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薯,平菇,农村商业模式自带buff

点维数智空间 2023-09-28 15:17:20

(图片来源于pexels)

01

谈谈预制菜

上次吃外卖应该是很久之前了,最近身体有些指标出了问题,加上预制菜在外卖行业中越来越猖獗的形势,尽管在忙碌一周后的我,只想在周末安心躺尸,但是在想活命的动力驱使下,我还是会尽量自己做点吃的,或者开车回家吃母亲做的饭。

今年中旬以来,我在各种内容渠道浏览当下热门话题时,“预制菜”一直都居于顶流的位置。大约一两年前,我初次成为了预制菜的客户,在逛超市时因为好奇,买了一袋预制的宫保鸡丁。刚参加工作时,我对做菜有非常浓厚的兴趣,也自学过宫保鸡丁这道菜,做起来的确有一定难度,食材的处理,酱汁的调配,入锅掂勺,尽管流程已经相当熟练,但仍然还是要花不少时间。而这道预制菜的价格也就十几块钱,出于好奇,便决定买回家试试。

超市里直接面向C端客户售卖的预制菜,做起来一般比较方便,按照包装上的说明,基本上三四步就可以出锅。不过味道大抵也在预料之内,由于食材并非新鲜,吃起来口感并不好,而且酱汁极其粘稠,一般情况下我们自己做菜不会炒出这么粘稠的效果,反而是外卖或者餐馆中的菜通常比较粘稠,另外预制菜下料也比较猛,吃完后很长时间总感觉口干舌燥嗓子痛,需要大量喝水才好受一些。

自从看过“科技与狠活”视频UP主的内容后,我也逐渐养成了买食品必看配料表的习惯,后来在超市里陆续看到一些预制菜产品,看了下配料表,成分五花八门,非常热闹,于是从第一次试验之后,我基本没有买过预制菜。在点外卖时,尽量也会去点看起来不像预制菜的东西,比如炒饭。直到最近又看到预制的蛋炒饭,十几块钱一大包可以炒出来好多份时,我便开始杜绝外卖了。

(图片来源于Unsplash+)

然而刷新我认知的不止外卖这一件事,在看过越来越多的文章后才发现,其实预制菜早就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渗透到无孔不入。现在越来越多的餐馆为了提升出餐速度,降低经营成本,或者一些连锁的店铺为了保证多家门店菜品味道的标准化,都在大量使用预制菜,以至于在我以为自己初次成为预制菜客户之前,早就不知不觉间开始消费预制菜了。

而在最近,越来越多的信息也表明,预制菜也成为了激化社会矛盾的一个重要导火索。很多人称其为工业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新型饲料,专门喂给平民阶层甚至中产阶层,而资本却凭借预制菜的新型商业模式赚的盆满钵满。尤其是最近预制菜在没有任何健康标准的情况下直接进入校园,更是激起了更为广泛的讨论。然而在预制菜经济大行其道的形势下,我却在农村发现了一种返璞归真的农产品商业模式。

02

挖红薯

临近中秋,母亲想去亲戚家走动走动,顺便买些物资备上。从亲戚家出来后,按照母亲的指引,我开车来到了离家不远的一片红薯地。这片地估计也就一亩左右,正好也在路边,很多人开车或者骑电车过来,把车停在一边后,从马路上跳到地里,便开始捡商家已经从地里刚刨出来的红薯。挑选完成后给商家过秤,付钱带走。

(图片来源于自主拍摄)

这次购物的过程是非常愉快的,回来后我仔细想了下,感觉这次购物的体验有以下几个挺不错的地方:

首先是物价,商家标明十块钱十五斤,这个物价即使放在三四线城市也是相当炸裂的存在,当然对于农村人来说,这么便宜的物价是稀松平常的,毕竟是“源产地直销”,没有中间商赚差价。我们买了一大袋,大约25斤多,数量看起来大概有50~60个。才花了17块钱。对比之下,我想到了公司楼下商场一家卖轻食的店铺,100~200g的蒸红薯会卖到5.5元,算下来1斤在15块钱左右,差距还是挺大的。

