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送尼克松12字墨宝,对方看后一头雾水,50年来无人能解

曼安聊国际 2024-06-04 01:53:09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未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编辑|宋浩

1972年2月21日,下午三时许,一辆专车缓缓驶入了中南海。稍顷,时任美国总统的尼克松从车上走下,在旁人的引导下走进了一处建筑内。

在这里,中美实际意义上的最高领导人迎来了一场足以载入史册的会面。中美两国在此时正式开启了破冰之旅。

时至今日,尼克松访华依旧令人津津乐道,毛泽东在尼克松离华前赠送的一副墨宝更是给这次访问增添了一丝传奇色彩。

尼克松

在外交活动中,无论是官方赠礼还是私人赠礼,都是凌驾于个人意志之上,是两国在国际社会的博弈品。这十二字墨宝的背后,蕴含着伟人怎样的外交智慧,又会给时下的中美关系带来怎样的启示。

破冰之旅的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随着战争形势日渐明朗,反法西斯阵营开始考虑战后世界的安排。

轴心国的倒行逆施和全体人类的未来是维系美苏同盟的重要纽带,当战争结束,邪恶国家投降之时,这两个意识形态不同的国家自然要陷入到新的纷争中。

为了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美、英、苏三国政府首脑在苏联雅尔塔举行一会,共同商讨未来国际秩序,进行一场“世界格局”的“分赃”仪式。

1946年,英国保守派代表人物,前首相丘吉尔在美国富尔顿发表“铁幕演说”。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阵营之间的矛盾被放到台面上,奏响了冷战的序曲。

丘吉尔

次年3月12日,时任美国总统的杜鲁门提出了“杜鲁门主义”。将共产主义视为“文明世界”的最大敌人,遏制苏联和社会主义的发展成为资本主义世界最优先级的战略。

此后,两大阵营在各个领域上展开了针锋相对的对抗,扶持代理人成为美苏两国在国际博弈中最惯用的伎俩。

为了阻止社会主义阵营在亚洲的扩张,美国扶植腐朽不堪的国民党反动派政府,试图在国共内战中扮演重要角色。

新中国建立后,奉行一刀切的美国断绝了和中国的外交活动,朝鲜战争上的兵戎相见更是让两国关系跌入低谷。半岛之上的无功而返让美国颜面尽失,在日内瓦会议上拒绝与我方代表握手更是亲手将大国颜面扔进了泥土中。

但是,正如英国前首相丘吉尔所说的那样:没有永恒的朋友、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国际关系的多变性可以让英法这对世仇变成朋友,也可以让中苏这对兄弟出现裂痕。

1956年2月14日,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召开,时任苏联最高领导人的赫鲁晓夫在会议上全盘否定前任领导者斯大林,此举引起了我方代表的不满。

诚然斯大林在一些问题上有瑕疵,但他对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贡献是不应该被一篇报告所否定的,赫鲁晓夫作为时下红色阵营的领导者,在一场面向国际共产主义者的会议上对先贤口大肆批判,显然是不合时宜的。

在这大背景下,美国只能在世界范围内寻求新的、并且有一定国力的大国为合作方,与苏联关系破裂的中国自然入了美国的法眼。

虽然两个国家意识形态不同,但当下都面临着苏联的威胁,从共同的敌人入手,外交谈判上有好的切入点。于是,中美破冰之旅被提上了日程。

破冰之旅

由于意识形态不同,美国尼克松当局不敢与中国进行正面接触,因此他们需要一个能秘密接触中国的契机。

1970年10月25日,时任美国总统的尼克松在白宫会见了巴基斯坦总统叶海亚汗,在会面期间,他向叶海亚汗表达了美国想要接触中国的意愿。

对于尼克松而言,如果能在任期推动中美破冰,那么他这个总统必将名垂青史,也能在接下来的大选中积累更多的筹码,进而顺利连任。因此,他将宝押在了叶海亚汗上。

叶海亚汗没有让他失望,同年11月10日,叶海亚汗在访华期间和周总理会见,并向他转达了尼克松想要与中国领导人会晤的意愿。

既然美方主动要谈,那我们没有拒绝的道理,双方在进行一定的接触后。1971年7月9日,尼克松政府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躲过记者的跟随,借道巴基斯坦,乘坐飞机秘密抵达北京。

作为尼克松的开路先锋,基辛格在中国只待了四十八小时,但这两天时间给两国带来的意义,可不是三言两语就能道得清的。

在基辛格秘密访华和民间交流团体的共同努力下,尼克松的访华也是水到渠成。

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抵达北京。一周后,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了联合公报,两国关系自此进入到一个新的时期。

尼克松访华的一周,是改变世界格局的一周。毛泽东与尼克松之间的轶事也是中美破冰之行的一段趣事,至今仍是不少历史爱好者所研究的对象,其中就包括著名的“墨宝”。

根据相关记载,主席赠予尼克松的“墨宝”由十二个字组成,内容为“老叟坐凳、嫦娥奔月、走马观花”。

“墨宝之解”

关于这十二个字,各路学者和研究爱好者都有各自的理解,结合当时和现在的国际环境和中美关系,这份墨宝的解读不能只停留在表面上。

用当时的视角来看,这十二个字是主席对尼克松访华之旅的主观反映。所谓老叟坐凳,老叟是老者,指代美国这个老牌强国,凳整体较矮,影射了尼克松访华之前的中美关系,傲慢的美国人就像一个老叟一样,趾高气扬的坐在矮凳上,如井底之蛙一般,盲目地排斥中国。

第二句嫦娥奔月,在当地一些历史爱好者口中,将其解读为当代中国的登月计划,对照当时美国的阿波罗登月计划。

这种解读其实就是标准的按照答案出题目,即便是改变中国的伟人也没有未卜先知的能力。

嫦娥奔月是中国古代传说,讲述了嫦娥吃了西王母的赐药,飞入广寒宫中成仙的故事。在外交语境中,尼克松不远万里从美国飞抵中国,如同嫦娥一般来到了一个“神秘”的国家,代表西方人揭开了中国的神秘面纱。

实际上,尼克松访华也拉开了西方国家与中国进行外交活动的序幕,中西方之间的交流也由此变得频繁,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

而走马观花一词,更像是主席对尼克松此次访华的定性,尼克松代表的西方世界的破冰之旅是为了在冷战中获得更多的筹码,纯粹是为了政治和霸权。

当人带有极强的目的性时,他所有的一切行为都要为目标让步,西方世界并没有放下骨子里的傲慢,对中国和中国人的了解依旧停留在表面上,就好比普通的观光客一般,对中国的了解停留在走马观花之上。

同时,走马观花有一语双关之意,正所谓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如果西方世界能沉下心,认真了解中国,那中国和西方世界也可以如朋友一般,携手为人类的未来付出各自的心力。

自尼克松访华以来,中美关系经历了起起伏伏,从合作到平淡、再到如今剑拔弩张,新冷战的雏形似乎在缓缓形成。

但是,对于世界和全体人类而言,中美冷战和对抗所造成的后果是难以承受的,在这个风起云涌的大争之世,回望历史,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毛泽东主席那份深邃的战略眼光和文化情怀。

他赠送给尼克松的那十二个字,不仅成为了中美关系史上的佳话,也成为了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典范。经过五十年的研究和体悟,我们终于开始逐渐领悟其中真谛——那就是和平、合作与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任何国家和民族都无法脱离这个世界而独自繁荣进步。

参考文献

“一生中一半时间在为美中关系工作”——张松

0 阅读:154

曼安聊国际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