好了死相,就等李存勖一声令下,李存勖却说“我不骗你,蜀地还归你”,咋可能嘛?

李存勖这话就是做做样子,不杀王衍已经开恩了,还能让他继续留在蜀地?只是后唐军队仅花70天就完全占领了蜀地,民心尚且不服。

为避免不稳定因素,李存勖这才“暂时”不杀王衍,只将其一干君臣,数千人押往洛阳,这就算完事了?

也是凑巧,就在押解王衍的路上,李存勖接到紧急军情:昔日旧将发动叛乱,敌军声势浩大,急需李存勖率大军前往平叛。

这就难了,此时正押解王衍,算上他的旧臣党羽有数千人之众。

况且押军还没出蜀地呢,如果李存勖率军先走,万一王衍的旧部再来搞破坏,或是将王衍救走,那时蜀地又要生乱,怎么办?

办法是有:将王衍等人先行诛杀在半路,这样即使有人来救,也没有意义了。

李存勖心急前方战事,毫不犹豫的下令“王衍一行,并宣杀戮”,那可是数千人呢,都要杀?

这时的“太监督军”张居翰,再次登场了。

前面说过,张居翰秉性善良,他认为:王衍昏庸,杀之不足为惜,但他手下那些臣子及其家眷,本质上是无辜的,这些人足有数千,一起都杀实在残忍。

虽然这么想,但张居翰不能劝谏,此时的李存勖正急前方战事,这时候发出不同声音,等于自讨苦吃,怎么办?

张居翰也够大胆的,他将诏书上的“行”字涂掉,改成了“家”字。

这样一改,诏书的大意不变,依然是诛杀王衍,但改后不再是“王衍一行人都要杀”,变成了“王衍一家人都要杀”。

试想,“王衍一行人”数千之众,“王衍一家人”才几个?

说到底,张居翰救下了数千人,但他篡改皇帝圣旨,这可是死罪,涂改痕迹这么明显,难道没人发现吗?怎么可能。

当时就有人发现圣旨被涂改过,但军情紧急,即便有人发现,也觉得是“诏书写错了”。

当然,肯定有人事后翻旧账,但李存勖却在这场仗中战死,敌军反而成了胜利者,谁还去管“张居翰是否篡改过前朝圣旨”?

唐末就是这么乱,哪家藩镇实力强,都可以称皇帝。

虽然,张居翰生了一张巧嘴、会打仗、人品又好,总能被当权者欣赏重用,但他终究是一名身残太监,当不了皇帝。

但是,敢篡改圣旨救下数千人的“太监”,史书上又有几人?如此大义善举,张居翰足够资格标榜史册。

0 阅读:2

律令9章

简介:惊堂木一拍,“上下五千年”张口咱就来,对错您自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