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子玉
大秦之亡是个大命题,两千年来一直霸占热搜榜被人们激烈讨论,在时间线无限长的现实面前,大秦灭亡的原因也永远总结不完。但凡事,总有主因,大秦的灭亡也是由几个致命性原因导致的。
生活中,我们总会有这样的感觉,吃得太快,吃得太多,就会出现消化困难的症状,王朝的扩张也是如此,如果快速扩张且在短时间内取得了自身体量好几倍的领土,那么也会出现消化困难的症状。
秦人从周王室养马的角色切换到诸侯的身份然后再到在整体实力上领跑诸侯,这是一个漫长的时间线,但秦始皇灭掉六国却只用了短短的十年时间。
兼并六国之后,始皇将大秦的郡县制复制到了六国故地,用大秦自己设计的系统来兼容关东六国,这没毛病,但是秦国自身的官吏必须得对六国形成全覆盖,这样才能有效地管理关东的大片土地。
管理一个王朝所必须的不过是由朝廷直接任命的官吏和强大的军队,在秦国刚刚兼并六国的情况下这两个“参数”更是关键项,必须满足,但现实却是,这两项都是大秦的短板。
首先,大秦在兼并六国之后管理人员根本就跟不上,以致于大秦的地方官吏不得不采取和当地豪强合作的办法,刘邦的岳父吕公和沛县县令关系匪浅就是典型。
这就导致,大秦不得不拿出一部分权力与当地豪强进行分享。这样的模式,大秦对地方的控制力肯定不强,为什么张良这种刺杀秦始皇的人都能长期逍遥,就是得到了六国豪强的保护,和张良一样的人还有项梁项羽叔侄。当然,这几个人只是代表人物,像项梁这样的人肯定还有很多,只要秦帝国燃起一把大火,张良、项梁这些人肯定也会马上响应。
这些情况,秦始皇都心知肚明,为什么他常年在外进行大巡游,就是以现场办公的方式来解决当地问题,其次达到震慑六国故地的效果。这一点,胡亥就看得很明白,他在即位之后曾经说过:“先帝巡游郡县,以示强。”
当时的大秦分为两套班子,咸阳一套,始皇的流动车队算一套,前者处理日常政务,后者来解决棘手问题。
如果始皇活得足够长,那这种模式也不是不可以,给上大秦二十年时间,大秦培养的官吏肯定能对天下所有的管理岗位形成全覆盖,毫无死角。
只可惜,始皇却在第五次大巡游的过程中死在了沙丘宫。随着始皇驾崩,大秦的过渡阶段显然无法安全度过。
另外,始皇虽然将部分六国豪强迁徙到了关中,但是关东还是大量存在六国王族,比如田儋兄弟,还有熊心、魏咎、魏豹、韩广、赵歇这些人。当陈胜吴广在大泽乡燃起大火之后,田儋兄弟自己就撑起了齐国的摊子,成功复国。其他几国也在楚国的帮助下光复故国。
可见,没有合理地解决六国王族也是导致大秦迅速灭亡的原因之一,你想,除了关中,大秦的其它地方全埋着炸药,只差一把火,怎能安全?
除了官吏,军队也严重缺乏。王翦灭楚时,带了六十万部队,按照嬴政的说法,这已经是举国之兵了。当大秦一统之后,秦国的军队就要对整个天下进行分配:
防备匈奴势力的长城军团三十万;出征岭南的岭南军团算上十万;驻守京师的郎中令军、中尉军、卫尉军算上八万。
剩下的军队分配到地方上就很少了,根本达不到震慑当地的效果。假设一下,如果大秦在地方上的军队很充足,张良、项梁这些人能一直逍遥吗?
