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新四军领袖之一:自杀前交了最后一笔党费,唯一的儿子建国后过得怎样?

南书房 2024-06-20 21:09:43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英勇无畏的身影,他们为了理想和信念,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袁国平,便是其中一位令人敬仰的英雄。

1941 年 1 月,国民党背信弃义,发动了皖南事变。这一突如其来的阴谋,让新四军陷入了极度危险的境地。军长叶挺在与敌人谈判时被扣押,副军长项英突围后竟遭叛徒杀害,部队瞬间失去了主心骨。

就在这千钧一发的危急时刻,袁国平,这位新四军的政治部主任挺身而出,大声喊道:“大家继续突围!”他勇敢地承担起指挥部队北撤的重任。然而,此前的战斗已经让他们消耗了大量精力,加之敌众我寡,形势异常严峻。

在与敌人的激烈交锋中,袁国平不幸身中 4 枪,陷入了昏迷。幸运的是,路过的卫士连在突围时发现了重伤的他。战士们纷纷焦急地呼喊:“袁主任!袁主任!”袁国平虚弱地睁开双眼,深知自己伤势严重,会成为部队突围的负担,于是艰难地说道:“你们不要管我,赶紧突围!”

副连长李甫坚决地表示:“继续突围,大家轮流来背袁主任,一定要保护好他。”就这样,战士们带着袁国平,边打边撤。但由于他的伤势,部队的行进速度很慢。

次日清晨,部队来到了章家渡。后方的敌人穷追不舍,李甫当机立断下令:“快点渡河!”在枪林弹雨中渡河本就险象环生,何况还要带着重伤的袁国平。战士们把他抬在肩膀上,水深之处则顶在头上。

一位又一位抬送袁国平的战士倒下了,但立刻就有新的战士补上。谁也不愿意丢下袁国平这个“累赘”。经过 40 分钟的艰难奋战,终于抢渡成功。然而,原本几百人的队伍此时只剩下三四十人。袁国平满心愧疚,自责地说:“是我拖累了大家……我的身体坚持不住,你们不要管我了……赶紧突围……不然大家都走不了……”

接着,他费力地指着身上的 7 块大洋,郑重地嘱咐:“替我向党汇报……我没什么能给党的,也就身上这 7 块大洋……这是我的最后一笔党费……”战士们听着,默默流泪,不愿放弃他。

袁国平明白,只要自己还有一口气,战友们就不会舍弃他。于是,趁大家不备,他毅然摸出手枪,对着自己的头部扣响了扳机。李甫悲痛地大喊:“不!”但袁国平已没了气息,缓缓倒下。

袁国平曾立下铮铮誓言:“如果有 100 发子弹,我会用 99 发来打敌人,留 1 发给自己,必要时自我了断。”从投身革命的那一刻起,他就做好了为理想献身的准备。他不愿落入敌人之手受辱,更不愿因自己而让更多同志牺牲。对他而言,选择死亡是为了成全战友,是为了革命的胜利。

由于当时情况危急,李甫等人还要继续突围,只能将袁国平的遗体安置工作托付给当地游击队负责人刘奎。刘奎不敢有丝毫疏忽,他找到一位木匠,恳切地说:“请务必保护好我们袁国平同志的遗体,不要被敌人发现,我们以后一定会回来的。”木匠敬佩新四军,为人憨厚守信,坚定地承诺:“您放心,我一定办好这个事儿!”

当时,新四军处境艰难,国民党还在大肆搜捕新四军的领导和他们的遗体。为掩人耳目,木匠将袁国平的遗体葬在自家祖坟。哪怕面对高额奖金的诱惑,他也从未出卖这个秘密,甚至连自己的妻子都不知情。

直到老木匠临终前,才将这个秘密告诉妻子:“祖坟里埋的那个人是烈士袁国平,你一定要保守好这个秘密,保护好他的遗体,等到合适的时候交给新四军,交给我遗体的那个人叫刘奎。”

1949 年皖南解放后,木匠的妻子让儿子去打听:“是不是原来的新四军,是的话让他们来带回袁国平的遗体。”一经打听,确是当年的新四军。木匠的儿子联系上了刘奎,经过辨认,确定了袁国平的遗体,这位英雄终于得以安息。

袁国平牺牲时年仅 35 岁,他唯一的儿子袁振威还不满两岁。虽然自幼缺失父爱,但袁振威从未停止追寻父亲的脚步。

袁振威在周总理、朱老总等人的关爱下成长。他勤奋努力,争气地考上了国防大学,主攻海军专业,成绩优异。毕业后,他到海军指挥学院任教,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海军作战指挥人才。

袁振威曾说:“父母的经历告诉我,生命的价值不是用长短来衡量的,而是在于对社会的价值,只有多做对社会有益的事,才算不枉此生。”

袁国平用生命诠释了忠诚与担当,他的精神在儿子袁振威身上得以传承和延续。他们的故事,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

1 阅读:378

南书房

简介:以专业的眼光让历史更加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