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为武庙十哲,为何韩信能够北伐成功,而诸葛亮却最终功败垂成?

品史学家江樵 2024-07-21 09:18:36

秦末的韩信和三国时期的诸葛亮,都曾面临过一样的问题:由蜀地出发,攻取关中。

但两人行动的结果大为不同。韩信成功暗渡陈仓、还定三秦,助刘邦夺得天下;而诸葛亮则一再受挫,跨有荆益、跨有凉益两大战略先后都失败了,最后也没能如愿出于秦川、兴复汉室。

有人据此认为,诸葛亮的实力比不上韩信,也比不上司马懿。诸葛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司马懿之所以每次闭门不战,只是为了养寇自重而已。《隆中对》的战略水平根本没法和《汉中对》比,否则为何诸葛亮不能像韩信那样率兵统一天下呢?

但无论如何,有两点不容忽视:韩信和诸葛亮,同样因其伟大的战绩而入选“武庙十哲”;

韩信不是一个人在作战,他还有个搭档张良,同样是“武庙十哲”之一。暗度陈仓,“兵仙”韩信联手“谋圣”张良,这种顶级配合可谓是空前绝后。

当然配合只是战术。从整体实力来看,诸葛亮和韩信究竟谁更胜一筹?

北伐战争

蜀军远不如汉军

1、敌我对比

韩信当时所率攻入关中的军队规模约在15万人左右。他的对手是关中三王:章邯、司马欣、董翳。这三人都是秦末义军的败军之将,导致20多万秦军被项羽坑杀,在秦地人心尽失,失去了以往的号召力。因此他们征召的新兵战斗力直线下滑,且规模也大不如前,估计也就5万人左右。

韩信以15万汉军精锐,对阵章邯等人的5万新兵,结果如何便不难想象了。

所以韩信手头军队的特点是:兵力多,战斗力强。

而诸葛亮所面临的情况恰恰相反,他得面对一个统一调度的高效团队。曹魏的迎战兵力显然更具优势,且都是久经战阵的老兵,以及精锐的北方骑兵。诸葛亮手头满打满算就只有10万人左右,并且大都是夷陵惨败后重新补充的新兵。

第一次北伐时,诸葛亮派出了两队牵制力量。其中赵云在箕谷一路以明显劣势的兵力牵制曹真所率魏军主力,而马谡在街亭则以万余人抵挡张郃的5万魏军。这两路蜀军都毫无悬念地被击败。

所幸还有诸葛亮的高超指挥,才让蜀军以弱胜强:

蜀弱卒数万,东屯渭水,天下震动。司马宣王以十万之众抗之,坚壁不敢出。

所以诸葛亮军队的特质是:兵力少,战斗力弱。

暗渡陈仓

2、后勤保障

韩信之所以能够在前线捷报频传,得益于刘邦的无敌班底。

其中韩信负责打仗,萧何负责后勤补给,张良负责战略抉择,陈平负责情报信息,郦食其负责外交等等。这样让韩信能够在前线一心打仗,补给、兵员、信息全都量大管饱,没有一丝后顾之忧。所以韩信才能夸下“多多益善”的海口。

而诸葛亮操心的领域则要多出几倍:包括行军打仗、后勤补给、发展内政、与东吴外交等等。所以诸葛亮一手发明木牛流马增强补给效率,一手安排人协助刘禅“亲贤臣远小人”把内政搞好,同时还要推进夷陵之战后恢复与东吴的盟友关系等等。

有人说诸葛亮北伐用兵过度求稳,不敢出奇制胜。因为诸葛亮下的是一整盘棋,单独在军事方面投入精力过大,都会导致其他方面出现短板,而往往这些短板都是致命的。

假设诸葛亮采用子午谷之谋,费尽心思打到长安后却发现大部队缺兵少粮,接下来若被曹军合围,或是撤退途中被曹军尾随攻击,岂不是要全军覆没?

3、外部环境

韩信暗渡陈仓,得益于田荣起兵。公元前206年五月,齐人田荣起兵反楚,兼并齐地的齐、胶东、济北三个诸侯国。因为田荣将齐赵两地发动起来,对项羽的西楚国形成巨大威胁,项羽便率楚军主力自楚都彭城北上攻齐。

前面说了驻守关中的三王所率军队战斗力较弱,且得不到楚军主力支援,这就给了韩信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让其得以成功地还定三秦,进而逐鹿天下。

而诸葛亮却得不到任何有效配合,蜀吴两国虽说联盟,但在北伐过程中缺乏相互配合。对此司马懿曾评论认为两国“内亲外疏”,这就给了魏国各个击破的机会。

诸葛亮发起北伐

诸葛亮的北伐内耗严重

1、人心向背

韩信还定三秦时,人心几乎是一边倒的:

大王之入武关,秋毫无所害,除秦苛法,与秦民约法三章耳,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大王失职入汉中,秦民无不恨者。

刘邦对秦人秋毫无犯,保护秦人从六国掠夺来的财富。秦人怎么不全力支持?所以韩信暗渡陈仓势如破竹:  

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

而诸葛亮北伐时,汉室正统不再广受推崇:

