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徽宗为何要撕毁“澶渊之盟”?

张苞评文化 2024-08-15 22:26:56

徽宗自“大观”之后,所选用的三个年号:即政和、重和以及宣和,都带有一个“和”字,这反应了徽宗早已厌倦了自“元祐更化”以来新旧两党的激烈争斗,期盼能够实现和谐、和睦的政治氛围。但是,带有“和”字的这三个年号,不但丝毫没有给宋朝带来和谐、和睦,反而是政治氛围每况愈下。特别是“宣和”年间更是悬事、怪事不断,总给人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感觉。最出乎大家预料的是,一向崇文并擅长写字作画的徽宗,竟然要撕毁“澶渊之盟”,北伐契丹。这是为什么呢?

这要从五代时期的石敬瑭建立后晋说起。

石敬瑭是汉化的突厥沙陀人,原本是五代时期后唐的河东节度使,驻守在太原。因有不臣之心,想取代后唐自立为帝,怕实力不济,就以割让燕云十六州为条件,换取契丹出兵支持,最后推翻后唐,建立了后晋。但是,契丹占据了燕云十六州之后,势力南移,使得中原地区从地利上失去了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的屏障,契丹的铁骑随时可以在河北平原上驰骋,从此给中原王朝带来了非常大的战略压力。

此后虽然后周世宗柴荣,以及宋太宗的北伐,曾经希望能够收复燕云十六州,重建北方针对游牧民族的防御体系,但是都功败垂成。特别是宋太宗的两次御驾亲征,更是大败而归,将周世宗、宋太祖积蓄的精锐部队丧失殆尽。从此以后,宋朝再不敢言兵。后来契丹南下,宋真宗在宋军初战获胜的情况下,因恐惧契丹而签下了“澶渊之盟”。以每年上缴数十万岁币的方式,虽然换来了将近一百二十多年的和平局面,但是,收复燕云十六州依然是宋朝君臣的一块心病,自太宗到徽宗始终不曾被忘怀。

这一遥不可及的希望,突然在政和元年(1111)让徽宗看到了实现的可能。因为这一年徽宗宠信的宦官童贯作为使节出使辽国,想给宋朝购买战马,因此结识了一位叫马植的贩马人。马植原本是汉人,曾任辽国的光禄卿,后来经商贩马,但是内心一直想寻机归顺宋朝。他告诉童贯,辽国现在陷入内忧外患,内有天祚帝的荒淫腐败,外有女真人的反抗。宋朝如果与女真人联合,南北夹击,正是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天赐良机。童贯听后大喜,就将马植带回汴京,向徽宗做了汇报。徽宗一听,更是大喜过望,认为“辽国不灭、燕云不收,北部边陲永不安宁”。马植献上的这一联金灭辽良计,正可解除他的心头之痛。因此赐马植姓赵,并改名赵良嗣。

朝廷讨论时,对于是否应该与女真人联合灭辽发生分歧,最后是急于收回燕云十六州,以去心头之痛的徽宗,乾纲独断,决定联金灭辽。《三朝北盟汇编》记载说“国家祸变自是而始”。

联金灭辽的国策确定之后,就开始了一系列的准备活动。首先要与女真人取得联系。因为北宋与女真之间隔着辽国,而此事又必须背着辽国,于是宋朝就以买马为名,于重和元年(1118)派登州防御史马政作为正使、呼延庆为副使,渡渤海来到辽东。阿骨打听说宋朝想联合他灭辽,甚是意外。因为这对于正在抗击辽国的金人来说,富裕文明的大宋无疑是天朝上国,属于强有力的外援,“大国来使,吾国将兴”。因此,受到了极大的鼓舞。于是派出使臣与马政一起来到汴京商量具体事宜。徽宗派蔡京、童贯与金使谈判。童贯提出攻辽成功后燕云十六州归宋,金使以临行时金太祖未授权为由,含糊其辞,未作明确表态。

第二年,宋朝拟派正使随同金使回访金国,但是听到辽国册封阿骨打并讲和的消息后,就取消了再派使节的打算,只让呼延庆随金使去金国了解情况。金国问呼延庆宋朝为何中止谈判,呼延庆说,我朝听说贵国接受了辽国册封,与辽修好,因此没有遣使。金国大将完颜宗翰说:辽国的册封是对大金的侮辱,并没有接受。如果宋朝想继续联金攻辽,请派正使拿国书来。

于是宣和二年(1120),赵良嗣带着徽宗的亲笔信渡海来到金国,双方很快就达成了盟约。金国建议盟约叫金宋联盟。赵良嗣一听金在前,觉得不妥,但是,如果将宋放前边,又怕金国不同意。于是就说每次往返都需跨海而行,不如就叫“海上之盟”,金国表示同意。因此,宋金联合灭辽的这一盟约史称“海上之盟”。

双方约定:长城以南的燕云地区由宋军负责攻取,长城以北的州县由金军负责攻取;待夹攻胜利之后,燕云之地归于北宋,北宋则把前此每年送与辽朝的岁币,照数送与金朝。

在这个严肃的盟约中,徽宗轻佻的本性再次显现,给国家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在徽宗给赵良嗣的御笔中,要求金国“据燕京并所管州城,原是汉地,若许复旧,将自来与契丹银绢转交,可往计议,虽无国信,谅无妄言。”在他艺术家跳跃发散性的思维中,“燕京并所管州城”自然就是他朝思暮想的整个燕云十六州,可是女真人如何能理解他对于燕云十六州的心结呢?因此,只能认定盟约中记载的“燕京并所管州城”就是燕京及其辖区,并不涉及其它州城。由于这位艺术家皇帝白纸黑字所留下的把柄,为灭辽之后的宋金之争埋下了祸患。

0 阅读:3

张苞评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