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西于都罗江乡上溪村的小溪口大桥上向东望去,前面有一条不息的百里小溪,后面是静静流淌的贡江江西第一大河流赣江的发源支流贡江。
在贡江大拐弯的右边,那片绿树掩映的山冈名叫上溪排村,村子里一株像一把伞一样的香樟树,枝繁叶茂,从那里走出了一位名声很大的开国少将ー一丁盛。
丁盛,1913年出生在这个村子,16岁的那一年他的家乡来了红军,他便毅然参军,随后从普通战士干起,一步一个脚印成长,先是当打旗手,其职责是打着红旗领军冲锋,人在旗在,同时,必须站立在高处醒目的地方、向上级、向部属、向友邻等标示所在位置,要用军旗引导和指挥部队行动。每逢战斗激烈的时候,丁盛登高挥舞军旗,引领召唤热血沸腾,奋勇向前的红军战士,打了胜仗,作为旗官的他被领导瞩目。为此,在红军队伍中脱颖而出。
在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红军长征途中,红军攻取娄山关时,担任红三军团十二团二营四连指导员的丁盛冲在最前,引起了领导人的注意,为此“丁大胆"的名声一时响彻三军。
抗日战争时期,丁盛由红军时期的旗官“丁大胆”,在激烈和严酷的战斗生活炼就他勇敢、顽强、忠诚、机智,很快就被人誉为“守路钉”,职务也晋升为团级干部,一直到解放战争时期的旅级干部。
特别是到了解放战争时期,丁盛打了一场经典之战衡宝战役,此战也是桂系在大陆最后一战,时任135师师长的丁盛,率孤军深入到了敌后,这一消息被敌人得知,立即派王牌第七军去围歼135师,他把第七军打败了,在敌人重围中间开花,配合四野主力全歼白崇禧所谓的“钢七军”,创造出战争的奇迹,立下了不朽功勋。
衡宝战役胜利后,上图丁盛为勇猛顽强英雄授旗并颁奖。
新中国成立后,丁盛任第54军军第一任军长,他带着这支部队先后参加了抗美援朝包括金城战役,回国后剿匪,中印战争时丁盛亲自指挥全歼印军王牌,可以说丁盛率领54军转战万里,为以后成为解放军陆军重装的三个快速反应集团军之一打下基础。(上图为中印自卫反击战时丁盛在战斗一线指挥作战的情形)。
从红军一直打到建国十多年以后,丁盛确实是一员虎将,为此,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后来,担任广州军区、南京军区司令员。
老家人在罗江上溪村为他丁盛修建故居,一种凝重而苍凉的气息扑面而来。墙上挂着五块“图说丁盛”,在此可可以领略一员共和国悍将不凡的风采。
同时,丁盛的故居被当地定位为不可移动文物。
参观丁盛将军故居:历史的回声与个人的感悟踏入丁盛将军故居的那一刻,我仿佛穿越了时空,走进了那段烽火连天、英雄辈出的历史岁月。故居内有他父母及祖上的照片,还有丁盛的大照片与他们悬挂在一起。
故居中的每一件物品,都仿佛在诉说着丁盛将军曾经的故事。那些老旧的家具、破旧的书籍、褪色的照片,都见证了丁盛将军从一个普通青年成长为一位杰出将领的历程。在这里,我仿佛能够感受到他年轻时的热血与激情,以及他在战争中不屈不挠、英勇无畏的精神。
故居的图片展中,丁盛与一些当时重要人物的合影,不禁为这位英雄感到自豪。他与战友并肩作战,共同为国家和人民的解放事业奋斗。这些德高望重的老一辈革命家,与丁盛将军一同见证了新中国的诞生与成长。他们的合影,不仅仅是很多英雄人物的合影,更是新中国历史的一个缩影。
1967年11月24日,丁盛(二排右2)即将调任广州军区担任司令员之前,在北京与领导人及元帅合影。
1968年春节,丁盛在毛家湾与林帅等合影。(前排坐者左二为丁盛)
1971年9月,丁盛在韶山伟人故居前合影留念,前排坐者左一为丁盛,左二后来成领导人的华国锋,两人并排而坐。
将军当士兵时的留影。
1971年,丁盛陪同总理观看演出(总理身后为丁盛),并与演员们亲切地进行互动。
1970年,丁盛(左)与董老合影留念。
1974年1月,广州、南京军区司令员对调时,丁盛(左4)与许世友(左6)在南京长江大桥合影。
丁盛与叶帅合影。
丁盛与徐帅合影。
丁盛(左二)与战友们合影。
丁盛(左三坐者)与邱会作(左四立者)等合影。
丁盛在任时视察工作。
丁盛的晚年的时候,因卷入错误路线,退出现役,由地方安置,进入人生的低谷,并被开除党籍,后享受正师级待遇,居于南昌和南京等地,幸好他生活比较随便,随遇而安。1999年9月25日,在广州走完了他八十六个春秋的人生旅程。上图为丁盛晚年的生活照及到自己老部队去游玩时的照片。
不管如何,而他的老家于都罗江上溪村,对他居住的老宅修缮一新,陈列他的照片,纪念这个小村走出的这位曾经身经百战的开国少将,他的前半生在革命战争中作出的贡献。上图为他的子女在安葬地纪念自己的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