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二胎是一种什么样的组合呢?
这事儿非得亲身经历着才有体会。
别看暑假刚进行两周多,娃们已经大战几百个回合了。
一会弟弟抢了姐姐的书,姐姐愤怒反击,但DD现在战斗力也变强了,俩人是真打;一会姐姐吃了最后一口蛋糕,弟弟死活不干,吵到我这里告状;一会只是因为妈妈先抱了一小只,另一只崩溃痛哭。总之,断不完的官司,拉不完的架。
俩人干架也就算了,相互语言攻击也就算了,为啥受伤的总是老母亲。
谁懂啊,家人们,母亲天天伺候吃喝不说,还得被骂。
这日子到底啥时候是个头?
别问,问就是扎心。
一个扎心的事实:手足之间存在天然竞争关系,争宠和干架才是常态。
但也不用太焦虑,这种天然存在的竞争关系,反而是他们养成健全人格、在社会环境中立足的一个基础。
所以啊,不要总是质疑为啥自家娃总是在干架,至少在理论层面上没毛病,不要报“俩人永远和平”的不切实唤想,也不必因此内耗自己。
当然了,理论是一方面,现实是架不住俩娃天天找你告状,处理孩子之间的破事,会让人筋疲力尽,累觉不爱。
大人情绪崩了,自然也会波及到孩子。
今天,C妈就分享给大家3个亲测有效的处理冲突的小妙招。
01
创造独处机会,让老大充分实现功能最大化
你可能想象不到老大多爱老二。
如果你觉得他不够爱,那必然是他付出的不够多。
我们总以为人类之间是因为爱而付出,但真相是,不是越爱才付出越多,而是付出越多才越爱 。
小王子之所以喜欢他的玫瑰花,喜欢的不是玫瑰花本身,而是他花费在玫瑰花上的时间与心血。
一个人付出的成本越多,越容易对付出成本的事物产生感情。
你想让两个孩子相爱,不是按着他们的脑袋告诉他们爱对方,而是引导互相付出。
往年一到暑假,我们家的分工模式,都是奶奶在家看DD,我把CC带去工作室放羊。
只要期待降得够低,在哪都是草原。
主打一个把俩人分开,少滋生事端。
而上周一件事,让我觉得,我以往做的可能是错的。
今年DD上幼儿园之后,我就总觉得这孩子被约束起来了挺可怜,私立幼儿园不放暑假,但我还私心希望他也能跟姐姐一起自由自由,就请了一个月假。
所以7月份的俩娃,相处的时间比往年多了许多。
上周一,奶奶有事回了老家,姥姥身体不适去医院做肠镜,我上午有个重要的供货商来访,C爸下夜班,最早也得中午回来。
总之,是哪个场合都没办法带上俩娃。
然后CC自告奋勇:“我可以在家带 DD半天!”
我:“你自己带他吗?”
“那有啥,我俩在家,我看着他,带他玩呗”
那一刻,我先是震惊,脑补各种危险,然后再思考这个方案的可行性。
最不济就是俩娃看一上午动画片,最不济就是俩娃在家闹的鸡飞狗跳,打的难舍难分,最不济的就是中途接到电话赶回来收拾残局。
可是,还有个难题,我们家那天还停电了。
这事儿是个双面刃:
好处:安全隐患-1(不用担心触电和开水烫伤)
坏处:哄弟难度+1(没网没电,电子产品集体下线)
但是CC保证,她没问题,而以我对她的了解,感觉应该也没什么问题。
然后嘱咐了CC一些注意事项,不能给陌生人开门,不打开厨房的门锁,有问题电话沟通后,我就怀着忐忑又有点期待的心情出门了。
只要平安无事,其他都是小事。
本来我也没抱太大希望,但我万万没想到,挨到下午1点多C爸到家,家里竟然一片祥和。
独处的近6个小时,她先带DD去楼下踩了会儿水。
后来觉得冷,怕冻坏 DD,又带他上了楼。
俩人玩了会儿过家家。
之后CC又给DD读了N本绘本,哦,我回家还给我展示了一点“教学”成果,读到算术星人那册,她还把10以内的点数给DD搞定了。(我读过10遍,DD都没学完点数,总是到后面他就摸鱼,我也放水,心说早晚都能学会,但CC就非常耐心地带他点数完每一页)
中途又带DD吃了饭,那汇报DD吃了多少的情形,跟我平时给C爸絮絮叨叨简直一毛一样……
吃完午饭,没等到睡觉,C爸就回去了。
补充:
①孩子单独留在家里这件事并不建议,也不提倡。②这只是我家特殊情况的特殊处理,大家千万不要模仿。但这意外六小时,绝对是我家姐弟情深的高光时刻,我觉得老大好棒。
而她,觉得自己更棒。
因为她惊奇地发现,她原来可以照顾DD、可以包容DD,可以耐心的为 DD付出,可以很爱很爱弟弟。
所以她非常兴奋得跟我们讲述带DD的细枝末节。
那感受,我大概是懂的。
就像咱们初为人母时,很多为孩子牺牲奉献的时刻,虽然会累,但是你也会感受到“老娘可真是伟大”的强烈自豪感。
至于DD,当姐姐作为引导者,而不是竞争者的身份时,他自然120分的配合。
而且,他也会看到姐姐的闪光点啊,本来小孩子对于大孩子的敬仰就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姐姐再如此和蔼可亲,那他必然是最忠诚的信徒。
我担心的那种姐弟仇深,大打出手的场面根本没出现,反而是激发了长幼间那股特殊的能量。
我心想,我在的时候你俩各种找茬,我不在就是姐慈弟恭,原来是我耽误了姐弟俩的感情磨合?
