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书法教学核心是培养一批书法家?还是培养一批书法爱好者?

书法世家 2024-06-27 06:02:12

当下高校书法教学的问题导向

文/王嘉

对于智者而言,一切问题都是为答案准备的。高校书法教学的任何问题,其实都是为了更好地开展高校书法教学而提供的突破口。笔者一贯强调“非专业”不同于“不专业”。“非专业”指的是不以书法为主攻专业的那些学生,比如汉语言文学专业、财经传媒专业、经济秘书专业等。为“非专业”的高校学生提供“专业化”的书法教学,无论是校方,或者是书法教师,或者是高校学生,可以说是众望所归。大家都想到了一处,都有着共同的目标。而让“非专业”的高校学生们,获得哪些“专业化”的书法训练、达到怎样的程度才算是具有了“专业化”的水平,则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

【1】“形”和“型”的关系

作为造型艺术的书法,高校书法教学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形”和“型”的关系。书法是以汉字的书写为基础,存在着“形”和“型”两方面的视觉规律。“形”是指汉字的形状,“型”则指汉字的组合方式及其类型。参照《现代汉语词典》,“形状”的释义为:“物体或图形由外部的面或线条组合而呈现的外表。”,而““类型”的释义为:“具有共同特征的事物所形成的种类。”具体到高校书法教学活动中,启发并引导学生认识字帖里的每个字的瘦高、正方、扁方、端正、欹斜,这属于“形”的教学范畴。而启发并引导学生认识字帖里的每个字的间架结构,左右结构、上下结构、包围结构、左中右结构、上中下结构等,这些属于“型”的教学范畴。正如《黄自元间架结构九十二法》谈到的“天覆”、“地载”、“让左”、“让右”等,这些就属于“型”的教学。

在高校书法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学生们对“形”和“型”的认知能力普遍界限模糊。像写美术字那样把字格撑满者,比比皆是。分不清瘦高形、扁方形和正方形差别,分不清方正和欹斜的差别,该瘦不瘦,该扁不扁,该方正不方正,该端庄不端庄,该欹斜不欹斜。比如【戈钩】,原本应该是斜斜地划出去,却也写得战战兢兢。【横折竖勾】,原本应该是果断地强力撑起,该直的却直不起来。这就导致学生们在分析字帖的时候,不能很好地进入碑帖的语境。笔者把这种情况概括为【形盲】。

那么,怎样克服【形盲】呢?其实也不难。笔者从书法史的讲述入手,把不同书体的历史源流进行对比参照。小篆的形,普遍瘦长。隶书的形,普遍扁方。楷书的形,普遍正方。但这种关于“形”的最粗浅的入门教育也只是相对的,具体到楷书,欧体瘦长居多,比如他的代表作《九成宫》。颜体正方居多,《多宝塔感应碑》、《麻姑仙坛记》、《东方朔画像碑》、《勤礼碑》、《颜氏家庙碑》、《元结墓志》等,不胜枚举。而赵体,比如他的小楷代表作《洛神赋》多从扁处出彩。认识在这些粗浅的分类方法,然后才是具体到不同的碑帖中,具体到不同的字,在处理瘦高、正方、扁方的“形”的时候,各自有哪些规律。从而使学生们受到“形”的训练,而走出【形盲】的状态。

高校书法教学更难的是,帮助学生们摆脱【型盲】。相对而言,“形”的认识比较容易。而对“型”的认识就比较复杂。怎样处理间架结构,并在“型”的过程中保持“形”的仪态,是高校书法教学的难点。不仅如此,笔者在中国书法家协会教师资格证研修班授课的时候,发现不少“准书法教师”也为此发愁。他们很多人其实也拥有多年的书法教学经验,唯独缺一个“书法教师资格证”,完全是奔着这个小本本而来。在跟这些学员的交流中发现,克服【型盲】比对付【形盲】更难,这几乎是存在于高校书法教学和私人书法培训机构的普遍的现实难题。我曾经这样跟他们讲,古人早就知道我们的困难,《黄自元楷书结构九十二法》无论是否楷书教学,都应该成为书法教师的必备参考书。因为其中的间架结构规律及处理技巧,同样有助于对篆书、隶书、行草书的结构分析。

【2】线条是根本

书法写得好不好,历来有三个基本元素,线条、结构、章法。在高校书法教育中,笔者发现结构和章法的教学,重点是启发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即便是《黄自元楷书结构九十二法》,在有限的教学课时之内,也没有时间让老师们口若悬河地自由展开。说句实话,就算老师在讲台上才思横溢,学生们从“听”到“听到”到“听懂”,都也还是一个过程。学生们的接受能力不同,这个过程也各有长短。

比如《黄自元楷书结构九十二法》的第一款“天覆”,笔者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就像是人戴帽子,务必宽松为爽,而不要把帽子变成孙猴子的紧箍咒。讲课的时候,学生们一听就笑了,笑得很爽朗、很开心,也很轻松。这样的时候,做老师的千万不要以为既然如此,就可以放心地跳下一款。事实上,直到学期结束,都还有个别学生一遇到这个坎,就会犯糊涂。【宝盖头】写得小小的,比紧箍咒还难受。

