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有谚“和珅跌倒,嘉庆吃饱”。
按理说,任何一国,凡是贪赃枉法,鱼肉百姓的官吏,下场都不会好,要么被处以极刑,要么受万人唾弃,但“和珅”是个例外。
以资料看,“和珅”巨贪,世人怎会不恨?有人却说他情商高,两句话就使嘉庆哑口无言。
当然,“和珅”的下场也不好,嘉庆四年被告20条大罪下狱,剥夺军机大臣、九门提督大权,同时抄没所有家产。
据嘉庆说:和珅贪了8亿银,大清一年的财政收入七千万,换算下来,清朝百姓不吃不喝白干10年,才赶得上一个和珅。
既然如此,世人和皇帝有一个相同的问题“和珅官至极品,终日锦衣玉食,他什么都有了,为啥还要贪这么多钱呢?”
或是因为好奇,嘉庆亲至狱中探视和珅,同时问了那个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
那时的和珅年逾花甲,又在狱中备受折磨,早就没了往日风采。
当听到嘉庆问他“为什么贪这么多钱”时,和珅的眼睛里射出两道金光,随后大笑不止,似乎在嘲笑嘉庆无知,又像是一种自嘲,究竟啥意思?
和珅,出身官宦之家,但他初入官场并不出众,能做到军机大臣、九门提督的高阶,全凭他的个人努力。
且不说“军机大臣”,单论“九门提督”,那可是负责皇城内九门、皇室安全的实权大员,试想,能做“九门提督”的人,皇帝该是多么的信任他。
真计较起来,和珅的升迁秘诀并不出奇,论才华(和珅也有才),或许比不了纪晓岚、刘墉等,但说人情世故,十个纪晓岚、刘墉也难望其项背。
说明一下,电视里的纪晓岚总与和珅斗嘴,实则,纪晓岚的品级不入流,难与和珅说上话,更别说两人当着皇帝面争斗了。
简单点讲,和珅会把乾隆感兴趣的书,自己先仔细研读且勤做笔记,这样再与皇帝沟通,岂不瞬间拉近了君臣关系?
据说,和珅有一项常人难以企及的神技,过目、过耳不忘。
古有“骑马观碑”,和珅也不差,千万别觉得这项技能只是酸儒腐生的纸上谈兵,这项神技带给他的好处可多了。
譬如,乾隆说过的话,哪怕只是不经意的言辞,和珅都能记得清清楚楚,乾隆回头想不起来,和珅就能马上找补回来,这不成了皇帝的“思想管家”?
再譬如,大清皇帝每天要批阅多少奏章,难免有疏忽大意的时候,和珅却能记下所有内容,很多时候,与其说乾隆批奏章,不如说是和珅主持朝政,这又成了“现实管家”。
试想,身边有一个“思想和现实”统管的人,皇帝能省多少力,乾隆岂能不倚重和珅呢?
还有,民间有种说法“乾隆放个屁,和珅先脸红”,如此替皇帝着想且有担当的人,乾隆怎能不信任他呢?
或许,纪晓岚、刘墉之流,不屑于这种小伎俩,但皇帝就爱这一套。
最令世人津津乐道的,应该是“和珅处理李侍尧案”,有人说,这是和珅的起势。
那时,70岁的乾隆还要第五次下江南(南巡),和珅时年30岁,作为“轻车都尉”伴驾出巡。
啥叫“轻车都尉”?
说白了,就是替皇帝安排行程的人,和珅提前做好行进中的一切攻略,乾隆随时问,他要马上给出答案,这就叫“轻车熟路”,“都尉”则是虚衔。
说的简单,乾隆出游的地方,或许和珅也没到过、更不熟悉,要做到“轻车熟路”,可想他提前付出了多少努力。
简而言之,皇帝一路游玩,不用操心任何事,溜溜达达到了云贵地界。
乾隆心血来潮,找来一个叫“海宁”的地方官,打算了解一下当地风土人情,麻烦事来了?
