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高而不震主,这种情况虽然很难得,但并不是没出现过,而且还不止一个。
说到对社稷功劳之大、在君王身前地位之重的,莫过于伊霍、管乐,指的是商朝的伊尹、西汉的霍光、春秋时期齐国管仲、战国时期燕国乐毅。
这四位被后世奉为忠君体国的佳话与楷模,但他们中绝大部分都遭遇了“功高震主”的悲剧,只有一个例外。
伊尹是商朝的肱骨与元勋。他协助成汤打败夏桀、建立商朝,随后辅佐外丙、仲壬、太甲、沃丁四代君主,奠定了商朝的基础,被尊为"阿衡"。
但这位被誉为数千年臣子模范的杰出政治家,仍没逃过功高震主的铁律。据《史记》记载,伊尹为了社稷安危,曾放逐了暴虐的商王太甲,三年后见其改过自新后才将其迎回。随后太甲改头换面、以德治国,得到了伊尹的赞许,而伊尹本人也最终在沃丁时期安然去世。
但据后来其他史料透露,真实极有可能没这么美好。《竹书纪年》里声称,伊尹被潜回的太甲诛杀;还有的史家考证,太甲返位后确实改头换面,但对自己曾被放逐的过往耿耿于怀,最终找理由杀了伊尹。
至于霍光的事迹则更广为人知。他奉汉武帝临终托孤之命辅佐年幼的汉昭帝;汉昭帝去世后,他废立昌邑王刘贺、拥立汉宣帝即位。虽然掌权摄政、权倾朝野,并且有铲除政敌之嫌,但纵观其主政表现,称得上忠诚勤恳、为国尽忠。
但霍光家族的结局却异常悲惨。霍光在世时,虽然大权在握、风光无限,但已经引起了汉宣帝的高度忌惮,史称二人同车时汉宣帝感觉“若有芒刺在背”。因此,当霍光死后,在汉宣帝缜密的布局下,霍家全族被灭,成了最惨的功臣家族。
乐毅是另一位功高震主的典型。曾几何时,燕昭王为了一雪几乎被齐国灭亡的前耻,纡尊降贵、礼贤下士,请来了乐毅,将国政悉数托付。20多年后,乐毅带着赵、楚、韩、魏、燕五国联军伐齐,打得对方只剩两城苦苦支撑。
但随着燕昭王去世,在齐国反间计的挑拨下,本就忌惮乐毅功劳、威望的燕惠王起了疑心。乐毅为了免遭兔死狗烹的厄运,果断地逃到了赵国。
管仲算是人臣的极致了。他被曾经的敌人齐桓公大张声势地拜相、获称“仲父”,其后他受命组阁、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全面改革,在人事、行政、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都实现了诸多突破,历时数十年,让齐国国富兵强、九合诸侯,力撑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管仲为齐国服务了40年后病逝,身后极尽哀荣,被誉为法家先驱、圣人之师、华夏文明保护者、华夏第一相。但他为啥没面临功高震主的命运呢?这是特殊时代背景的产物。
其一,在为齐桓公服务前,管仲虽为姬姓,但早已丧失了贵族身份,沦为普通商贾,而且曾经是齐桓公政敌公子纠的老师,在贵族政治盛行的齐国并没有自己的势力;
其二,齐桓公通过残酷的政治斗争回国即位,并不是因为他有多厉害,只是齐国贵族势力整体妥协的产物。为了站稳脚跟,他必须培养既有能力、又只能忠于他的股肱之臣。
这两方面的因素交融,成就了齐桓公、管仲的千古君臣佳话。
除此之外,躲过功高震主铁律的还有周公旦、诸葛亮、王猛,可能有朋友对此不以为然。
周公旦姓姬名旦,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周成王之叔。文王在位时,就对这位与众不同、贤能尤佳的儿子甚为喜爱;武王即位后,对这位弟弟尤为器重,盟津之会、攻打殷商、设置三监等重大政治决策,都由周公旦积极参与的影子;周成王即位后,周公旦则代理天子长达七年。
按照周公旦上述表现,何止是功高震主,简直是踩在主的头上。但在他归政之后,对周成王恭敬谦谨,礼数周到;周成王虽然接到不少对周公的诬告,但始终没失去对其的信任。周公旦去世后,被安葬于周王朝的龙兴之地、周文王陵墓所在的毕邑,充分体现出周成王不敢以其为臣的姿态。
关于刘禅与诸葛亮,如今分析、揣测二人关系的自媒体文章犹如汗牛充栋,其中不乏认为他们之间貌合神离、互相提防的观点。但这都是过度的阴谋论,刘禅与诸葛亮,也许有路线的分歧,但绝无功高震主的矛盾。无须过多分析,仅仅一点就可见一斑:诸葛亮死后,连续几任主持蜀汉政权的大臣(蒋琬、费祎、姜维),都是由他培养、指定的。你可曾见过这样的“功高震主”??
至于苻坚与王猛,则又是一段被人称道的君臣佳话。
起初苻坚派人请王猛相助时,二人便相谈甚欢、一见如故,大有刘备、诸葛亮相逢的意思。其后,苻坚给予了王猛坚定不移、毫不打折的信赖与支持:
王猛作为一介布衣,在氐人建立的政权中曾经一年连升五次官,巅峰时期曾经身兼六个重要职务:丞相、中书监、尚书令、太子太傅、司隶校尉、都督中外诸军事,放在任何朝代,这都是难以想象的。
史书记载,前秦的军政事务,“事无巨细,莫不归之王猛”,属于典型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曾经有些氐族权贵、功勋对此表示不服,一向温和的苻坚毫不留情地痛下杀手,以“大义灭亲”的方式表示对王猛的支持。
在苻坚的无条件支持下,王猛大展拳脚,对内裁汰尸位素餐者、提拔真才实干之士,崇儒学、兴教化、劝农桑、修兵革,实现富国强兵;对外先后灭掉前燕、前凉、代国,帮助苻坚建立起统一北方的强大帝国,创造了十六国时期少有的太平盛世。
功高震主,本质是封建权力架构下的难题,但并非难以破解。管仲、诸葛亮、王猛等人的经历再次证实了那句俗语:“众人待之,众人报之; 国士待之,国士报之”,种什么瓜、得什么豆,复杂的表象背后往往是如此质朴的道理。
论功不震主,郭子仪不遑多让,古往今来武将第一完人,秦之王翦,明之徐达也可以
震幼主才是关键!
曾国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