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加两把火!调控放权,广州解禁,降准1万亿,释放什么信号?

楼事心观 2024-02-01 03:55:48

该来的都来了,龙年春节还未到来之际,救楼市的尺度就开始层层加大了。这几天有事,没来得及说,我也看了网上铺天盖地的解读,基本上在信心爆棚和垂死挣扎之间撕裂。

今天铁锤绝不拾人牙慧,我想透过现象带大家看看本质,即从底层逻辑聊聊这轮救市的目的所在。

总的来说,这次是给楼市加了两把火:一是1月24日,央行宣布,自2月5日起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自1月25日起分别下调支农再贷款、支小再贷款和再贴现利率各0.25个百分点(定向降息)。

存款准备金率下调0.5个百分点,将向市场提供长期流动性约1万亿元。此次央行降准,时机符合预期,但幅度超出预期,因为2022年以来,每次降准的幅度都是0.25个百分点。

简单科普一下,法定存款准备率、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是现代各国中央银行进行宏观调控的三大政策工具。而其中法定存款准备率通常被认为是货币政策最猛烈的工具之一,它的变动将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超额储备水平,即调低会造成准备金释放,简单来说就是银行有更多“更便宜的长钱”了。

降准对房地产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有助于改善房地产信贷环境,即有资金基础了。当然了,央行信贷政策加码,理论上也会有利于房地产信心的修复。

二是1月26日,住建部召开了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部署会,强调充分赋予城市房地产调控自主权,各城市可以因地制宜调整房地产政策。并重申了“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的要求。

所谓“充分赋予城市房地产调控自主权”,其实就是调控放权,意味着各地在楼市调控的问题上,可以大展拳脚了,即国家管控的限购限贷限售首付比例等政策,可以按需进行调整了。

于是我们看到,仅隔了一天,广州就发布新政,宣布建筑面积120平方米以上(不含120平方米)住房,不纳入限购范围。另外房子出租的,或者挂售的,核验时都不算套数。

从广州新政不难看出,现在救楼市的心情是十分急迫的,且用心良苦,既给有钱人开放了多买房的通道,又给普通刚需“打掩护”的机会,花几百块钱就能获得购房名额。

在我看来,这表明广州的限购已经全面解禁了,尚存的限购只是在装装样子罢了。

作为一线城市,广州此番的操作无疑也是一个风向标,之后北京上海深圳很可能也会跟进。我想说的是,一线城市要庆幸现在还有牌可打,因为真正比较被动的是三四五线城市,不仅无牌可打,还要扛住大城市陆续解禁后对购房需求的大力虹吸。

必须承认,这一次的操作,还是熟悉的配方,还是熟悉的味道。仔细分析背后的逻辑,其实用一句话就可以总结:市场当如此,半点不由人。2024开局不到一个月,房地产就大招频出,这无疑奠定了2024年高频调控的主基调。

在我看来,这次央行施展降准和住建部调控放权的背景在于,房地产行业持续低迷,且受此影响,去年四季度制造业PMI指数也持续运行在收缩区间。

简单回顾下去年房地产的情况,大家就全明白了:2023年房地产只有两个数据是正的,竣工面积和待售面积,前者是保交楼的结果,后者是商品房销售不畅的结果。其余诸如房地产开发投资、商品房销售、施工、卖地收入等都是大幅下降的。

2023年全年卖地收入4.5万亿左右,2022年是6.68万亿,2021年是8.7万亿。进一步深扒会发现,2023年内地的超过半数是央国企和地方城投公司。考虑到这个因素,去年卖地收入相比2021年缩水可能超过一半。

正如国家统计局原副局长邱晓华所言,房地产的深度调整,还在进行当中,还没有结束。所以与之相关的上下游行业,也都跟着受拖累,去年全年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同比下降7.8%。

有人说,看现在楼市调控的种种行为,有点“武则天守寡,失去李治”的感觉。其实不然,正如我们之前反复强调的,中国楼市的底层逻辑一直都是财政现象,表面救的是楼市,其实救的是财政,一个需要有14亿人口去谋生计的国家,不可能放任财政风险不管,这是超级红线。

为什么是房地产?因为房地产和地方财政强相关,市场起不来,就没有税收,卖地也无从谈起,财政更没指望、所以调控“脱光”也就顺理成章,哪怕是一线城市,也不例外,限购解禁只是时间问题。

毋庸置疑,在没有其它可以替代土地财政收入的新税种出现前,能长期维稳全国地方债的,也只有房地产。基层人员的工资发放、补充养老金、基础设施建设、地方经济发展、地方官员秀业绩等,哪一条都离不开房地产财政的支持。