别看海宁只是地方小官,但很是圆滑,一听皇帝询问,他马上大赞云贵总督“李侍尧”,说:云贵两省在李大人的治理、教化下,民风淳朴、百姓富足、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李大人真是百年难遇的好官呀,这要得益于皇上的知人善任。
多说两句,乾隆对“李侍尧”欣赏有加,曾不止一次的当众赞赏他。
如今,一个小官吏这么夸赞“李侍尧”,间接也是在夸“皇帝识人”,乾隆听了洋洋得意,哪料会出事?
不久后,依然是那个小官“海宁”,在酒楼多贪了几杯,开始在朋友面前大发牢骚,大意是说:“李侍尧”恶行累累,云贵名义上属于大清版图,实则是“李侍尧”私家的,自己官小言轻才违心说出一些恭维话,乾隆皇帝老糊涂,都不仔细查查嘛。
在酒肆这种公共场合,说出这种话,这不诚心说给乾隆听的?
很快,海宁这番“酒后真言”传进乾隆耳朵里,皇帝震怒,马上派人拿下海宁:无论他说的是真是假,至少犯了“欺君、亵君之罪”。
当时和珅就在旁边,见皇帝震怒,一边安抚乾隆的情绪,一边自告奋勇要查此案,好给皇帝一个交代,为云贵百姓讨一个公道。
前文讲过,那时和珅不过30岁,乾隆虽然喜欢这个机灵的年轻人,但让他纠察一位圆滑老臣、封疆大吏,和珅这个岁数,怕是斗不过“李侍尧”吧?
还有,乾隆自诩“十全老人”,功绩赶超康熙、雍正,当年在众臣子面前大夸“李侍尧”,如果这人有问题,乾隆岂不自己给自己扣上了“有眼无珠”的骂名?
直白点讲,乾隆好脸面,与其大张旗鼓的深究“李侍尧”,不如找机会把他召入京城暗暗治罪,起码皇帝的面子保住了。
乾隆的犹豫不决被和珅看在眼中,皇帝的心思被看穿,但和珅不愿放弃,这是一次千载难逢的表现机会。
和珅忙说“李侍尧在云贵当了20多年封疆大吏,已成树大根深之势,他如果培植势力,甚至拥兵自重,或公然对抗朝廷、或引其他官员效仿,到那时怎么办?皇上必须严查此案,以儆效尤。”
实事求是地讲,大清虽是满人江山,但八旗人少,皇帝最怕汉臣拥兵自重。
听完和珅分析,乾隆不再犹豫,马上任命他为钦差大臣,彻查李侍尧。
这么高调的消息,李侍尧怎会不知道,他做好万全准备,专等和珅到云贵,那时双方见招拆招,少不了一场龙争虎斗。
乍一听,“钦差”的名头很响,和珅却表现的异常低调,赶赴云贵的路上游山玩水,哪有半点“彻查封疆大吏”的样子?
再说李侍尧,早派出耳目跟踪和珅,“钦差”的一举一动,甚至一言一行,都在他的掌握之中。
观察多日,和珅抵达云贵后没找李侍尧,反而终日酒肆写诗,茶楼作画,越是这样,李侍尧越觉得不对劲,难道和珅另有计谋?
起初,李侍尧如临大敌。
半个多月过去了,和珅仍未抓一人,未问一事,自顾自的吃喝享乐,李侍尧见状,嗤之以鼻:这哪像“钦差”办案,分明出游找耍的纨绔子弟。
看来,乾隆真是老糊涂了,竟然找和珅这种乳臭未干的小年轻查办封疆大吏,李侍尧无忧矣?
至此,李侍尧放松警惕。
殊不知,和珅故作纨绔,目的就是制造假象,吸引李侍尧的注意力。
在没到云贵之前,和珅已经派出多路精干暗中调查,很快焦点出现:李侍尧的管家,张永受。
说是管家,实际是李侍尧的财务管理人,李家的收入支出、官员走动、人情来往等,都详细记录在张永受的账本中。
也就是说,拿到张永受的账本,李侍尧的问题就能一目了然,和珅还等什么呢?
