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晚亦。
莫言说过一句话,我觉得很有道理:
“真正厉害的人,从来不说让人不舒服的话,因为人心里不想听真话,就想听好听的话,所以要学着做一个有温度又聪明的人。就算和别人合不来,没办法一起做事,但我还是能心平气和地对待,冷眼瞧着,我照样能过得很好,你看到的都是我,是好是坏,我都不辩解。”
我们总喜欢用打着为他人好的理由试图改变他人,殊不知,人教人,是教不会的,聪明的人,不需要教,无知的人,他听不进去。
意见不合的话,不必争辩
很久之前看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本古老的哲学典籍中有一个特别的“深井之喻”。
一些人自幼便生活在深井之中,他们的手脚被束缚着,只能抬头望向井口那一小片天空。
突然有一天,有一个人挣脱了束缚,爬出了深井,看到外面是无比广阔的天地。
当他兴奋不已地回到井中,向他的伙伴们讲述外面的世界时,但同伴们不但不相信他的话,反而认为他变“怪”了。
因为同伴们的思维已经僵化,他们只看过那一小片井口的天空,便觉得那就是整个世界。
学者刘润曾说过:
“每个人心中既定的观点、认知,已然存在的理念或态度,都是无数其过往经历里的累积与沉淀的体现。”
你要是无法帮助一个人打破他的认知壁垒,就不要与他争辩超出他认知界限的东西。
每个人所经历的事情、所拥有的生活不同,所追求的东西也有所不同。
就好像,两个人走在路上,你看到的是远方的风景,而他看到的是仅仅是路边的小花。
与价值观相同的人交往,可能是互相欣赏;而和不同观念的人争论,只是白白浪费精力。
三观不同的人,不必同行
前段时间有个新闻:
女子和丈夫结婚之后,由于需要带孩子,就一直没有出去工作。
丈夫在外面工作,一家三口在外面租房子。日子过得并不富足。
今年以来,她说没有买过一件新衣服。
但前些天带着孩子逛街时,看到了一条裙子。
她非常喜换,想到自己这半年来都没有买过一件新衣服,于是狠下心来、咬了咬牙,花了 380 元买下了这条裙子。
然而,回去之后,她所得到的却是一通指责与训斥:“380 块都能够买一星期的菜了!真是败家!拿去退了!”
妻子说吊牌已经扔掉了,退不了。
丈夫一气之下把裙子扔地上了。
对于这个事情,其实没有谁对谁错。
女子认为自己大半年没有买衣服,购买一件稍微昂贵一点的又怎么样?偶尔享受一下又有何不可?
而男子却认为,本来家里就不富裕,我一个人赚钱养家,我都不敢大手大脚,你没上班就更应该勤俭节约。
站到他们的位置,好像都没错,错的是两个不同三观的结合在一起了。
何为三观?
你跟他讲梦想追求,他跟你讲现实残酷;
你跟他讲精神层面,心灵寄托,要丰富一些,不能精神空虚。
他跟你讲别瞎折腾了,平平淡淡就好,安稳度日才是关键。
婚姻里三观不合很可怕,因为每个人过日子都是要落实到穿衣、吃饭、花钱等具体行为上的,如果两人意见不合的话,大事吵,小事也要吵,感情就会在一次次争吵中逐渐消磨没了。
它就像一颗石子藏在你的鞋底,每走一步都让你硌得难受,时间久了,脚也会被磨破。
唯一的办法就是,找一个三观一样的人,你喜欢过高品质生活,那就找一个和你一样的人;你喜欢节约过日子,那就找一个抠搜的人。
若你已经结婚,遇到这种人了,唯一能做的包容对方,千万别想着以自己的观念去强行改变对方。
位置不同,不必多言
每个人在世间,都有其特定的角色。
立场存在差异,自然难以做到完全理解。
听闻这样一则故事:
在一个繁华的小镇上,有两个相邻的店铺。一个是服装店,一个是书店。
某段时间,小镇上流行起了新的时尚潮流,服装店的生意异常火爆,店主忙得不可开交,脸上洋溢着喜悦。而书店这边却门庭冷落,店主唉声叹气,满面愁容。
没几天,小镇上又兴起了读书热,人们纷纷涌入书店,书店店主喜笑颜开,直说这是老天开眼。
而服装店店主却发起了牢骚:
“这什么情况啊,这不是影响我赚钱嘛!”
书店店主听了,回怼道:
“你别这么说,这对我可是好事,不然我都要亏本了!”
服装店店主也不示弱:“你亏本了还能想办法,我的衣服过季了可就不好卖了!”
常言说得好:“一人之佳肴,他人之毒药。”
这两位店主,由于经营品类不同,其感受和看法也截然不同。
实际上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分歧,并非有绝对的是非对错,只因角色不同,才会出现差异。
你是学生,只关注自己的学业成绩;若为老师,则要操心整个班级的教学;
你是丈夫,会觉得妻子太啰嗦;作为妻子,多会认为丈夫太粗心;
你是员工,会认为老板太苛刻;你是老板,又会觉得员工太懒散。
境遇不同,根本无需强行争辩。
更不要妄图用自己的观念,让对方顺从。
角色不同,多言无用;放下争执,素养自显。
▽
《奇葩说》中有这样一句话:观念的进步,就是要尊重每一个人的价值排序和人生抉择。没有高低之分,只是选择各异,不必纠正,只需尊重。成年人最明智的行为就是约束好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