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对不能低估韩信的政治能力

子玉的史无边界 2024-02-23 06:09:35

文 / 子玉

成事的逻辑是相通的,韩信能够在军事领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那么他在政治上的才能肯定也不会太差,只是,当一个人的短板被无限放大之后,那么在时间的重力下这种短板肯定会成为他的历史形象,很难改变。

比如,对韩信的评价总出不了“军事上的巨人,政治上的侏儒”这句评语。

历史是层累地被制造出来的,时间跨度越大,韩信的政治才能就会越来越低,直至被描述成有某种性格缺陷“发育”不健全的人。

其实,如果细读历史的话就会发现,韩信的政治才能一点也不低,甚至是和刘邦不相伯仲的那种。

首先,韩信能在项羽的巅峰时刻离开楚营就已经说明韩信对局势精准的预判能力。鸿门分封,项羽以盟主的身份重新划分了天下秩序,建立了列国众王的格局,不仅占据了江东的优质土地,更是以西楚霸王的身份遥控诸侯。

按照常理推断,此时西楚国的任何一个人都对项羽的前途充满了信心,肯定会留下来继续享受项羽创业成功的红利。而韩信之所以选择在此时离开楚营,不是他封侯拜将的目标无法实现,而是他已经凭借自己的认知体系对项羽的前途命运作出了精准的判断:

项羽已经触摸到了职业生涯的天花板,此后走的每一步都是下坡路,直至灭亡。

也就是说,韩信本质上是不想将来给项羽的西楚国殉葬才选择在繁华中抽身而去的,否则很难解释,韩信已经干到了参谋的位置却还非要离职的。

人往往都是在预见了某种结果之后才会提前做预案的。高手总是在问题暴露之前就解决了问题。

这从韩信在被刘邦拜为大将军之后和刘邦深谈的话语中就能看出来。当时,韩信对项羽的性格、政治才能进行了详细的评价——“匹夫之勇”“妇人之仁”的短板导致“百姓不附”“诸侯不平”“天下多怨”。

最后,韩信对项羽进行了总结: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迟早玩完。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既然项羽同时失去了民心和诸侯的支持,那么他的失败肯定是注定的。

怎么说呢,人这一辈子其实就是一个“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的过程,无论韩信对自己有没有足够的了解,但是他对天下局势和众生,尤其是参与角逐天下的群雄都有相当通透的认知。

能做到如此,你说韩信的政治才能能低吗?

不可能。

不仅如此,韩信还给出了刘邦破局的方案:政治上打“以天下城邑封功臣”这张牌;军事上实施“申军法”的改革;战术上采用“明出子午暗度陈仓”的打法。

从这就可以看出,韩信是在军事和政治领域同时领跑双向在线的那种人。韩信“以天下城邑封功臣”的建议和张良让刘邦拿出关东的土地分封诸侯的建议本质上都是一样的,都是导向“财散人聚”这一目标。

可见,韩信的政治才能在某种程度上是和张良处于一个高度的。

韩信最为人所诟病的就是,他在手握重兵爵封齐王的情况下没有独立,搞出一个三分天下的格局,令无数读史的人都为他惋惜。

大家都没有代入韩信当时的处境 图源/剧照

这件事其实用脚想想都知道韩信是对的。当时,刘邦是以关中和巴蜀的经济和地利优势在与项羽作战,项羽都扛不住关中军事和经济双重优势源源不断地输出,他韩信就能抗住?

打仗本质上就是在打钱,名将之所以是名将也是因为他生对了地方,战对了队,与历史的发展趋势相重合,其次才是个人才能。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韩信也是因为选择了刘邦人生才驶上快车道的。再说,韩信打下的西魏国已经成为了刘邦直控的郡县,赵国也被刘邦的心腹张耳控制,仅仅据有山东的韩信怎能是刘邦的对手?

