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儿多年不防老,传统失灵了?

云水便有情 2024-05-27 08:04:39

建立在执著和占有上的爱

从一开始

就埋藏着痛苦的隐患

中国有句话叫“养儿防老”,养和防,多少带有投入和回报的意味。就像在社会上做任何事,有投入,就期待回报。当父母把所有精力和时间花在孩子身上,自己的生命将不再独立,还会对孩子形成强大的依赖,盼着他们能出息、孝顺,回报自己这份付出。

在过去的大家庭中,三代、四代同堂,因为有孝道的教育传统、社会的公序良俗、长辈的言传身教,孩子多半会视孝顺为本分,为应尽的义务。但现在已经没有这样的教育和环境,当孩子工作、独立之后,未必能如父母希望的那样承欢膝下。

所以就有了相当数量的空巢老人,如果他们没有自己的精神追求和生活目标,把一切感情寄托于孩子身上,眼巴巴地指望孩子的反哺,很容易因此失落、难过,甚至遭受打击。

问题仅仅在孩子吗?曾经有报道说,一对夫妇精心培养孩子,送到国外留学。孩子开始还问父母要钱,后来长达二十多年不和父母联系,哪怕回到家乡也避而不见。她在接受采访时说,以前父母对他管得太多,太不自由,看到父母怕得不得了,好不容易跑出去,再也不想见了。

虽然这个例子有点极端,但在中国,类似的现象不在少数。如果父母把孩子当作自己的一部分,一方面,孩子会活得有压力,好像不是为自己,而是为父母活着;另一方面,父母也会制造无谓的烦恼,一旦孩子不能遵循自己的想法,符合自己的期待,就会焦虑、失落、痛苦。事实上,这些烦恼都是自己制造的。

所以,建立正确的亲情观特别重要。有些父母认为,儿女是自己生的,就是属于自己的,怎么要求都可以。其实,每个生命都是独立的个体,虽然血脉连接,但并不意味着,谁是谁的一部分。

有个对联叫“夫妻是前缘,善缘恶缘无缘不合;儿女是宿债,讨债还债有债方来”,不论成为夫妻,还是父母儿女,一定有深厚的业缘,但未必都是善缘,也可能是恶缘。

生活中可以看到,有的孩子不必父母费心,就能自觉学习,成绩优秀,长大后还百般孝顺;也有的孩子从小就让父母操碎了心,最后却问题重重,甚至杀父弑母。其中的原因很多,也包含前缘,只有成为一家人,才有更多机会来报恩或报怨,讨债或还债。

总之,我们要从缘起看待亲情,而不是从我执出发,以亲情捆绑彼此。基于这个定位,心怀感恩,珍惜今生相聚的缘分,尊重孩子作为生命个体的自主性,并在当下继续创造善缘。这样的话,往昔的善缘可以增上,恶缘可以改变。陪伴孩子成长的同时,父母也能从中受益。

摘自:《佛法在家庭教育中的运用》

版权所有:济群法师

如需转载,请务必留言

0 阅读:2

云水便有情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