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最后的12年,麦道夫都经历了什么?
2008年12月11日,刚过完70岁生日的他,被美国联邦调查局以“金融欺诈”的名义逮捕。
次年,他被法院判处150年有期徒刑,并且不得假释。
在他被逮捕两周年的那天,即2010年12月11日,他在狱中收到了来自他长子的礼物——一条自杀的消息。他46岁的长子马克,在位于纽约的公寓里,上吊自杀。遗言是,永远诅咒自己的生身之父。
又过了四年,他的小儿子安迪,因为癌症复发身亡。而据安迪本人所说,癌症复发的原因,是父亲带来的伤害,严重蹂躏了他的身心健康。
到此,这个并不普通的四口之家,只剩那位七十余岁,靠两个行李箱和一辆车,四处游荡,无家可归的妻子露丝,尚且自由。
但是非常奇怪,在麦道夫经历这一系列可怕的人间悲剧之后,接受媒体采访的他,依然镇定自若。
你在他的脸上,看不到太多情绪的变化。当他叙述那场持续了20年的庞氏骗局时,他甚至会不自觉地露出鄙夷的神色,还有一抹属于胜利者的微笑。
这是令人毛骨悚然的微笑。
01
2008年12月10日,麦道夫在纽约那间豪华的顶层公寓里,第一次向他的家人坦陈了罪行。而妻子露丝听完后说得第一句话是:
伯尼,什么是庞氏骗局?
所以什么是庞氏骗局?
即,拆了东墙补西墙——
二十年间,麦道夫向投资人承诺稳定的高回报,再引入新的投资人,用新钱支付旧人的利息,以此循环,直到最后暴雷,雪球已滚到了650亿美元。
没有人能经营一场长达二十年的庞氏骗局。
更没有人能骗过那么多的社会名流,甚至是银行和投资机构。
但这个人,竟然做到了。
这还没完,整件事最不可思议的一点是,麦道夫用以操作骗局的资金账户,没有产生过任何一笔交易。
华尔街之神麦道夫,纳斯达克前主席麦道夫,拥有数不完的高贵头衔的伯纳德·麦道夫,在股市面前,选择了不交易。
为何如此?
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而这场匪夷所思的骗局里,又能扒出多少人性的弱点?
02
麦道夫在狱中接受采访时,反复说过一句话:
我就是一个出生在皇后区的孩子,也没有读过哈佛这一类名牌的大学。但只有我,站在了那个耀眼的位置上。
言谈之中,难掩得意。
那么他真实的生存状况是怎样的?
伯纳德·麦道夫,出生于二战时期,那时的美国社会,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经济大萧条。直到二战结束,人们普遍向往安稳和自由,一批白手起家的中产阶级兴起。而麦道夫一家,正在其列。
他们举家搬到了位于皇后区的一栋房子里,父亲经营一家生产运动产品的工厂,母亲则是一名典型的家庭主妇。
然后父亲的工厂,因为原料供应问题而破产,整个家庭陷入窘迫。
这成了伯纳德一生的噩梦。
他只能走进公立学校,接受普通的教育。然后进入社会,成为一颗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螺丝钉。
他干过很多临时的工作,做过一段时间的救生员,也售卖过草坪的喷水设施。
直到16岁的他,遇到了小他三岁的露丝。
两个年轻人迅速坠入爱河,并且注册结婚。
在外人看来,伯纳德是一个忠厚、沉默、甚至带点无趣的人,加上并不出色的家庭,他并没有得到岳父的青睐。
他的岳父经营着一家会计事务所,拥有广泛的人脉。在他看来,这小子配不上自己聪慧活泼的女儿。
1960年,婚后的伯纳德,拿着自己打工攒起来的500美元,借了岳父的一间办公室,注册了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投资证券公司,开始了人生的第一次创业。
谁能拿着500美元创业?