问之,学生竟然还能复述老师在讲课时候的原话。这就说明,听了,知道了,记住了,并不等于学会了。第一款尚且如此,第92款更是情何以堪?高校书法教学是在有限课时前提下的,一学期18周总共只有24小时的授课时间,课堂上究竟能有多少时间消耗在一个【天赋】上面?更别提【横长竖短】、【横短直长】、【两段者上下平分中微加饶减】、【三联者头尾伸缩间仍要停匀】……总共92句口诀恰如金庸小说里的“独孤九剑”,其中包含着“破剑式”、“破刀式”、“破枪式”、“破鞭式”、“破索式”、“破掌式”、“破箭式”、“破气式”总共360种变化要诀,招招都是很实用的、直接拿来解决问题的。高校书法教学常常如此,无论教师们如何努力讲授,学生们从听懂到学会,都仍需一个过程。对于个别学生而言,这个过程也许甚至是无限期的。

话说回来,这个还不是最麻烦的。跟结构和章法相比,最难的其实是线条。书法用线的道理,并不复杂。说起来无非就是用笔的提按,线条的轻重粗细。线条的训练方式,古人有“永字八法”,解决基本的几大类线条。当代高校书法教学里,还有更便捷的,就是画田。画方框,然后在方框里画平行线,先是竖条,把方框一分为二,再二分为四,再继续细分。然后画横线,先把方框一分为二,再二分为四,再继续细分。熟悉了线条的基本功之后,就是线条随着用笔的轻重变化,写出来不同的粗细变化效果。

越是在貌似简单的地方,越是隐藏着艰难的问题。线条就是如此。在高校书法教学训练中,学生们对于线条训练的态度,基本有几种类型:一是漫不经心型。把线条的训练当成是“小儿科”,自以为已经是大学生了,牛筋了, 了不起了,根本不把线条训练放在眼里。二是浅尝辄止型。把线条训练当成重要的事情,但训练过程中不达标。线条写不直,自我原谅地找借口,自以为反正这只是训练,到了正式临摹碑帖和创作的时候,保证能写直。

其实,说句实话,训练的时候就写不直,临摹和创作的时候,全凭一时兴起或一时的运气,偶尔写一两笔直的,那样纯粹就是在拿时间开玩笑,纯粹就是一种低效率的学习。三是刻舟求剑型。在训练中写的很好,到了临摹碑帖和创作的时候,不能适应具体碑帖、具体字形的具体要求。四是盲目训练型。训练归训练,临摹归临摹。在训练中也写得很好,在临摹中也能有效地找到碑帖的线条规律。但是,始终把训练和碑帖临摹当作两张皮。

对于高校学生而言,一个学期的书法课取得质的飞跃,只属于少数最优秀的学生。大多数中不溜秋的学生,在授课期间可以见到的成效,就是保质、保量完成训练任务。因为教学探讨的需要,尽管课程名称始终都叫《书法课》,笔者在每学期为学生们做的教学设计不断变化。有的学期,篆、隶、楷、行、草一路扫过去。有的学期,以硬笔行书和毛笔楷书为组合,各占一定的课时比例,并把侧重点放在最实用的硬笔行书的训练。有的学期,把课时分配的重点放在毛笔楷书和毛笔隶书上。不管是硬笔还是毛笔,不管是隶书还是楷书、行草,对线条的基本功的训练,始终贯穿在高校书法教学的课堂上。

【3】提升学习兴趣是关键

高校书法教学,参照古典小说评书常听到的一句话是,只可智取,不可力敌。什么是智取?就是引导、启发。什么是力敌?就是强制、严管。高校书法教学,如果采取强制、严管的方式推进,是否可行?笔者告诉你真实的答案是,绝对不行。

首先,铺天盖地的作业训练,真能帮助学生们提升书法学习的兴趣吗?尤其是非艺术专业的零基础的学生们,他们面临的课程有《民间文学》、《管理学》、《办公自动化》、《新闻摄影》、《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行业资讯制作案例》、《剧本选评》、《美学原理》等,书法教师们千万不要一厢情愿地认为学生们的课余时间都是你的。当学生们在同一学期之内需要面对十多门课程的时候,你的《书法课》仅仅是他们的总课程的十几分之一。那些课程,有的需要写论文,有的需要查文献,有的需要社会实践,总之都需要时间和精力。除此之外,学生们的课余时间,只是被这十几门功课瓜分了吗?

