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古之善为道者①,微妙玄通②,深不可识。
夫不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③;
豫兮④若冬涉川⑤;
犹兮⑥若畏四邻⑦;
俨兮⑧其若客⑨;
涣兮其若凌释⑩;
敦兮其若朴⑪;
旷兮其若谷⑫;
混兮其若浊⑬;
孰能浊⑭以静之徐清?
孰能安⑮以静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⑯。
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⑰。
[译文]
古时候善于行道的人,他的道行精微深远,玄妙而通达,其深度是常人难以理解的。正因为难以理解,所以只能勉强地形容他说:他迟疑慎重啊,就像冬天踩着冰面过河;他警觉戒备啊,就像提防着邻国的进攻;他恭敬郑重啊,就像要去赴宴做客;他行动洒脱啊,就像冰块缓缓消融;他纯朴厚道啊,就像没有经过加工的原料;他心胸开阔啊,就像深幽的山谷;他浑厚宽容啊,就像不清的浊水。谁能使浑浊的水安静下来,慢慢变得清澈?谁能使安静的水变动起来,慢慢显出生机?保持这个“道”的人不会自满。正因为他从不自满,所以能够去故更新。
[注释]
①善为道者:指得"道"之人。
②微妙玄通:微,隐微;妙,精妙;玄,玄妙;通,通达。《说文》:"微,隐行也。"《广雅》:"妙,精也。"《说文》:"玄,幽远也。"
③容:形容、描述。《说文》:"容,盛也。"引申为形容。
④豫:原是野兽的名称,性好疑虑。豫兮,引申为迟疑慎重的意思。《说文》:"豫,象之大者。"《古代汉语词典》:"豫,犹豫。"
⑤涉川:《说文》:"涉,行水也。"指战战兢兢、如临深渊。
⑥犹:《说文》:"犹,玃属。"原是野兽的名称,性警觉,此处用来形容警觉、戒备的样子。
⑦若畏四邻:形容不敢妄动。
⑧俨兮:《说文》:"俨,昂头也。"形容端谨、庄严、恭敬的样子。
⑨客:一本作"容",当为客之误。
⑩涣兮其若凌释:《说文》:"涣,流散也。"《广雅》:"释,解也。"形容流动的样子。
⑪敦兮其若朴:《说文》:"敦,厚重也。"《古代汉语词典》:"朴,未加工的木材。"形容敦厚老实的样子。
⑫旷兮其若谷:《说文》:"旷,明也。"《广雅》:"谷,大谷也。"形容心胸开阔、旷达。
⑬混兮其若浊:《说文》:"浑,混流也。"《广雅》:"浊,不清澈也。"形容浑厚纯朴的样子。混,与浑通用。
⑭浊:一种未定的状态,充满了变化和可能性。老子提出“孰能浊以静之徐清”,是在探讨使这种动荡不安的状态通过静心的修炼慢慢变得清澈透明。这里的“浊”不仅仅是字面上的浑浊,更是比喻人心中的杂念和外界的纷扰。通过静心修炼,人可以逐渐洞察这些纷扰的本质,从而达到内心的清明。
⑮安:指静态,是一种平和、安定的状态。老子问“孰能安以静之徐生”,是在探讨在静态中寻找到生命的活力,使生命的能量在静态中慢慢积聚并最终焕发出生机。这种静态不是一种停滞不前,而是一种内在的平和与稳定,它能够为动态的变化提供坚实的基础。
⑯不欲盈:不求自满。盈,满。《说文》:"盈,满器也。"
⑰蔽而新成:去故更新的意思。《说文》:"蔽,草木自蔽也。"《广雅》:"新,初也。"
[评析]
老子在这一章中,对那些深得道之精髓的人士进行了描绘。这些人的境界是深奥而难以捉摸的,他们的行为和态度体现了道的微妙和深远。老子通过一系列的比喻,如冬天过河的谨慎、对邻国进攻的警觉、做客的恭敬、冰释的流动、未经加工的原木的纯朴、山谷的开阔和浑水的深邃,来形容这些人的内在品质和外在表现。
这些人能够在动荡中保持冷静,使混浊逐渐变得清澈;在静态中激发活力,使安静逐渐孕育出生机。他们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是因为他们从不自满,始终保持着开放和接受新事物的态度。这种态度使他们能够不断地去旧更新,保持道的活力和生机。
老子在这里强调的是一种内在的修养和外在的自然表现,这种表现不是刻意为之,而是自然而然地从内心深处流露出来。这种品质的培养需要深刻的自我认知和对道的深刻理解。老子所描述的这种人,其行为和态度是值得我们学习和效仿的。他们的存在,对于社会和他人来说,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