所以,韩信要背叛刘邦只可能取得暂时的胜利,如果将时间线拉长,他不一定就是刘邦的对手,其反叛的行为只会让刘邦统一天下的时间稍微推迟而已。

再说,刘邦经常给韩信的军队进行洗牌,三次夺了韩信的军,韩信根本就没有自己的嫡系部队,在将士之间粘合力很差的情况下韩信拿什么叫板刘邦,何况,他的副将还是曹参、灌婴这样的刘邦心腹,分别代表刘邦阵营的“丰沛元从集团”和“砀泗楚人集团”,在这两人的监控下,韩信估计想造反都很难。

另外,刘邦有强大的人才库,有成熟的组织架构,而这些韩信都没有。在综合实力不如刘邦的情况下,韩信要是造反,只能是将自己置于危险之地。

所以,韩信表面上说,“刘邦对我太好啦,给我吃,给我穿,我不能不讲武德”。实际上,道德在项羽、韩信、刘邦这些人眼中根本就是空气,韩信不敢造反本质上还是因为实力不足。

这和他后来杀掉钟离眛向刘邦彻底跪下的行为是一样的,当时,韩信已经被夺了军权,又被改封为楚王,在实力不足的情况下他只能向刘邦下跪。以他的智商,他怎能不知刘邦在陈县大会诸侯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呢。

在淮阴的时候,他钻屠户的裤裆是不想和烂人纠缠,如今他给刘邦下跪是实在的实力不足呀。

所谓的英雄气短说的就是这么回事,难道项羽不想回到江东继续和刘邦对峙吗?

他当然想,只是实力不允许,只能以自刎的方式维护最后的体面。

这样看的话,项羽自刎、韩信下跪都是无奈行为——项羽自刎能保持自己羽毛的干净,韩信下跪风险成本最低。

至于韩信在刘邦最困难的时候问刘邦要齐王的职位,也绝对不能单从性格的角度去评价。

齐国,在春秋战国的时候民风就极为彪悍,私斗、刺杀风气几乎就是齐人基因的一部分,孟尝君更是以一己之力带坏了齐国的风气,使齐国人人崇尚武力。

结果是,齐国正规军虽然战斗力有限,但民间的力量却极为彪悍。在陈胜吴广起义之后,齐国更是凭借自己的力量成功复国,这本就能说明齐国力量的强大。

这种情况下,韩信虽然通过奇袭占领了齐国,但却根本无法消化齐国,而消化齐国最好的办法就是,恢复齐国的建制,让齐人安心,韩信给刘邦所说的“齐伪诈多变,反复之国也,不为假王以镇之,其势不定”就是从现实的角度出发的,是打的一张政治牌,目的是为了消化齐国,使齐国在最短的时间内被刘邦阵容兼并。

何况,韩信要的只是代理齐王,是刘邦格局太小了,认为韩信是要挟自己。

刘邦听出的只有要挟 图源/剧照

至于韩信和刘邦论兵的翻车现场其实也是韩信聪明的表现。韩信说刘邦只能将十万之众,而自己则多多益善,本质上就是在向刘邦强调一个事实:

“帝国还不太平,尤其是北境边界,你刘邦还得需要我韩信,千万不要冲动哦。”

以刘邦的智商他能听不出韩信的弦外音,他之所以留着韩信不杀,就是给自己抗风险的能力做加持。

这是高手之间的对话,外人看到的是韩信故意在作死,实际上这是韩信的自保之举,他精着呢。

在刘邦将他选为赵王刘如意的班底之后,韩信的操作简直就是影帝级的表演。为了和吕氏集团和丰沛功臣彻底划清界限,他故意去樊哙家晃悠了一圈,态度极其傲慢,完了出门又是一句:

“我怎么混得和樊哙这样的人为伍了,哎...”

这不是作死,这是在向刘邦表态:“那个,我已经将功臣派得罪了,辅佐赵王,我是真心的。”

为什么韩信选择去樊哙家,这也是有讲究的,因为,樊哙身上的标签是:吕氏外戚、丰沛功臣。而吕氏外戚和丰沛功臣的利益又是深度绑定的,韩信得罪樊哙,就等于同时和这两股势力划清了界限。

从这个角度看,你就重新认识了韩信:这人不仅政治能力超强,还特会站队,会表演。

只是,后来局势的发展完全超出了刘邦和韩信的预判,陈豨造反打乱了刘邦的所有布局,结果就是,韩信被吕氏外戚的领军人物吕后和丰沛功臣的代表萧何联合剿杀。

刘邦在得知结果之后是又喜又悲,喜的是少了一个威胁,悲的是,韩信这步棋再也不能起作用。

罢罢罢...

人,永远也不是局势和命运的对手,韩信和刘邦算得再精准有时候也不能左右局势的发展,但我们绝对不能就认为,韩信的智商是零。

对于韩信,大家还是要重新认识。

写文不易,看完记得点个“赞”。谢谢!

0 阅读:14

子玉的史无边界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