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美龄晚年有“四大谜团”:为何要葬在国外?在美国每年上千万开支从何而来?

南书房 2024-06-20 17:21:11

宋美龄,这位曾在中国历史舞台上熠熠生辉的人物,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影响力,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她的一生跨越了三个世纪,见证了无数的风云变幻。

抗战时期,宋美龄凭借着出众的风姿和极具感染力的演讲,开展“夫人外交”,在美国赢得了广泛的支持,为中国的抗战争取到了宝贵的援助。那些来华参战的美国军人,无不为她倾倒。

2003 年,106 岁高龄的宋美龄与世长辞。然而,她的离去并未带走那些萦绕在人们心头的谜团。

谜团之一:为何不回台湾安葬?

在宋美龄生命的最后时光,身体每况愈下,关于她的身后事传闻四起。其中最为人关注的,便是她明确表示死后不愿回台湾安葬。

有人猜测,这与她笃信基督教有关。宋美龄曾表示一切交由上帝安排,不打算与蒋介石在台湾合葬。也有人认为,蒋介石和蒋经国逝后一直未下葬,或许是蒋介石渴望叶落归根回大陆。蒋纬国就曾指出,蒋介石生前选定了南京紫金山、枋山、四明山等地,而蒋经国则希望归葬浙江奉化母亲的墓旁。蒋家第三代唯一合法代言人蒋孝勇也曾坦言:“移灵是家务事,蒋家有蒋家的处理方式。”

还有一种说法,宋美龄希望叶落归根于上海的宋氏墓园。那里安葬着她的父母,还有二姐宋庆龄。由于两岸的政治因素,她生前无法亲自前往祭拜,几年前还特别委托他人代为献花致意。

更有传闻称,宋美龄已在纽约买好了墓地。但无论最终她选择何处安息,相信这位经历丰富的老人心中早有定夺。

谜团之二:为何不留任何文字?

宋美龄在漫长的一生中,未曾留下任何传记、回忆录,也没有完整的音像资料。有人劝她记录下自己的经历,她却委婉拒绝,表示一切留给历史。

不过,台湾有心人根据零散的纪录片制作并播出了纪录片《世纪宋美龄》。台大政治系教授石之瑜在接受采访时分析了当年风靡美国的“宋美龄现象”,他认为穿旗袍说英文的宋美龄给美国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对美国而言是“致命的诱惑”。

谜团之三:晚年为何坚持留美?

1991 年 9 月 21 日,宋美龄再度离开台湾前往纽约。她原本不愿赴美,后来改变主意,原因众多。

首先,台湾的亲族凋零,生活寂寞。自 1986 年返台后的 5 年时间里,蒋家遭遇多次变故。蒋经国、长孙蒋孝文以及能干的孙子蒋孝武相继去世,尤其是蒋孝武的离世,宣告着蒋氏家族正式退出政治舞台,这对宋美龄无疑是沉重的打击。

其次,与“台独”的抬头有着密切关系。

再者,宋美龄的健康状况不佳,自 1978 年以来,视力、听力严重衰退,医生认为纽约的天气更适合她。

宋美龄曾是“蒋家最后一位精神象征”,她的离开意味着蒋氏家族在台湾政坛影响力的终结。

谜团之四:在美巨额支出靠谁?

台湾媒体报道,宋美龄名下无财产也无收入,那她在美国的生活费用从何而来?

宋美龄淡出台湾政坛后,与台湾联系紧密的部门除了她创办的学校和医院,就是“总统府”。2003 年,台湾“总统府”为她编列了 3 位事务工作人员和两名司机,费用达 416 万元新台币。派驻美国的医疗人员,每人每月薪水至少 5 万元,加上节假日奖金,一年 6 个人至少 600 万元。为照顾宋美龄,一年支出至少 1000 万元。

这是依据蒋介石去世后台湾当局发布的“卸任总统礼遇条例实施办法”,规定“卸任总统”配偶享有相应待遇。但也有传闻说,宋美龄的开支并非完全依赖台湾方面,还可能有蒋家人当年的“秘密资金”。

抗战爆发后,宋美龄在国民党和美国政府高层间穿梭。1943 年 2 月 18 日,她成为第一个在美国议会和国会联席会议上发表演说的外国人。

在美国期间,宋美龄虽刻意展现中国式民主作派,但美国人还是看出了其内心的独裁专制。据说在白宫的一次午宴上,当谈起美国矿工工会正在罢工,罗斯福问宋美龄蒋介石会如何处理,宋美龄未开口,却用涂着指甲油的长指甲对着喉头画了一道弧线,令罗斯福心中一凛。

宋美龄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她身后留下的这些谜团,或许永远无法完全解开,成为了历史长河中的一段段谜题,供后人猜测与思索。

1 阅读:570

南书房

简介:以专业的眼光让历史更加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