这在华尔街,曾一度成为美谈。
他的亲朋好友成了第一批客户,他经营场外交易,买卖投机型债券。这种追求高风险、高回报的证券,虽然让他吃到了一点点甜头,但在两年后的股灾到来时,依然血本无归。
这是伯纳德·麦道夫事业上的第一个巨大挫折。他最害怕的,并非公司不保,或是欠下亲戚们的钱,而是父亲的失败,降临在自己的头上。
他不允许“失败”二字,出现在自己的人生里。
于是,他向岳父借了三万美元,并以“盈利”的名义,转到了各位亲戚的账户。
他在股市买卖中造成的损失,无人知晓。
毕竟在投资者看来,能在股灾中全身而退,并且还有不低的回报率,这种交易可谓神来之笔。
麦道夫收获了“奇才”的美誉,他被“封神”的第一块砖,至此垒成。
03
原来成功也是可以“假装”的。
原来“假装”的结果,可以这么诱人。
时间进入70年代,凭着小有的名气和岳父的推荐,麦道夫投资证券公司进入全速发展时期。他依靠当时刚刚兴起的电脑技术,完成了电子交易系统的搭建。
这套交易系统,将原本历时两周的交易时间,缩短到了三天。而这一套系统,正是日后大名鼎鼎的纳斯达克交易平台。
麦道夫以个人之力,创造了历史。
70年代末,麦道夫携妻子和两个儿子,搬到了临海的富人区,完成了阶级跨越。
对外,他是不可限量的可靠人士。
对内,他是顾家爱家的好好先生。
伯纳德·麦道夫一生致力于维护自己的“完美”形象。
他确实做到了。
他稳重,给所有人以安全感。
他精明,所有的交易都尽在掌握。
他对那个“零失误”的光环着迷,只有这样,才能让他尽量远离当年父辈留下的噩梦。
而远离噩梦的代价,是两面的人生。
1987年,麦道夫将公司搬到了第三大道的“口红大厦”。这座外形酷似口红管的高楼,代表着一种不可小觑的权威性。
19层,巨大的落地窗,没有边界感的工位,还有出手阔绰的老板,这是一家近乎完美的公司。
所有人都爱麦道夫,所有人都怕麦道夫。
“不知道为什么,总觉得他深不可测。”
麦道夫的另一面,体现在公司下面的17楼。
与楼上相反,这里阴暗、混乱、充满了神秘感。
楼上公司的所有员工,没有特许,无法进入17楼。即便进入,也是匆匆而过。没有人会和外来者说话,甚至没有人会递给你一个眼神。
这里是干什么的?没有人知道。
即便是伯纳德的两个儿子,也从未踏入过这神秘的一层。
17层,正是庞氏骗局的大本营。
04
1987年10月19日,周一,上午九点三十分,股市开盘。
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暴跌200点,股民绝望抛售,股市一片哀嚎。所有有义务接受赎回、正常买入的证券公司,全部拒绝接电话。
整条华尔街,只有麦道夫投资证券公司,在拿起听筒,接受客户的赎回要求,并且按照流程,正常买入股票。
只有麦道夫一个人这么干。
在这场战役里,公司的所有客户,全部平稳度过股灾,保住了资产。这是麦道夫的“封神之战”。
而事实呢?
他只是用17楼的资金池,来填补19楼的真实亏损。再招徕新的投资人,支付之前投资人的高额回报。
所以至今,没有人知道麦道夫在这场股灾里,到底损失了多少钱。
在官方的说法里,这被定义成“庞氏骗局”的开端。
“保持开放”,麦道夫向19楼的员工宣称。也正因如此,他名声大振,“华尔街之神”等等名头纷至沓来,他的名字成了华尔街最受信赖的坐标。
“他可真是一个大好人”,人们在街头纷纷赞扬。
05
钱是怎么来的?
这对于麦道夫来说,从来不是一个问题。
“我的公司,永远在拒绝投资人。”麦道夫这样说。
事实的确如此。
当麦道夫夫妇进入棕榈滩乡村俱乐部,这里豪贾云集,更重要的,是犹太人居多。
他们需要一个名头,一个渠道,而麦道夫恰逢其时。
但他从不推销自己的投资项目,而是暗中建立一个高门槛的基金。
什么叫做高门槛?
就是你仅仅有钱不行,你需要有关系户来介绍。
麦道夫精心制造的假象是,如果他接受你区区200万美元的投资,那是他大发善心的标志。
想要交易清单?没有。
你质疑?把你的臭钱拿走。
他强硬、蛮横,能快速抓住眼前这个人的弱点,并且加以攻击。而他每次都能“赢”。
90年代的一个事件充满了戏剧性。
麦道夫事业的两条线,一条是19楼的正常交易,一条是为客户提供投资建议,其实就是理财。
但他的这个业务,往往秘而不宣。
他的客户来源,从当年岳父介绍来的二十几个,到后来岳父退休,两位会计师接手。这两位会计师,负责募资,然后将资产打包,交给一位神秘的经理人。
而这个神秘人,正是麦道夫。这支被打包的基金,也就成了麦道夫的支线基金。
1992年,证监会对那两位会计师展开调查,而两人直接交代了麦道夫的名字。
接着,资金的投资人,那些退休的工厂主,有钱的寡妇,也都知道了,原来是麦道夫在为自己理财。
那可是大名鼎鼎的麦道夫啊。
于是,在证监会解散了那个会计事务所后,客户直接将电话打到了麦道夫的公司。
他们称,我不赎回金额,请继续帮我理财。
06
此模式屡试不爽,麦道夫尝到了“盛名”的甜头。
接着,瑞士的投资银行来了,慈善机构来了,社会名流、大企业家,所有人都急于把钱放到麦道夫的手中,以图那个安稳的回报率。
“所有人,都那么贪婪。”麦道夫带着一丝耻笑说。
他彷佛站到了世界之巅,那个万人之上的制高点上。他享受着鲜花与赞誉,享受着赢的快乐。
只有赢,他才能快乐。
你甚至想不通,即便是经营合法的公司,他都已经非常有钱,为什么还要冒险,经营这样一场骗局?