去年发生的一些地方公务员工资发放拖延、体制内的绩效奖金退回、精简编内缩减编外等事件,无一不在说明,很多地方的财政真的捉襟见肘了。

这其中,宏观救市的整体逻辑是“保大放小”。说穿了当三四五线中小城市的需求已经被刨光了,任凭怎么刺激都没有新的购买力之后,只能把希望寄托在一二线头部城市。即让有钱人多买房,拉高客单价,弥补低价位产品销售不畅的不足。

只有让更多的有钱人参与投资,拉升购买成交量,才能动员更多围观的老乡下场参战。这很明显是研究透了中国买房者的两大特质:羊群效应和买涨不买跌心理。

所谓的房地产救市,就是为了产生虹吸效应,加速人、钱、户籍由小城市向大城市转移。

在这个基调下,我们将看到未来几年房地产开发商层面将出现“国进民退”的强烈表现,国企央企凭借背后的财力和低融资成本在土地市场大放异彩,债务缠身、输血困难的民营房企逐渐被淘汰出局,发展到最后将只有几家优等生勉强存活下来。

关于这段时间频频喊话的“一视同仁房企融资”,我个人觉得,更多是预期管理,因为在任何行业,只救自己人都是大忌,都会被市场过度解读,继而引发不可控制的连锁反应。

当然了,要求金融机构对民企融资一视同仁是一回事,这些趋利避害的银行等金融机构会不会言听计从,则是另一回事。毕竟站在银行的立场,“盈利”才是头等大事。

另外,必须看到,如今不是只有楼市压力大,股市也是,国内最好的两个大宗资产都是一个长相,问题的根源到底出在哪?

前几天,国家发改委喊话,今年工作的重点之一是激发有潜能的消费,下大力气改善居民收入预期、提高消费能力、增强消费意愿。这是一句直击要害的漂亮话,甭管做不做得到,起码听了心里舒服多了。

进一步思考,这次出手救市可能还有另一层意思,推升资产价格,放大货币乘数效应,修复居民和企业部门的资产负债表。

回归到大家最关心的问题,这一次救楼市再加两把火,又是降准释放万亿资金,又是调控下放权利,到底对房地产有何影响?

参照此前北京等地实行“认房不认贷”政策之后市场的表现来看,个人觉得,这次的两把火顶多有一个月的需求释放,即成交量短暂拉升后,再次熄火。因为真正的救市大招并未出现——继续大幅降低房贷利率,还未实施,这表示银行依旧躺在房贷业务上吸血,不肯让利,这样做的结果,只会让楼市更惨。

每每说到这里,就会有人说,什么都在跌,就是房价不跌。这种说法其实是不对的,过去两年房价一直在跌,连北京这种一线城市,房价整体都跌去了10%左右,部分区域跌幅甚至达到了15%-20%。

2023年,房价下跌的只是“浮盈”部分,卖出价还是比当年买入时高,2024年很可能就不一样了,随着接盘侠大幅减少,很多城市的房价会比现象中跌得多,业主赔钱卖房的剧情也会上演,投资房产亏损的事情将不只是说说那么简单了。

之所以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是因为房地产的基本面没有出现任何利好,再加上少子化、老龄化双重利空,未来除少数头部城市外,“房子比人多”的情况将进一步加剧。

拖延了两年后,今天恒大终于传来了正式破产清盘的消息,清盘就是停止公司的运营,然后清点资产进行拍卖变现,按照偿付顺序偿还债务,并最终解散公司。

恒大自己的账上几乎没钱,值钱的就是之前拿在手上的土地和不动产。拍卖能变现多少,谁也说不清楚,时间会给出答案。

今天恒大肖恩回应称,会全力以赴保交楼,这是意料之中的事,因为保交楼是国家任务,完成与否决定了地产商高管最后的人生结局,许家印就是前车之鉴。

宇宙房企恒大的终局落幕,不免引人唏嘘,但我更心疼无数个受此连累钱房两空的家庭。

有人质问,凭什么企业顺风顺水时疯狂扩张上杠杆,赢了收益归自己,输了负债全民化?

这个“不公平”的问题,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也许这就是世界运行的真相吧。正如霍金所言,这个世界没有绝对的公平,大多数人都在为少数人制造的金融危机买单。

前段时间看足坛反腐纪录片,里面提到李铁一场球花1400万贿赂对面俱乐部,其中600万被中间人私吞。这些钱都是从房地产中抽走的,最终都是买房人买单。因为那几年,近八成的足球俱乐部都是由地产商赞助。

不过,恒大和倒下的地产商们,再次向我们诠释了一个朴素的道理,靠时代红利加杠杆换来的暴富,并不是凭本事赚的钱,这些财富都可能在周期结束时被收回,而对他们罪恶的审判也不会缺席。

0 阅读:0

楼事心观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