虽然不建议单独留孩子在家,但是,依然不妨碍我们有意给孩子创造彼此独处的机会。
最大程度地实现各自功能的最大化。
而平时,父母一定不要在一个孩子面前说另一个孩子的不好,而是要树立彼此形象,即便是哪个真的做错了什么,也要给孩子留有空间,单独进行教育。
要多夸奖对方:“姐姐对弟弟多好啊,给弟弟讲故事,一起玩游戏”、“弟弟非常喜欢姐姐,常常把好吃的给姐姐留一份。”
渐渐的老二就会对老大产生依赖和信任,老大也有责任感,不仅觉得自己有能力,而且也愿意照顾老二。
在这个过程中,两个孩子产生共情,感情自然越来越好。
02
不做裁判,只当观察员
真的奉劝各位姐妹不要总是牵扯进孩子的矛盾中,就算孩子跑来告状,主打的也是一个浑水摸鱼“你俩自己解决”。
但有的人看不下去,觉得大人一句话的事,为啥要让孩子闹半天。
是的,大人强势介入,干预效果确实立竿见影。
但若你总是不停地给孩子当裁判评判对错“你抢东西不对”、“他动手不对”,或者当和事佬“要分享,要好好玩”,就会有解决不完的小破事,擦不完的屁股等着你,天天3D环绕妈妈妈喊个不停。
更重要的是,在鞋子与脚的磨合中,你怎么掺合,都是外人。
婚姻守则里有条出圈的名言:“ 你若是受了委屈,不要告诉父母,因为你可能很快就会原谅你的丈夫,但你的父母不会!”
我认为,这条守则,二胎通用。
两个孩子吵架,他们能有什么深仇大恨呢?
可能下一秒就能忘了,再下一秒又玩到一起了,若干年后,谁也不会特别介怀我姐抢过我玩偶,我弟破坏过我一幅画。
但父母一介入,就事儿大了。
你要知道,不管你怎么处理,不论你觉得自己有多公平,总会有一个孩子不满意。
最后里外不是人的就是你。
(别问我是怎么知道的
)
更何况,我们所谓的“公平”只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我们“觉得”姐姐咄咄逼人了,DD委屈了,真相可能是DD为了玩的开心愿意承受这点委屈。
我们“觉得”DD只是喜欢你想跟你玩,姐姐太小气了,真相可能是姐姐不喜欢这种甜蜜的负担。
所以啊,哄娃还是需要一些套路的。
先装聋作哑,娃内部能解决的事情,就先让他们自己解决。
没哭着来求助,就忍住不要去管;
就算哭着来求助了,也别急着站队。
比如CC玩的玩具,DD抢,CC不给,DD哭着告状:“姐姐不给我玩”。
如果站CC:“姐姐正在玩,你不要抢”——这会让CC觉得自己更有理,更不退让,也会消灭掉老大的同理心。。
若是站DD:“你让他玩一下吧,他玩一下就够了就还你”——CC不服气,还会让DD觉得搬救兵才是解决自己问题的唯一方式。
正确和稀泥方式是,帮孩子理清需求:
“你想这个玩具,哦,你也想玩这个玩具”
把问题抛给孩子:
“好,但现在有一个问题,就是玩具只有一个,但却有两个人想玩怎么办呢?”
引导孩子思考解决办法,让每个孩子提出几个自己认为可行的解决方法。
不管多离谱和不讲道理,你的意见先都按下不表。
“这是我的,我就是一下都不许TA碰!”“我就要抢过来,TA不给我,我就给TA摔碎”!先让他们畅所欲言,你只需要回应“嗯嗯,你的需求我知道”,然后帮忙分析实施起来的可能性。
“一下都不让他碰,他可能一直缠着你,你也玩不了”“你要准备摔碎的话,那姐姐更不可能让你拿到,她可能会藏很高,让你永远拿不到”如果孩子实在想不出太好的方法,家长也可以进行补充:
比如,DD拿一分钟之后还给姐姐,比如一起根据玩具,设计一个可以共同参与的游戏?
然后从提出的方案里选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
虽然,引导的过程麻烦些,中间也可能会出现很多波折,但坚持下去孩子就会明白,不是谁哭谁有理,也不是谁会告状谁就占上风,而是需要思考,找到双赢的解决办法。
这对双方的冲突应对能力都是一种训练,不仅适用于二胎之间的冲突,也可以锻炼孩子在外面对冲突的社交能力。
03
终极大招,带出去玩
据我观察,在家水火不容的俩娃,只要出了家门,就变得异常和谐。
要么,姐姐照顾弟弟,弟弟粘着姐姐,抱团一致对外。
手足之间的感情,通常都是在外人加入时才显得最浓烈。
就像在小区玩滑滑梯,CC总会带着DD排队,阻止别人插DD队,也引导DD遵守规则。就像玩沙子时,要是有别的小朋友乱扬沙子碰到CC,DD也会立马批评,“你扬到我姐姐身上了”。要么,就是各玩各的,互不干扰。
所以啊,只要预测俩娃赋闲在家将超过2小时,我们就雷打不动带他们下楼玩。
周末也是,几乎不在家里呆着,要么商场游乐园,要么凉快的小河边。大自然里的资源新鲜又丰富,孩子就鲜少需要争夺。
总之啊,手足间的感情,就是如此的相爱相杀,老母亲只能在其夹缝中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