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华语电影最高分,实至名归!

艾影人说娱乐 2024-04-29 05:39:13

曾经在微博上看过一个提问贴:

假如,你是一名老师,你的一名学生,给你发了信息说:我心情极差,快撑不住了,无人可诉,就想跟你说几句。请你千万不要告诉我爸妈。

于是你有两个选择:

1、努力开导他,并且密切关注他的状态,暂时不告诉他爸妈。

2、立即告诉他爸妈和校方。

你怎么选?

理想中,我们很多人都会选1吧,因为你直接告诉他家长,就是在破坏他对你的信任,绝望之人的信任感有多珍贵,无需多言。

但现实中真正做老师的,可能都会选2。

因为万一发生什么严重后果,你一人承担不起。

选2,不仅是保护学生,更是保护自己。

看完《年少日记》,我在回家路上就一直思考这个问题。

真实世界里的很多难题,都是系统性的,很难指望某个具体的人去解决。

年少日记

电影看得我大哭。

上一次在电影院里如此,我不记得是什么时候了。

当然,把观众弄哭,不是评判一部电影好坏的标准。

那种贩卖苦情、以泪点做营销卖点的,在我这里甚至是减分项。

但《年少日记》不是贩卖苦情,而是在极其冷静地描述遗憾和伤痛。

描述“霸凌”这件事对人的系统性伤害。

霸凌是韩国影视这几年最热门的话题,热门韩剧里不霸个凌,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现实题材。

但你有没有发现,我们这里,关于霸凌的社会新闻越来越多,但严肃探讨霸凌的影视作品越来越少。

而韩剧里的霸凌,其实也没有在认真探讨,绝大部分时候,都只是复仇的引子,为了指向人性恶。

但《年少日记》不是这个路子,要不然也不可能在内地上映了。

电影在刚刚结束的金像奖上,提名了最佳导演、最佳编剧和最佳剪辑。

最后导演卓亦谦只拿到一个新晋导演。

如果要我选,我会把最佳编剧给他。

一位乐观、漂亮、家庭优渥的十岁男孩自杀。

这个故事,想要拍得煽情,想要拍的义愤填膺,想要拍的声嘶力竭,想要拍的充满批判性,都不难。

但卓亦谦却选择了一个很独特的角度。

他是以在场的第三者,去呈现霸凌者、受害者,乃至整个诱发霸凌的社会竞争体系。

他不是纯粹从受害者角度去自我描述伤痛,也没有把霸凌者当成反派去塑造——包括郑中基扮演的家暴父亲,从更高维度看,他也是这个竞争体系的受害者。

在场第三者,看似更冷静,更抽离,但最终的情绪,更潮湿、更灰暗,更无奈。

一个好人,什么都没做,就成了帮凶。

这应该怪谁呢?

这种竞争体系之下,你恨暴虐无度的父亲,恨咄咄逼人的母亲,恨只要成绩的校长,恨欺人为乐的同学,有用吗?

大家都受害者。

在场第三人的视角,非常好的表达出了“无人幸免”的绝望感。

我认为卓亦谦该拿最佳编剧,还有一个原因。

该片叙事看上去平平无奇,甚至还用了看似不高级的叙事方法:自白。

但巧妙在于,他恰到好处地运用了诡叙的技法,为最后的破题做了非常精妙但又不过度讨厌的反转(毕竟这不是悬疑片)。

我真正的大哭,就是在场第三人出现的时候。

这种诡叙技法,更加突出前面提到的主题:让隐藏在角落里的“在场第三人”以那样的方式出场。

整个人物最后的情绪走向,是潮湿感、是阴冷感,是“你很好,但你不快乐”。

非要说电影不足的地方,就是后半段对整个竞争体系的审视,消失了。

强行圆满的结局,也过于美化。

但这些可以理解,原因你懂的。

《年少日记》豆瓣8.6,华语片罕见的高分,而且上周点映之后,不降反升。

非常有可能是今年内地院线电影的最高分。

我觉得,比同期上映的另一部港片《白日之下》,还要好。

这几年,香港电影越来越像台湾电影。

商业片无可挽救地死去,但文艺片、小成本现实题材却慢慢成长起来。

从《一念无明》,到《浊水漂流》,到《麦路人》,到《窄路微尘》。

年轻导演的视角和技法,在彻底摆脱老一辈香港电影人的宏大叙事。

更细微,更具体,更底层。

这两周上映的新片不多,强烈推荐去影院观看,最好选择粤语版。

0 阅读:10

艾影人说娱乐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