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中德两国对秦始皇陵做核磁扫描,揭开一个从未披露的秘密

曼安聊国际 2024-05-23 03:59:16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未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编辑|知了

新中国后,为揭开秦始皇陵真实面貌引发太多激动人心的故事,特别是秦兵马俑的问世,更让人对皇陵地宫有了执着的向往。

1996年,中德两国组成专业的科考队,对秦皇陵进行了核磁扫描,揭开了了一个深埋地宫的惊世秘密。

这个秘密到底是什么?我们一起来看看。

1996年中德两国合作

1980年,考古队经过5年的勘察研究,在地宫西侧的陪葬坑内挖出了一座彩绘青铜车马,这座车马规格较小,但制作精美,且保存完整,被业界誉为是“青铜之冠”。

后来,考古学者又试图通过各种方法,对皇陵进行勘察研究,发掘出了不少陪葬坑和文物,但最吸引人注意的还是皇陵内部构造。

可初步研究发现,秦皇陵内部结构复杂,且找不到地宫入口,不敢贸然行动。专家也担心,如果人为操作不当,可能就会让里面的文物毁于一旦,一时间考古工作停滞。

直到1996年,德国方面突破了最新的核磁扫描技术,可将核磁共振技术用于考古上,无需担心对棺椁内的文物伤害。

中方得知后,确认这项技术不会损害秦始皇陵内部的情况,但能扫描地宫内部的真实情况,当即邀请德国考古队前来西安,中德联手打造了一支专业考古队,想要通过科技手段对帝陵进行深入勘测。

经过一番准备后,工作人员用专业设备对秦始皇陵地表扫描,揭开这座地宫的真实面貌。

原来,帝陵地宫东西长为260米,南北长为160米,整个陵墓被76米的封土覆盖着。而在地宫周围,还有一座145米长、125米宽、高14米的巨大城墙,用于区分内城和外城,这足以可见秦始皇陵规模有多大。

进入城墙内,再向前走上一段距离,就可抵达秦始皇的棺椁所在地,这里是一座长80米、宽50米、高15米的墓室,其中必然放置了他生前最爱的东西。

至于帝陵的深度,因封土太多很难清楚扫描出来,预估应该在30-40米之间。

考古人员分析道,秦始皇应该是将一座缩小版的咸阳皇城建在了地宫中,希望在死后的世界里,世代守护着他的皇城。

值得一提的是,考古人员之所以对秦皇陵如此上心,还因秦兵马俑的出土,带动了中国长期以来的“考古热”。

震撼世界的秦兵马俑

1974年3月,临潼一位农民为农田浇灌方便,决定在附近打上一口井。但当井即将打好之时,他却从地下挖出了几具和真人相仿的破碎陶俑。

这突如其来的发现,让村民不知所措,连忙将此消息上报给县文化馆。工作人员得知后,对现场初步清理,挖出了颜色鲜丽的秦兵马俑。

在后续的挖掘中,考古队出土了8000多具陶俑以及战马、兵器、战车等。

这些栩栩如生、形态各异的秦兵马俑,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被誉为是“全球第八大奇迹”。

这也让人不禁感慨,秦始皇不愧是“中华第一帝”,他于公元前221年历经十年先后灭掉六国,实现了统一天下的伟大壮举。

秦始皇认为自己的功绩比肩三皇五帝,为了彰显身份,故而创造了“皇帝”这一称号。

完成统一后,秦始皇看向了自13岁即位就秘密修建的陵墓,征调70万余人建造帝陵,秦皇陵修到了公元前208年,此时秦王朝危在旦夕,秦二世只能草草完工,以至于今天的兵马俑四号坑是空的。

秦始皇陵前后建造39年,是我国首座规模庞大、结构奇特的帝陵,为了弄清其真实面貌,早在1962年时考古学者就对皇陵进行了全面的考古勘察,发现陵园面积有78个故宫那么大。

但因1956年的“定陵事件”,引来中央大怒,周总理下令10年内不准对帝陵挖掘,因而考古专家一直没对秦皇陵下手。

兵马俑的问世,让考古学家将目光看向了秦始皇陵,光是一个陪葬坑规模就如此之大,秦皇陵地宫内又将有什么宝贝?