不用细讲,和珅批捕张永受,严刑逼供之下,账本很快到手,由此证明:不仅李侍尧有问题,连带牵扯出一串高官,涉及赃银三十余万两。
和珅圆满完成任务,兴高采烈的去找乾隆汇报佳绩,本以为自己立了大功,哪知皇帝紧锁眉头,沉默不语,难道和珅办错了案,拿错了人?
案子没有错,“拿错了人”却是真的,按大清律:官员贪污超过1000银就要被斩,李侍尧的脏银高达三十余万,都够凌迟好几回了,但乾隆并不想杀李侍尧。
真计较起来,李侍尧是大清老臣,虽然有些贪,但毕竟没有谋反,还在与缅甸交际中做出了重大贡献。
如今正值“康乾盛世”中的乾隆盛世,几十万两银子,似乎也不算啥,因为这点小钱就要杀一位有功老臣,乾隆有点舍不得。
这里插上两句,乾隆自以为的“康乾盛世”,实际到他这一代,国库空虚、满人纨绔,哪还有“盛世”的样子?只是乾隆自己觉得“盛世”罢了。
总之,乾隆不想杀李侍尧,但皇帝也不能公然破坏律法,这时候就要有一个明白他心思的人替他说话,这样皇帝才能顺坡下驴,可谁懂乾隆的心思呢?
那时的和珅年仅30岁,却把皇帝的心思研究的极为透彻,乾隆一皱眉,他马上有所悟。
实话实说,和珅的确立了功,如果硬要按照大清律办案,乾隆也挑不出毛病。
但是,和珅却说出这样一番言辞:李侍尧涉及的三十余万银子里,有很多是昔日皇上,赏赐给他的各类奇珍异宝,还有不少是昔日朝廷,按照惯例“退还各省的贡品”,如果把这些剔除,按李侍尧的官职,倒也算不上贪婪。
这番话算是帮李侍尧打了圆场,试想,皇帝赏赐的奇珍异宝,哪一个不是价值万金?再说,又是“朝廷惯例”,这不顺理成章了?
和珅这番话,不仅帮李侍尧脱了罪,而且正中乾隆心思。
乾隆双眉舒展,笑着轻拍和珅肩头,说“李侍尧的案子,就由你全权处理吧。”
在古代,君臣之间有着严格礼仪,举止更是严谨,皇帝“轻拍肩头”表示亲近,这是多大的荣耀?
和珅激动的连忙跪倒谢恩,自然明白该怎么处理李侍尧了。
在和珅的周旋下,李侍尧只得了“革职”轻处,且封疆大吏的职位仍由李侍尧的弟弟继承,没过两年,李侍尧又被重新起用,官至太子太保。
这么一番操作,李侍尧对和珅感激涕零,乾隆也对和珅赞赏有加,好处能少吗?
至此,和珅就像坐了火箭,一路青云直上,眨眼荣升为“御前大臣”,但和珅并不骄傲,相反他看透了真相。
直白点讲,乾隆自诩“明君圣主”,说到底也是俗人一个,只要摸透了皇帝的脾气,针对性的投其所好,“当官”就是非常简单的事。
以后,和珅哄的皇帝愈加高兴,哪怕贪点小钱,就算乾隆心知肚明,多半也是装糊涂,这大概就是那句“不聋不瞎,不配当家”的具体表现吧。
那时皇帝自以为,毕竟康熙、雍正攒下了雄厚家底,到了“乾隆盛世”又将钱财看的淡薄,些许银子而已,就当赏给和珅的辛苦费了。
说是“些许银子”,嘉庆继位后,国库中只有不足2000万银,这够干啥的?