汉室不可复兴。

这种情况下,诸葛亮北伐中前进的每一步都阻力重重。

2、内部向心力

还定三秦之前,韩信解决了一个重大问题,即申军法。“以天下城邑封功臣”,将汉军使用的楚爵改制为原秦国的军功爵。汉军将士凭借战场上的军功就能够获得封赏。

在军功制的刺激下,刘邦的吸引力陡增,“诸侯幕从者万人”。

随后在韩信的策划下,刘邦分五路大军进攻关中,加上前期佯攻陇西郡的曹参、樊哙,一共有七支队伍。这些队伍齐头并进,都高质量地完成了预定目标。

由此可得知汉军具有多么强大的凝聚力。

但诸葛亮的北伐军成分就复杂多了,其中除了诸葛亮为代表的荆州派,还有李严为代表的东州派,还有魏延为代表的部曲派。这些派别相互之间存在分歧,别说一起打仗,光协调起来就让人头痛。

比如第一次北伐还没开始,魏延就提出子午谷之谋,试图与诸葛亮分兵指挥,夺取部分北伐指挥权。

而到了第四次北伐,诸葛亮本已战胜司马懿,取得了卤城之战的胜利,可关键时刻李严却供应粮草不及时,导致诸葛亮无功而返。

诸葛亮在五丈原去世,失去诸葛亮的协调,北伐军连撤退都能出现内讧,魏延杨仪半路上竟然就率兵相互攻击起来。

内耗是北伐军的常态,严重限制了其战斗力。

这种情况下,诸葛亮能够顶住压力发起五次北伐,最远打到甘肃陇南礼县祁山堡和陕西宝鸡大散关(即陇西和关中腹地),是有多么地不易。

北伐总共只有五条通道

指挥作战能力,谁更胜一筹?

除了客观条件对比,诸葛亮和韩信指挥作战能力谁更胜一筹?

那我们就得看看他们各自的对手。韩信的军事生涯中,虽然多次以少胜多,但遇到几个主要强敌包括:章邯、陈馀、魏王豹、龙且。章邯虽是秦末悍将,与韩信对阵时手下都是残兵剩勇,战斗力大不如前,而其他几人均难称强敌。

除了垓下之围项羽败局已定之外,此前韩信项羽仅在京索之战交手一次,项羽攻韩信守,韩信守住了阵地,也并无特别的亮点。

而诸葛亮在北伐中遇到的劲敌,则包括曹真、张郃、郭淮等人,均是曹魏顶级的名将。而后来的司马懿,更是其一生之敌。

而那些声称司马懿武功了得的人,不妨看看帮助司马懿刷战绩的敌人,无非是孟达、公孙渊、王凌等人,和诸葛亮的对手比,均不在一个档次上。 

而在北伐中面对这些劲敌,诸葛亮还能多次获胜,更在卤城之战中大败司马懿,导致司马懿后来宁愿女装也不愿出战。

遭遇多个强敌,仍然能够多次获胜,由此可见诸葛亮强大的军事指挥能力。

巅峰对决

战略定位决定了最终结局

从以上的对比,我们可以得知,与韩信相比,诸葛亮有劣势也有优势。

但这些都不足以从根本上说明,为何两人北伐结果会有如此大的差距。

让我们对比下《隆中对》和《汉中对》,了解双方是否在战略上存在差异,换句话来说到底北伐成功是不是必选项?

在《汉中对》中,我们可以明确地看到韩信协助刘邦夺取天下之志:

“今东乡争权天下,岂非项王邪?”“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

并且在汉中对中,可见韩信在还定三秦之战前准备已经极为充分,帮助刘邦解决了争取人心、明确赏罚等关键性问题,优势已经颇为明显,对关中已经势在必得。

而在《隆中对》中,我们看到的是强烈的生存危机:

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所以,诸葛亮认为,对于刘备而言,当务之急是“跨有荆益”,也就是开辟根据地的问题。只有在荆州和益州站稳脚跟之后,等运气好遇到“天下有变”的机会,再从荆州益州同时出兵攻占关中。

关于发起北伐,韩信目的在于攻占关中,进而夺取天下,战略目标极其清晰;而诸葛亮则是进行“出于秦川”的试探性进攻,到关中去有枣没枣打一竿子,重点却是保住“跨有荆益”的基本盘。

可见两者北伐结局不同,是因为各种战略侧重点本就不同。而非要以北伐结果论英雄,便难免有点有失偏颇了。

0 阅读:89
评论列表
  • 2024-08-12 19:50

    韩信进攻关中的时候张良在韩王那边,如果说韩信统御100,那诸葛亮只有50,他们两个是没法比的,别天天把诸葛亮拿这个比跟那个比,他只不过是个历史明星而已,历朝历代拿来做吉祥物的

    莫忘 回复: 忠孝信悌禮義廉
    喔,难道是刘禅派马谡守街亭的?难道有人不服诸葛亮?猪队友?诸葛亮北伐还不是主帅?刘邦打关中后方就只有一个汉中,你诸葛亮后方是什么?你再怎么争辩都没有用,因为你诸葛亮五次北伐除了把国力耗尽之外屁收获都没有,不争气,后面还是司马家为了宣传司马懿硬生生的把他抬起来的。
    忠孝信悌禮義廉 回复:
    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可惜你连货比货的智商都没有,历史资料给你看,你都看不明白![点赞][点赞][点赞][点赞][点赞]韩信攻关中,关中分三王,中原还是一盘散沙,没有支援,韩信这边也没有猪队友出现![点赞][点赞][点赞][点赞][笑着哭][笑着哭][笑着哭]村夫第一次北伐,陇右、关中和整个北方中原铁板一块,且曹魏第一时间急调宛洛兵力支援陇右,村夫这边还出了个猪队友马谡![点赞][点赞][点赞][笑着哭][笑着哭][笑着哭]这副本难度是一样吗?简单的和战神的能一样?

品史学家江樵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