这之后,陕西省考古队长期致力于对秦始皇陵的勘察研究,并于1996年和德国考古队展开了合作。

发现深埋地宫的惊世秘密

考古队的工作进展十分顺利,拿到了所想要的数据,但在后续的核磁扫描中,专家发现了深埋地宫的惊人发现。

他们在地宫附近竟有一座巨大的陪葬坑,地处地宫东南方向,面积足足有1.3万平方千米。

这一发现让考古专家兴奋不已,为避免出现失误,又重新扫描了陪葬坑,发现这是一个东西长为130米、南北宽100米的长方形坑。

但确定是否为陪葬坑,仅仅靠机器太过于莽撞,1996年9月,考古队对该坑进行了勘察,发现了“红烧土”迹象,这意味此地大概率是陪葬坑。

次年7月, 考古队对该坑进行钻探,确定地下有一个陪葬坑,里面埋藏着神秘的文物,大家都期待能够再次挖出像兵马俑那样的珍贵文物,希望早早让其呈现在世人面前。

因这个陪葬坑独立于帝陵之外,对其单独挖掘并不影响秦始皇陵,专家们立即将此发现向上申报。

1998年7月下旬,经过反复的钻探验证,发现这个陪葬坑将是秦始皇陵园内最大的陪葬坑,和外城的兵马俑1号坑大小相当,专家将其命名为“K9801号坑”。

有了充足的准备后,同年8月到12月,陕西省考古队对“K9801号坑”进行70平方米的小范围试挖,很快就挖出了大量密集叠加的石质铠甲和甲胄。

这些石质铠甲和甲胄用扁铜丝连接起来,预计有超过500万片甲片。

这些石铠甲的出土引来国际轰动,尽管它们并非真实铠甲,但所用材料为玉石,且工艺精巧,制造精美,每件铠甲都十分完美,即便它们使用扁铜丝串联,但坚实可靠、灵活精巧。

考古学者研究发现,这些玉石需先钻孔抛光,再编缀成形,可谓是耗时耗力。研究发现,一件铠甲由600片甲片组成,以每人工作8小时来算,至少需要345-400天才能完工,可见工程量有多大。

秦始皇靠百万精锐士兵横扫六国,但这些士兵想要更好的杀敌,自然需要有一套防御力强的铠甲,才能抵御敌人的攻击,因而铠甲在当时十分重要。

秦始皇死后为了能够继续威慑敌人,故而为自己铸造了庞大的“军备库”。

除了铠甲外,人们还发掘出了石质头盔,这些头盔可对头、肩部、脖颈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

显然,秦朝时我国就已有十分先进的军队战服,这些战服不仅外观精巧,且实用性强,操控灵活,让士兵在战场上依旧运用自如。

考古专家针对甲衣、头盔整齐堆放的状况,分析秦军内部管理严谨,队伍训练有素,军队排列整齐,物资集中统一放置。

最重要的是,专家还在K9801坑出土了少量的“鱼鳞甲”,在过去鱼鳞甲被认为汉代时才出现,且只有高级军官有资格穿着,现在看来秦代时就已出现,且制造工艺精良,包裹性强,显然是为高级将领打造而成。

秦始皇陵的后续发掘

K9801号坑的出土,让世界再次认识到秦始皇陵的巨大发掘潜力,此时人们也担忧,如此惊世骇俗的帝陵,会不会已提前被盗墓者破坏?

千百年来,因秦始皇陵衍生出了太多传说。有传闻称项羽入关之时,曾派30万人盗窃秦陵。后来,一位放牛娃不小心误入秦陵,放火将其烧掉,大火烧了90天。后世,更是由无数盗墓者光顾秦陵。

正是这些传闻,让考古专家担心,秦始皇陵可能就是空壳子。

不过在陆续的勘察中,专家发现秦陵上虽有盗洞,但并没有抵达中心点。只是,考古人员确实发现了陪葬坑的火烧和水淹痕迹,这让专家们担忧不已。

20世纪末,一支美国考古队来到秦陵脚下,他们拿出先进的仪器,检测出地宫表面有大片强汞区域,这表明地宫内有大量水银,这一消息让专家们十分兴奋,水银的存在证实地宫并未遭到盗毁。

为此,中国还启动了863计划,于2002年3月动用高光遥感等技术,对陵园进行探查,其结果表明,地宫内果然存在大量水银,且水银的流向形成了秦疆域版图。

经过分析得知,地宫内的水银至少有100吨,这些水银极可能是秦始皇用以象征天下水系,寓意征服山川大河。

而距离秦陵100多公里的旬阳,自先秦时就开采了大量汞矿,因此这些水银可能就来自旬阳。

2009年秦始皇陵博物馆成立,该博物馆还专门成立了对秦陵的考古研究工作,在其的探索之下,无数珍稀文物再次问世。

如秦陵地宫西墓道中出土了2座铜车马,这些随葬品均没有遭到焚毁或破坏,专家认为秦陵地宫必然保存完好。

但直至今日,考古队也没有对秦陵地宫进行挖掘,毕竟地宫是秦陵价值最高的地方,以现有的科技水平,还无法妥善保存2000多年前的文物,一旦贸然打开,这些文物可能问世就遭破坏。

但相信,待到科技发展到一定水平,不久的将来秦始皇陵必然能完整呈现在众人面前,届时全球将再次轰动!

参考资料:

知行合一:

海峡.秦始皇陪葬坑疑似军备库[J].科学大观园,2014,(04):58-59.

蒋文孝.秦始皇陵K9801陪葬坑出土石铠甲研究[D].西北大学,2007.

王帅.秦陵地宫水银源自何处?[N].陕西日报,2012-12-14(010).

陆航.秦始皇帝陵揭秘[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08-12(004).

8 阅读:4978
评论列表
  • 2024-06-23 22:42

    看到1.3万平方千米,就不想再看这篇报道了

  • 20年后挖开了秦陵,冒出一股青烟,组成了始皇帝的形象,他说,你放出了我,我满足你3个愿望。。。

  • 2024-06-19 21:49

    千万不要去挖

    砍到你想逃 回复:
    不确定的情况下,一洛阳铲下去,搞不好直接干碎😏
  • 2024-06-22 07:19

    为作者,点赞点赞点赞点赞点赞点赞点赞点赞点赞点赞点赞点赞点赞

  • 我,秦始皇,打钱!😡

  • 2024-06-27 23:26

    可以打一个洞🕳️,放一个无人机进去看看

曼安聊国际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