其次是品质,红薯这个东西在之前本来就是用来果腹的、极其便宜的粗粮。只不过随着粮食供应体系的愈发完善,小麦和水稻的大规模种植,细粮成为人们生活中最普遍的碳水来源。而玉米、红薯等粗粮反而因为“物以稀为贵”,身价逐渐提升。而且随着健身餐、轻食等一系列概念的提出,这类粗粮也被冠以“优质碳水”的美称。

这次直接从地里买回来的红薯,外皮是红色,瓤也偏红,非常新鲜。回家后母亲蒸了几个,发现皮非常好去,而且口感也很好,有微微的甜味,也非常软糯。不得不感叹到底是新鲜采摘的食材,在食物上返璞归真的感觉令人无比惬意。

最后是模式,在这片采摘地上,有独自前来的家庭主妇,也有一家几口一起过来的。商家直接把红薯刨出来散在地里,其实也是解决了最麻烦的一道工序,毕竟让顾客扛着锄头刨红薯,还是很耗费体力的。被刨出来的红薯散在地里让用户去逐个挑选,其实也是做好了模式中的平衡,让用户既有自己采摘的体验,又不至于太累。还有一些小孩子捡红薯捡的很开心,在阳光晴朗的天气下,也不失为一种不错的亲子体验活动。

这天我发了一个朋友圈,有配图也有感慨:在偌大而又没什么特色的华北平原上,还有什么能比挖红薯更浪漫呢?对于我来说,如果有的话,那应该就是种蘑菇了吧!

03

种蘑菇

9月底,时值初秋,又到了我舅舅种蘑菇的季节。舅舅是位爱学习的农民,记得我小的时候,他就捧着一些农学类的书看,最终他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开始种蘑菇。

之所以说这个决定大胆,是因为那个时候在我老家附近,还没有什么人从事这一行,他也可以说是我们那敢”第一个吃螃蟹的“的人。直到今天,一方面大家明确看到了种蘑菇带来的收益,另一方面,蘑菇的成熟采摘季节一般是在冬天,而冬天恰巧也是农活不忙的时候,毕竟这个时候只剩麦苗在地里自由生长就行,再加上蘑菇的采购商及供应链愈发完善,因此逐渐有很多人开始了大规模的种植。

华北平原的人们所种植蘑菇的种类,也带着浓厚的地域色彩,在我老家附近,大家基本上种植的都是最为常见的平菇(有时候也说是秀珍菇),在这里真菌类食材的丰富度跟较为知名的云贵地区相比,确实有很大差距。这里没有五颜六色的野生真菌,就连做法也比较单一,野生真菌火锅、”红伞伞,白杆杆“等基本上是见不到的。

(图片来源于pexels)

老家的农业模式比较典型,一般是一年一季麦子加一季玉米轮换种植。秋天种下麦子,来年夏天收割,之后种下玉米,到秋天收割。秋天收割完玉米并种下麦子后,舅舅种蘑菇的事业就开始忙碌起来。玉米收割完后,正好可以买到大量的玉米梗还有秸秆,这些东西再加上麻蔘、麦麸等物料,混合打碎搅拌后,就可以做蘑菇的培养基,培养基接种蘑菇的真菌种子,再加上一些石灰膏做消毒用,然后装到一个个专门的塑料袋中,就可以等着蘑菇长出来了。

除了制作培养基并接种蘑菇的种子,舅舅还需要搭建几个大棚,一般情况下,大棚一半埋在地下,一半漏在地上,用塑料布覆盖,再铺上一层草席。棚内有时候也会架上火炉,一般情况下可以将棚内温度维持将近10摄氏度,这也是非常适合蘑菇生长的环境。大棚搭建完成后,就需要把数以千计甚至数以万计的、由塑料袋包装起来的培养基移入大棚内。

