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街头四十年修伞补锅匠杜江
在汝阳县城的社区小巷中,经常能见到驾着一辆三轮摩托改装的工具车的老工匠,今天停在这个小区修伞,明天又停在哪个小区換锅底,一年四季周而复始的在县城转悠着,用他的双手服务着千家万户。这位老工匠,就是十八盘乡赵庄村的杜江老人。今年71岁,已经在汝阳县城街头坚守修伞、补锅、磨莱刀这些工匠手艺40多年了,县城居民大多都知道他这个修伞匠。
杜师傅是十八盘乡赵庄人,1970年,17岁那年为争高工分,同赵庄大队社员一起参与汝河大桥建设,到古城寨下汝河滩挖桥墩坑。一直干到 71年7月,大桥通车,才回家。回家挣工分,养活不了家人,杜师傅就带着干粮,跑到嵩县饭坡公社小伞厂,自费跟着一个亲戚学做黄油布伞。
手工制油布黄伞,大小工序有百道,劈竹条、磨伞骨、刻芦盘、穿线、制伞把、制铁丝钩、裁布、缝制、染色、上油等,道道工序都不能含糊。特别是为伞上油是关键步骤。天然桐油要熬两个小时,老伞匠懂得火候,嫩了老了都没法用,小火慢煨,熬到可以拉出白丝才行。然后均匀地刷在绷好的棉布伞面上,刷满浸透,绝无遗漏,这样的伞面防霉防水,经久耐用。
一年后,杜江谙熟每一道工序,能独立制作油布伞。就留在厂里当临时工,做一把伞约需一周时间,能挣加工费3块钱。但好景不长,七十年代末,市场渐渐繁荣昌盛,油布伞慢慢退出历史舞台。
尼龙伞、折叠伞等小巧玲珑的各种雨伞,代替了笨重的油布伞。为了生活杜师傅又到郑州伞厂,自费打工学习技术。 学成后,用一辆自行车载着各种修伞工具,开始在县城里走街串巷接活,通常是吃过早饭出门,中午在街头买点吃的,结束一天的活回到家中已是夜晚。修伞时,不少居民都问他修锅不修。杜师傅师就又买了电钻、砂轮、台钳等工具学起了修锅技术。
工具多了,杜师傅买了辆三轮车,改做工具箱,出摊方便快捷。 杜师傅在县城小区、街头巷尾做活,热情周到,早来早修,晚来晚修,从不多收一分钱,接到一些磨刀起剪子的活,还不收钱。时间长了,杜师傅小有名气,都称他修伞师傅。杜师傅在那里摆摊从来不吆喝招揽生意,但修伞、补锅、磨菜刀的活儿也是一大堆,一个接一个。在那个地方干活都坚守二天或三天,然后再换下一个地方。杜师傅每天能挣几十元钱,他说:“现在生活好了,挣钱不挣钱都是小事,但修伞补锅这种手艺是我的爱好。况且修伞、补锅家家都需要,能为大家做点好事,我感到快乐。”
“小修小补”是城市生活链条上不可缺少的一环,像修伞、补锅、磨菜刀这样的老手艺,还是应该传承下去。汝阳县城10万人,3万多户,哪一户没有几张伞,几个锅,几个菜刀、几个剪子等生活用品,小坏是常事,修修补补是必须的。城市需要杜师傅这样的手艺人,可遗憾的是杜师傅今年已经70多岁了,他多想有人继承这种修伞、补锅、磨菜刀的民间老手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