肯定是无路可走。
为什么说陈胜吴广起义之后,胡亥马上就陷入缺兵的困局,最后是章邯临时组织刑徒才组建了二十万的军队用来灭火,就是大秦缺兵的具体表现。最后在大火越烧越旺的危局下,大秦连匈奴都不防了,直接将三十万长城军团投入了战场。
缺官、缺兵是导致大秦对地方的控制力很弱进而无法灭火的主要原因。
所以,始皇当时最好的方案就是,在燕国、齐国、楚国这样的边远地区分封藩王以控制当地。
由于秦国一直实行远交近攻的方案,逐步蚕食六国土地,三晋的许多地方早就被秦国蚕食了,当始皇统一天下之后,许多地方已经适应了大秦的系统,大秦也实现了对这些地方的有力控制。
而且,这些地方距离秦国本土也比较近,当发生紧急情况时,大秦可以作出迅速的反应。
但楚国、齐国这样的地方就不同了,不仅被兼并的晚,秦国也没有及时搭建起连接边地的交通系统,再加上缺官、缺兵,所以就根本无法做到对当地的有效控制,更不能迅速对当地出现的紧急情况作出快速反应。
王绾为什么建议始皇在燕国、楚国、齐国这样的边地搞分封,原因就在这里。让藩王驻守当地,现场办公,震慑边地。
而且,当秦国本土出现危局时,藩王还可以率领边军及时来勤王。
再说,由于六国故民还没有适应“秦”这个名号,如果始皇在边地搞分封,设计齐王、楚王、燕王的编制,那么还是可以给这几个地方的百姓造成一种假象:故国并没有亡。
既然边地百姓没有出现对大秦的排异反应,那么大秦对边地的控制也就比较有力了。这个前提就是,始皇必须要在边地搞分封。
参考刘邦后来对西汉的设计,大秦最成熟的做法也是:在秦国本土,三晋这样的地方实行郡县制;在齐、楚、燕这样的边地实行分封制。
等大秦安全度过过渡期之后,就可以打削藩这张牌将边地切换到郡县的轨道,到那时,大秦就实现了真正的一统。后来的西汉就是这样做的。
也就是说,公元前221年,大秦只是实现了领土的一统,制度、文化等层面的一统,还得需要时间。
公元前221年,大秦只是完成了疆域的一统 图源/剧照
除了制度层面的一统,人心的归附也是重心,而人心的归附就要归结到意识形态层面。从一定程度上来说,秦法只能从制度上约束大家,并不能在思想上永远指挥人的行为,尤其是关键时刻的选择。当大秦强盛时,秦法是高效的,当大秦暴雷之后,秦法只会加快官僚群体脱离大秦的系统。
当陈胜吴广在大泽乡燃起烈火之后,许多大秦的地方官都迎合了陈胜起兵的大流,不是和地方豪杰合作共同反秦,就是自己单干。如果没有秦国自身官吏的加入,大秦根本不会倒得那么快。
可见,大秦的官吏群体对大秦并没有忠诚可言,而忠诚缺失的背后就是意识形态的空白。
后来的汉武帝就比较聪明,采用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设计,将官僚群体都框进“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围城中。从那以后,历代王朝末期,都有殉国者,就连金国这样的游牧政权,都有大批的人为之殉葬,包括后来的元朝。原因就是,忠诚已经成为了士大夫群体基因的一部分。
为什么大秦是瞬间倒塌,而后来的王朝却都有顽强为之续命的人,原因就在这里。
也就是说,意识形态层面的空白导致了大秦的轰然倒塌。
再说大秦引以为傲的军功爵。秦人为什么闻战则喜,就是因为,他们能从战争中攫取巨量财富,以战功改写自身的命运,秦人的仕途、财富和命运是和战争深度绑定的。多年的扩张战略,秦国已经进入了靠军功爵来完成人才、财富、官职流通的历史惯性。
但当秦国一统后,这种模式就瞬间停了下来,秦人在无法攫取财富、获得社会地位的同时肯定就会内心浮动,成为大秦内部的不稳定因素。所以,始皇就必须继续发动战争机器,维持军功爵制度的运转。
但兼并六国,秦国还可以通过获取的财富来弥补战争的消耗,可后期打匈奴、出兵岭南,秦国并没有获取财富,反而陷入岭南的战争泥潭中,还得继续向岭南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
军队要封赏,战争机器又不能停,始皇还得继续往岭南战场搭人、搭钱,这种天文数字的消耗,你说秦国的经济能支撑多久?