详细点讲,嘉庆想执掌大清,对内需赈灾补缺、发放各级官吏的饷银,对外还要开支各地边疆的军费,2000万银看似很多,实则不够塞牙缝的。
还好,当时的大清表面平静,看似国丰民盈,实则吃吃喝喝的都是八旗子弟,推杯换盏的全是和珅之流,老百姓则苦不堪言。
那时的嘉庆帝很为难,有一线之路也不会轻动和珅:一是和珅混迹朝廷数十年,他的党羽苟营遍布各级官员,嘉庆动他?万一引出惹祸端咋办。
二则,和珅是前朝皇帝的宠臣,嘉庆刚上位就拿“前朝老臣”开刀,难免惹出口舌,甚至可能出现内讧,朝廷内讧还了得?
话虽这么讲,但嘉庆确实没钱,接手一个烂摊子,总要补亏空吧,国库里的银子都到哪去了?谁都知道,在和珅家。
和珅究竟有多少钱,一直没有准确数字,考古人曾得到一本《嘉庆四年正月丁卯抄检和珅相府物品清单》,按里面的记载:抄没和家,有33套七进豪宅、62套徽式建筑、各种花园、台楼、存放宝物的库房百余间。
折后,和珅拥有不动产2000个(座)、土地800顷、另有75家当铺、12家古玩铺、4家玉器店、2家丝绸店、2家洋货店、1家皮货店,各种金玉珠宝不计其数,有人说“乾清宫堆不下”,这要换成银子,得多少钱?
还没完。
如果按《清稗类钞》的记载“籍没家产,所得凡值八百兆有奇”来换算,清朝1兆为一百万,“八百兆”就是8个亿,再延伸换算成今天的币种,啥概念?
还没完,上诉统计指的仅是和珅个人,他还有管家、妻妾、奴仆、家丁,总结下来一句话:和府上下,人人腰缠万贯,仅刘全、马瑞麟两人,分别拥有良田600顷、白银二十余万,夸张不?
就连嘉庆帝也说“朕若不除和珅,天下人只知有和珅,而不知有朕”,说白了:清人都知道,和珅比嘉庆有钱,谁是“真皇帝”有待商榷。
嘉庆登基后又等四年,这才对和珅下手,那时的大清王朝举国震动,百姓或欢腾雀跃,以为除了大恶、或忧心忡忡,会不会引起战端?
好在,和珅一直很老实,即便查抄家产后依然淡定,这不仅引起了嘉庆帝的好奇“你说你,官至极品,好吃好喝,又不打算造反,你贪这么多钱有啥用?”
起初,和珅以为嘉庆明白其中道理,这么问是为了羞辱他,因此翻着白眼看嘉庆。
察言观色,看嘉庆帝真不懂,和珅这才仰天大笑:嘲笑40岁的嘉庆“幼稚”。
笑罢,和珅终于吐露实情:你以为是我贪了这么多钱?不不不。
据和珅讲:乾隆喜欢到处私访游玩,说白了,乾隆妄自尊大,自以为“盛世”,总喜欢到各地看看自己创下的江山。
不用细讲,“皇帝出巡”还了得?各种排场不算,仅随行队伍的花销、落脚行宫的支出,这些已经是天文数字了。
这些钱哪里来?国库出不起,就需要和珅自掏腰包,和珅的钱哪里来?
再有,和珅贪财,但他不为锦衣玉食,大多为了打点各路官宦,打赏真正干活的人,不然谁为他卖命,他又怎能坐稳百官之首的位置?
很多时候,乾隆一拍脑门就是一道恩旨,执行人还得是和珅,不撒出百千万真金白银,皇帝的恩典怎么推行?
老话讲“三年丰,三年灾,丰年攒粮补饥荒”。
某种角度看,和珅贪在平常,用在关键,也算为了皇家威仪,不得不贪呀。
嘉庆听了这番说辞,只是哑口无言,好有道理的样子,但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嘉庆帝为了皇位、为给世人一个交代,和珅必须死。
嘉庆四年正月十八,两位宫人将一条白绫送进大狱,有人说:和珅情商高吗?还不如造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