因为他喜欢游戏的快感,只对胜利着迷。
这叫什么?
反社会人格。
心理学书籍《当良知沉睡》中说,反社会人格者的本质是冷酷无情,他们像是在冷静地下一盘棋。
“挫折可能会让反社会人格者暴怒,而在掠夺中获得成功,赢得猫捉老鼠的游戏,才能让他们体会到短暂愉悦的感受。而这种情感反应,总是很短暂。”
他需要不断的刺激,来获得短暂的生命愉悦。
他擅长扮演,懂得适时的逢迎和反驳,他能不带任何愧疚感的将一个人玩弄于股掌。
但人性的幽微,还远非如此。
07
所有的经营,哪怕是非法经营,都需要员工通过工作来完成。
麦道夫17楼的员工,具有普遍的规律——
他们往往出身于工人家庭,没有完成高中的教育。他们自视甚高,有暴富的梦想。他们偏执,有小聪明,同时又带着点社会边缘人才有的破坏性。
而麦道夫收于麾下的时间也恰到好处。他选择“忠实干将”的年龄,往往都在二十岁左右。
二十岁,一个世界观一旦塑成,就不容易被改变的年龄。
在麦道夫洗脑式的关怀和慷慨的馈赠下,17层的员工甚至甘愿为他去挡子弹。
在中国古代的语境中,这叫“死士”。
万金买死士,一散无复还。
麦道夫的忠实员工,为他伪造交易数据几十年,期间也完成了阶层的跨越。
他们不断更换的新跑车,别墅、游艇,这些平常人可望而不可及的梦想,他们通通在短期内实现。
尽管。这是冒着锒铛入狱的风险。
08
据19层的员工讲,老板是一个很怪的人。
他会在穿过工位的期间,用余光扫视整个工区。如果有人的电脑屏幕稍稍歪了一点,他都要走过去,亲自调整过来。即便那个员工也在,即便那可能是一个“舒服”的角度。
务必准确、保持控制,这是麦道夫管理所有人的行为准则。
即便是对自己的妻子和儿子,亦是如此。
而获得所有人的仰慕,则是他的毕生追求。
直到2008年东窗事发,美国次贷危机爆发,麦道夫的资金池在投资人的集体挤兑下,终于入不抵出。他持续了几十年的好运,也到此终结。
12月10日,他向家人坦陈骗局、准备自首。次日,长子率先举报,他在纽约的顶层公寓,被联邦调查局逮捕。
他称自己有罪,有罪,有罪。他同时声明,自己的家人对此一无所知。
悲嚎声自远而近,所有投资人一夜之间一无所有。
记者在采访他时说,这是一场高达650亿美元的庞氏骗局。
麦道夫纠正道,注意,这是计算复利后得出的结果。
那么实际的金额是多少呢?
190亿美元。
2009年,法院裁决伯纳德·麦道夫有罪,数罪并罚,刑期150年,不得假释。
他的忠实员工,也被判以不等的刑期。
而大名鼎鼎的麦道夫在庭上,面对出庭的受害者,面无表情,发表了一段毫无情绪波澜的道歉。
“我感觉眼前的他就是一个壳子。”一名亲历者说。
入狱12年后,2021年4月14日,联邦监狱传出消息称,82岁的伯纳德·麦道夫因病去世。
他被迅速火化,而他的家族,拒绝接受他的骨灰。
这个从华尔街走出的恶魔的骨灰盒,至今无人认领。
这一切都是为什么呢?
“我太喜欢讨好别人了。”
他这样解释,并且带着那一抹诡异的微笑。
(全文完)
注:文中图片来源为纪录片《麦道夫:华尔街吸金恶霸》及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欺诈圣手》。
平分往事,换个方式看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