肯定是入不敷出。
就像后来的元朝一样,黄金家族是依靠不断发动战争攫取财富来弥补财政赤字,但当忽必烈后期对外战争不断遭遇败绩的情况下,元朝的财政马上就面临崩溃的局面。
当年的大秦,也是这种情况。
可见,军功爵成就了大秦,但也同时毁了大秦。
军功爵是把双刃剑 图源/剧照
而且,秦国统一后,始皇马上就上马了各种大型工程,长城、阿房宫、骊山陵、直道、驰道...全都是需要大量劳动力才能完成的工程。
而大秦当时的劳动力是有限的。当劳动力都集中在各地的工地上时,大秦的农业生产肯定会大受影响。而大秦的大型工程又是密集性开工,且工期根本就没有截止日期。
更重要的是,当时的大秦也是频遭自然灾害的侵袭,农业生产经常遭受冲击。
在战争消耗巨大,农业生产又不能提质增产的同时,大秦的经济肯定会面临崩盘的可能。说大秦亡于财政崩溃其实一点也不为过。
怎么说呢,统一后的大秦本来就是矛盾重重,正是需要始皇谨慎驾驶的时候,而始皇为了迅速完成实质上的统一就加快了各种大型工程的建设,结果呢,又加剧了矛盾的恶化。
只能说,始皇对皇权太过自信,认为皇帝的威势可以压制所有的暗流,当他突然于沙丘宫驾崩,幼子胡亥即位之后,大秦的各种矛盾就已经进入了爆发的倒计时。原因就是,二世缺乏威望、没有军功,根本不能驾驭大秦这艘巨轮。
而二世为了完成对朝堂的洗牌,加强君权,又开始了换血动作,蒙氏兄弟、冯劫、冯去疾、李斯等这些跟随始皇当年打天下的精英都被胡亥血腥清洗,甚至宗室也惨遭屠戮。
在精英被团灭的情况下,大秦肯定扛不住各路势力的集体发难。而事实又是,在秦国关中遭受入侵秦国面临灭国危机的绝境下,大秦拿得出手的精英只有章邯一人。
想想,如果蒙氏兄弟等人在世,哪轮得着章邯上场。只是实在没有合适的选手,才将章邯给显了出来。
就是这个章邯,在打仗的过程中还得处处防备朝廷内斗可能对他的误伤,因为他是李斯的人。
想想,一个人在做事情的时候还得建立起防御机制,时刻防备来自四面八方的明枪暗箭,那他得多累啊,怎么可能集中所有精力来打仗啊。
果然,章邯最终还是遭到了赵高势力的猜忌,被迫投降项羽。章邯投降后,秦国就已经亡了。
章邯是大秦最后的支撑 图源/剧照
可见,大秦之亡,是缺乏精英所致,而精英缺乏又是因为,内斗太剧烈。但秦国都快亡了,赵高还指鹿为马,逼着大家站队。
这样的大秦,不亡才没有道理呢。
而大秦之所以内斗剧烈,又是因为,始皇错误选储,由于胡亥没有威望、没有军功,无法驾驭功臣,所以就只能血洗蒙氏兄弟、李斯等精英,包括以扶苏为代表的宗室。
也就是说,错选储君导致了大秦内斗,大秦内斗导致了精英出局,精英出局导致了大秦之亡。
另外,皇权旁落也是原因之一。由于始皇生前没有培养起相互制衡的势力以及为胡亥打造强大的基本盘,所以,在蒙氏兄弟等精英出局之后,胡亥就被赵高所控制,成了皇权的代理人。
赵高能够控制朝堂内外信息,左右胡亥意志,并大肆打击异己势力提拔自己的人,还能导演指鹿为马的戏份,这本身就是皇权旁落的具体表现。当胡亥的皇权滑至最低点时,留给他的路就只有一条,被权臣灭了。
而且,在杀了胡亥之后赵高依然能左右秦王的人选,选了子婴以为傀儡。大秦的皇权完全被权臣代理。
可见,皇权旁落也是大秦灭亡的原因之一。
再就是历史惯性,天下长期处于诸侯割据的惯性中,始皇一朝统一,关东六国精英的潜意识肯定还停留在统一前的格局,都志在恢复七国并列的局面。
只有经过新一轮战争将这些不稳定因素淘汰并让人们在心理上接受了大一统的模式之后,天下才能真正稳定。
从这一点来看,刘邦无疑是幸运的。
总之,大秦的灭亡是一个大命题,原因很多,笔者能够总结的也就这几点,大家可以在评论区里继续补充。
写文不易,看完记得点个“赞”。谢谢!
[鼓掌][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