到了冬天,蘑菇陆陆续续长出来,舅舅一家最忙碌的时候也就来了。每天在棚内采蘑菇,采下来的蘑菇也会分别处理成不同的样子,卖到不同的价位。例如,他们会专门把那种圆圆的,直径约3~5公分左右的蘑菇头剪下来收集到一块,称之为“幺尖儿”,这种一般是可以卖到最高价位的。大朵的蘑菇可能会摆摆整齐,放到箱子里卖,也会卖到不错的价钱。大部分蘑菇可能会撕成一条一条的,卖到最平均的价格。

还有一种最不起眼的,就是蘑菇的根部,一般情况下会被当做长相难看的边角料收集到一块,以最便宜的价格贱卖出去,或者留着自己吃。蘑菇根处理起来也比较麻烦,因为上面沾了很多不能吃的培养基,就像从地里拔出来一颗白菜,根上沾了很多土一样,需要一点一点扣下去。然而这种最不起眼的边角料,我们却尤为喜爱。口感劲道,香味浓郁,我甚至感觉整个蘑菇最好吃的部分,其实就是这不起眼的根部。

老家周围真正会吃的人,也会经常跑到大棚里买刚处理好的蘑菇根。回家剁碎,包饺子,做包子,炸丸子,或者直接大块裹上面筋干炸,做出来都会有一种奇特、新鲜而又浓郁的香味。写到这里时也能感受出来,同处在一片区域的人们,也喜欢像直接从红薯地买刚刨出来的红薯一样,直接到“源产地”购买新鲜采摘的蘑菇。

特别在冬天,大棚里也是个暖和的地方,慕名过去买蘑菇的人们,提着篮子或塑料袋,一朵朵采摘着合眼缘的蘑菇,累了就坐下来在大棚里唠唠家常,也是非常不错的体验。母亲偶尔也会带带货,帮周围同事直接团购一些现采的蘑菇。当然,舅舅的主要客户还是一批批从各个城市过来收蘑菇的中间商,他们的订单量一般比较大,好一些的可能会直接把剩下的蘑菇全部收走。

04

写在最后

正如前文所讲,当小麦、水稻这些可以出细粮的农作物大规模种植后,玉米、薯类这些蕴含优质碳水的粗粮,在健身、代餐、轻食的一系列新潮流下,身价反而逐渐高贵起来。身处农村的很多人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慢慢开始种植各种各样独具特色的瓜果蔬菜,供大家自主采摘挑选。以至于我老家的农产品市场,一时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场面。

很多人在畅想未来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人工智能、元宇宙、XR、自动驾驶等等,还有不断快速更新迭代的芯片和算力,这些最前沿的技术,可以带给人类无限的想象力,打造出越来越多新奇好玩的产品。然而我却认为,在某些地方,我们一定是会逐渐返璞归真,向着比较原始的方向进发的。毕竟我们总希望从没有停歇的紧张工作中停下来一会,纯粹享受人与自然交互交融的惬意。

社会发展到今天,劳动分工越来越细致,每个人在城镇化的浪潮中都仿佛被一种无形的规则推着往前走,进而逐步成为社会进步发展中的一颗颗螺丝钉。这个规则或许是现在的移动互联网及其带来的对人类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也或许是在未来,资本为底层民众打造的一个个虚拟世界。但是理性点来看,一个人在物质上真正的富足,难道不是决定于其在真实的自然世界所能享受到的物质资源嘛?

预制菜也可以说是时代的产物,无论是社会的快节奏、财富自下而上的流转与传递,还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会固化的“二八法则”,都在用无形的手推动着这一备受争议的产品出现。笔者的建议是,时代的步伐和必然的趋势,是任何人都无法扭转的。在认清局势之后,我们不妨在city-walk之后来一场village-walk,制定一个逃离城市计划,暂时放弃去做社会这个巨大供应链上的一环,去村落里,去田野上,享受一份最原始的宁静。

0 阅读:0

点维数智空间

简介:聚焦产业互联网,探究数字化与智能化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