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山西一位79岁的老人,写了一封信给中国人民银行总行,信封上写着马眉二字,里面的信纸上写着一行大字:“人民币上的‘中国人民银行’6个字,是我写的。”
我们每天都在使用人民币,却鲜少有人知道,人民币上面的六个大字,是谁书写的,也几乎没有人去考证这件事。就连当时的总行,也没人知道这几个字的来历,只知道一直沿用已有30余年。于是,有书法爱好者根据字迹,提出了三种观点:
其一,是中国人民银行首任行长南汉宸题写。其二,是中国人民银行印刷局综合科长陈邦达所写。其三,是美术家钟灵的字迹。这三种观点虽然都有不少支持者,但支持者却拿不出直接证据,仅凭个人眼力猜想而已,因此导致这个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直到1983年3月1日,在《山西日报》登了一篇文章,里面重点介绍了人民币上汉字的题写者是冀朝鼎先生。许多人看到文章后,也认定该字确实是冀朝鼎先生所写,大家还纷纷转发,大多数人也都觉得很有信服力,便没有再往下追究。
而一位79岁的老人看到报纸后连摇头,但他心里却不想生事,别人如何猜想,那就让他猜去好了。女儿觉得父亲有些不对劲,便坐到他身旁,询问起来此事是否与他有关。此时马文蔚见瞒不住了,便将事情的来龙去脉,才跟她吐露了当年的往事。
女儿当即拍板说:“这文章不是胡说嘛,完全没有考证过,这就是误导人民。”他的女儿坚持认为,这是一件严肃的事情,咱们要对历史负责,必须实事求是,并请求父亲站出来澄清这件事。马文蔚想了许久,终于决定将此事和盘托出。
几天后,《山西日报》收到一封老人的来信,老人在信中明确表示:“人民币上的汉字不是冀朝鼎写的,是我的字。”《山西日报》收到信件后,十分重视,并将信息同步给了总行。总行时任行长的吕培俭看到信后,立即让人找出1号绝密档案,并将此件传给了山西当地支行,并让他们秘密查明此事的真伪。
同年5月,当地的支行行长奉总行行长之命,带领总行印制管理局的两位专家,驱车来到了信件中提到的地址,在黄家村深山中,找到了老人的家。当他们推开老人的家门,是马老的女儿开的门,而马老则身穿一身褐色长衫,安坐在客厅沙发上,向前倾着身子,查看来人。工作人员当即向马老表明了自己的身份,马老一身书生气,也让几人肃然起敬。
经过专家一番鉴定后,确认这些字的确是马文蔚所写。老人名叫马文蔚,来自山西太原阳曲县,同时,还在信中详细叙述了1950年受南汉宸行长的委托,写下“中国人民银行”,“元、角、分、壹、贰、叁、伍、拾”,以及年号共计19个字,这些字都用标准的魏碑体书写,形神兼备。而这19个字的背后,还有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
1949年6月,马文蔚拿着介绍信,向中国人民银行时任行长南汉宸的办公室走去,准备接受任命。他并不知道自己的上司究竟是什么样的人,心里难免生出一丝忐忑。当他敲门而入后,才发现眼前的行长南汉宸,竟是自己曾经的旧相识。
早在重庆工作时,他们就认识了,因两人有着共同的书法爱好,经常在一起切磋书法技艺,久而久之成了无话不谈的好友。就这样,马文蔚成了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的一名研究员,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理想。1948年12月1日,我国第一套人民币是中国人民银行在解放区发行,钱币的设计、研究和发行,都由南汉宸主持完成。
当时,第一套人民币上“中国人民银行”六个字,是南汉宸邀请董必武先生题写的。1950年1月,南汉宸秘密接到了研究第二套人民币的任务。对于第二套人民币上是继续沿用董必武的字,还是另找他人书写,这个问题上,决策层迟迟犹豫不决,这也让南汉宸犯了难。
于是,南汉宸遍寻全国各地的书法家,前来现墨,字体很多样,但没有一个能让南汉宸第一眼就满意的。因为印在国家货币上的字,至少要满足两个基本条件:一、字体不能潦草,辨识度要高,所有识字的人都能看懂;二、字体要庄重大方,能体现国家新气象。
于是,南汉宸决定让马文蔚一试。一天,南汉宸拿出自己珍藏的毛笔,取出纸砚,叫来马文蔚,让他在宣纸上试写几字。马文蔚没有多问,只是看出了行长手中的毛笔,竟是宫里御用毛笔。
他轻抚了下宣纸,蘸了墨,提笔认真书写出“中国人民银行”六个大字,笔力虬劲,且字迹清晰挺拔。南行长一眼就看中了他的字体,并连连称赞叫好。随后又先后念出人民币上其他13个字,让马文蔚前后写下了19个字样。
尽管行长没有明说,但能够为第二套人民币出一份力,马文蔚深感荣耀。1955年3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第二套人民币正式流通,马文蔚拿到新版人民币后,发现竟是自己的字体,他小心翼翼地抚摸着上面的字样,微笑着。由于是秘密工作,南汉宸并没有将此事向马文蔚说明,而马老也甘当无名英雄,只字不提此事。
直到83年《山西日报》上的文章,他才向女儿吐露出这隐藏了30多年的历史往事。听完马老的故事后,总行的专家恳请马老再次提笔,以确证真伪,马老欣然答应。然而,此时的马文蔚已经79岁高龄,疾病缠身,状态大不如以前,提笔不可能再像30多年前那么稳健。他写了多次,都不满意。
专家将总行寄来的1号绝密档案打开,与马老的字体一一对照后,众人都纷纷点头。1984年9月30日,总行给山西分行发出一份专函:
马文蔚同志,对银行建设事业有十分突出的贡献。他是一位优秀的知识分子。1950年间,他受南汉宸行长所托,为银行题写了中国人民银行等19字。总行还给马老发放了2000元奖金,附带山西支行的500元困难补助金。一时之间,马文蔚名声大噪,前来求墨宝的人踏破了他家的门槛。而马老却对此谦虚地说道:“如果不是南汉宸行长,我也不会参与其中,我并没有什么大的功劳。”1988年春,马老告别了山西的杜鹃花,永远地离开了我们,终年85岁,马文蔚的名字,也被注入美术史中,供人们瞻仰。图片来自网络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