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汤姆森是英国的摄影家、地理学家和探险家,1862年和1869年,他两度来到中国游览考察。期间拍摄了大量的照片,详细记录下了清代中国的方方面面。1873年,他将所拍摄的照片结集成《中国和中国人》一书出版。下面选取的是福州部分,全面而生动再现了一百五十多年前,福州的自然风景、文物古迹和民众的精神面貌。
南门外
从山上向福州南门西方眺望,大段的城墙和护城河尽收眼底,往远处眺望,可见乌石山东麓的乌塔。
白塔
福州于山脚下的白塔,全名报恩定光多宝塔,与乌塔遥相呼应。白塔初建于唐代,为闽王王审知为报父兄教养之恩而建,是福州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万寿桥
万寿桥上的百姓,清末时期,万寿桥因为人流量大,两边摆着了很多小摊。在图中,可以看到一个卖面具的小孩。
西湖公园
木桥、草亭、老树,这是当年的西湖公园景象。这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园林,始建于晋太康三年( 282年),距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历史。
匠人
一名男子手持一把小锤子,正在一个小铁砧上敲打一件器物,从他旁边的货架上看,很可能是一名锔瓷匠人,正在敲打一枚修补瓷器的铁钉。
挑草
拎着竹篮子的老者和挑着草的农夫。老者戴着毡帽,年轻人裹着头巾。身后的门上贴着对联,可惜看不清上面的字。
挑水
穿着传统服饰、留着典型福州发型的挑水女子,戴着很大的耳环。两头翘起的扁担以及看似有些笨重的木水桶,都有着那个年代鲜明的印记。
吃饭
汤姆逊来到这户人家的时候,一家人正在吃饭,为了配合照相,女主人站起身,留出拍照的空间。注意看,桌子下面还有两只小猫。那时候人们养猫不是当作宠物,是为消灭屋子里的老鼠。
女红
女孩子作女红时候的照片,照片上一共有八个女孩子,年龄都不大,有两个坐在地上。她们衣着肥大臃肿,没有刘海,露着很大的脑门。这是那个年代最时髦的发式,显然是受男子发型的影响。
农舍门前
两个年轻人和一个小孩子站在农舍门前,那时候成年男子是缠头巾的。图左的双手抱膀,衣服周正,大概是一名吃俸禄的兵丁。其他两个则光着脚。
交谈
站在一座矮墙边交谈的三个人,服饰各有不同,直觉图左的是一名旗人,衣服带有滚边,脚下踩着旗鞋,家境明显比其他两个人要优越。
妇人
一名妇女抱着抱着包袱,手里拿着一柄长把雨伞。头上的发型非常夸张,脑袋后面好像一只巨大的海螺,这是当时优渥家庭女子的发型。
僧人
涌泉寺内的几名僧人,最左边的年长者佝偻着身子,大概是一名方丈,僧袍为白色,很整洁,说明待遇不错。其中有一个老僧人因为年老体衰,戴着风帽。
穷人
汤姆逊在山坡上遇到的一个穷苦人家,全都光着脚,衣服上满是补丁,精神状态很差,有个孩子甚至不愿意面对汤姆逊的镜头。
蓑衣
穿着蓑衣的男子,依靠在城墙上,头上戴着斗笠,脚下踩着草鞋,这是从前人们应对雨天的全部装备。
乞丐
两名窃窃私语的男子,很可能是两名乞丐,年轻者戴着风帽,手里拿着一根木杖,年岁大者手捧一个暖炉。
买办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根据《南京条约》的规定, 福州辟为通商口岸,一时间各种外商企业纷至沓来,为洋人服务的买办也应运而生。
侍从
路边的两名洋人侍从,不知是不是汤姆逊的跟随者,他们一坐一站,看守着旁边堆放的洋人行李。
康山里
仓前山南麓的对湖康山里,环境清幽,画面中有数座洋房,是外国人休闲娱乐的地方。远处为长安山。
洋人墓
福州开埠之后,先后有十七个国家在仓前山设立领事馆,这里成为外国人聚居区。洋人在附近专门开辟了一块地作为墓园。图中的建筑是为亡灵祷告的小教堂。
寺庙
古寺庙殿内一角。大殿中央挂着“慈航普渡”的牌匾,意思是佛以尘世为苦海,故以慈悲救度众生出离 ,犹如以舟船渡人一般。供台边悬有一口铜钟,钟下不远有石碑一通。
石刻
方广洞天石刻。旁边刻的小字为:万历壬辰秋,侯官林应宪、徐熥、陈鸣鹤、王崑仲、徐 、陈价夫、荐夫、应起弟同游书此。这处古迹现在保持的很好。
满清的本质是奴隶制下的奴隶社会,汉人被野蛮人奴役了两百多年
文明退化!满清的最主要贡献。
丑陋、落后
看一下现在初中的孩子,大都脸上没笑,眼中无光。在看一下上下班路上的年轻人,什么状态?牛马在什么时候都一样。
不是吗???据说很久以前,真正的福州人是白色的,皮肤白、头发白,还有怕光的感觉。(小时候见过,现在看不到了。)
还是生产力的作用,以前就算用牛耕一天也耕不了多少田地,现在用拖拉机打田一天几十亩,
还好清亡了,我可不想生活在那种世界。
你猜林觉民为什么参加革命?
这已经算是富裕地方了,其他地方更穷更落后
啧,那时候全球底层不一样吗
最后一张图明明写的大清嘉庆年,某某,非得说万历,你当我不识字???[得瑟]
摄影技术不行,人都拍丑了
都吃不饱!
一百五十年,前,认知,差距,巨大
有印地安人没有区别
照片中的人几乎都过得不错,精神都可以,不知道照相而已
透过时光隧道看到了古代人的真实面貌。
这就是儒家教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