不是的。因为要拍拖的,要兼职的,要打工的,要挣钱的,要开网店的,要提前实习的,要了解社会的,要学英语的,要过六级的,要考雅思的……作为活生生的人,学生们还要有一定的时间看电影、体育锻炼、休闲等。任何一门课程的老师,如果想当然地认为学生们每天都可以为你的这门课程废寝忘食,不可能。 以书法课为例,适量的课后训练,是有必要的。但是,过量的强制的课后作业,除了逼学生应付你,不会有别的结局,更谈不上提升学生们对书法的学习兴趣。

其二,过量的启发式教学,无异于撒狗粮。特别是对书法训练有畏惧心的零基础的学生而言,他们当然希望老师侃侃而言,把课堂变成专题讲座,把听课变成袖手旁观。当学生们为老师的口才而不断喝彩的时候,务必提醒自己该打住时且打住。不能把课堂变成单口相声,一定要留一定的课内时间给学生加强训练。哪怕课室的桌子不合用,哪怕某些学生带着故意地提出爱听老师多讲,提防那些多余的口舌,最终都变成“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会占据掉太多的课内时间,妨碍学生们的课内实践。

一直有一种观点,书法课堂不需要太多话,老师把基本技巧讲清楚了,当场示范。学生们当场写,老师当场点评,好的发扬,不好的改正。一个安静的书法课堂,抑或是一个精彩爆棚的书法课堂,究竟哪一种更有利于提升学生们对书法的学习兴趣?笔者的观点是,一定要有一些精彩的片段,要用热情洋溢的演讲式教学带动学生们的情怀。但是,也一定要适可而止,差不多就行了。

其三,一定要跟学生自己联系起来。真草篆隶、颜柳欧赵,从《兰亭序》到《祭侄文稿》,再到《黄州寒食诗》,所有的一切经典碑帖,从教师的立场而言是在传承国学、传承书法、传承文化。而在相当一部分学生的立场上,那些也许仅仅是因为它们关乎2个学分,它们是必修课。任何唱高调的、一厢情愿式的教学,最终都是徒劳。而只有把经典碑帖的学习,跟学生们自己熟悉的、感兴趣的事物结合起来,学生们才会真正融入到书法课堂里。

比如,笔者在广东金融学院布置的书法训练项目有,为自己画一枚印章。可以使用任何工具,铅笔、水彩笔、粉笔、圆珠笔、各种颜料,尺寸不限,字体不限。为自己设计一份签名,在此之前给大家讲述签名设计的基本技巧和经典案例。再比如,从碑帖中找出自己直觉最喜欢的几个字,从书法字典中找出自己的名字、好友的名字等。有一个学期,还布置学生们每人拍一张照片,可以是书法匾额,可以是校园里的石头上的题词,可以是校门口的校训。总之,把书法学习跟学生们自己联系起来,是最有效的提升学习兴趣的方式。

当下高校书法教学的核心问题,是培养一批书法家?还是培养一批书法爱好者?如果是在广州美术学院之类的艺术类院系,这不是一个问题。而对于广东金融学院、广东技术师范学院这样的非艺术类院校的非艺术类专业的学生们而言,这就是一个基本教学立场的问题。笔者的观点,倾向于后者。具体而言,非艺术类院系的书法课,其实是培养有书法知识和一定素养的书法爱好者。

回到高校书法课程设置本身的话题上,也可以看到非艺术类院系的整体课程设置,与书法课在其中的结构性关系。书法课归根到底属于素质课,其中既有对书法知识的普及、了解和串讲,也有对书法技能的传授与提高。在这个意义上,帮助学生了解书法,引导学生喜欢书法,才是这门课程的关键。根据笔者的教学实践,学生们的情况大致分为三三型。其中有基础、有热情的学生,大致占三分之一。

这批学生愿意拿出比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学习书法专业知识,并热衷于书法临摹和创作时间。有些可能偏向硬笔,有些可能偏向毛笔。有些可能喜欢楷书,有些可能会喜欢其他的书体。每学期的学生不同,情况也不一样。有特别喜欢汉简的,有特别喜欢瘦金体的,有喜欢草书的。至于硬笔,选择就更多。王玉孝、司惠国、严海南、田英章、吴玉生、庞中华、吴身元……也有一些喜欢杂七杂八的所谓“少女体”、“手写体”,一经发现,尽量劝导。除此之外,没有基础、但也很有学习热情的,还占三分之一。

保护他们的学习热情,帮助尽快书法入门,是高校书法教学的一项长期任务。再就是,零基础,同时也没有太高的学习热情,大约三分之一。这类情况,务必细化分析。有些学生因为注意力在其他的功课,有些学生因为自幼及长没有接触过书法艺术相关氛围,对书法相对保持陌生感。再加上固有的错误观念,以为书法就是写字,在已经电脑化的今天没啥作用。这类学生,带动、引导,使能跟上课程进度,就可以了。

书法的学习,是长期养成的结果。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不可能速成。对书法的入门知识,一个学期的课程足够了。对书法技巧的训练与提升,则因人而异。书法课学得不好的学生,并不是差学生。他们可能是活跃的学生干部,致力于校园的社团活动而心思根本就不在这里,也静不下来。有些也许是另有所长,系运动队的骨感运动员、健美操啦啦操的队员、某些单科状元……高校特定的多样化学习环境,决定了不能以书法课的好坏,对学生进行优劣评断。但可以做到的是,通过书法课提升学生们的审美知识、审美素质,从而更有利于学生们的全面发展。在这个意义上,高校书法教学面临的问题,既是书法课的具体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普遍问题。高校学生对书法课的普遍热情的提升,既是书法课教学的幸事,更是高校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幸事。

​

欢迎点赞+关注!

转载声明:本文系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0 阅读:16
评论列表

书法世家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