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落袋为安才是自己的?

长线如金 2024-10-12 05:19:20

时常听到,上涨还不足矣暗自窃喜,只有卖出落袋为安才真正算是自己的。

至少从表面上看,这句话没有任何毛病,因为不管短期涨得多么热闹非凡,很可能只要一个浪花打过来,就迅速给跌没了。今日涨、明日跌,终究只是纸面富贵,唯有卖出套现,才称得上是拿到手的真金白银。

特别是股市其实和人群一样,永远是杰出者少,平庸者占绝大多数,80%以上的上市公司实际上并没有什么价值可言,不乘上涨卖出,难道还等它跌回去坐过山车吗?

然而,股市中的事情往往并不这么简单,如果你真的将这句话视为金科玉律,那么注定永远都做不好股票。因为这句话只适合垃圾股,而不适用于绩优股。

格雷厄姆在《聪明的投资者》一书中,提出的一个最重要的观点,就是要意识到股票不是一个符号,而是代表着上市公司的一部分资产,也就是说投资者要建立起关于股票是资产的认识。有了这种认识,我们才会试图去寻找优质公司这一稀缺资产,做到与强者为伍。

事实上,不光是股票,钱、房子、贵金属,甚至名画、重要原材料等等都可视为资产,相对于诸多丰富的资产类别,钱很可能是其中最差的一种资产载体形式。

为什么要这么说呢?因为在货币超发的年代,单位货币的购买能力是在不断被稀释的,例如上世纪80年代,我们提到万元户,会觉得是一个很牛逼的存在,但是到现在,拥有1万元又算个啥呢?如果你单纯的仅仅只是攒钱持币,伴随时间推移,购买力持续下降,其实是件非常得不偿失的事情,真心还不如即时消费掉。

相反,其他大类资产反而可能跟随通货膨胀而水涨船高,这是钱所绝对不能比拟的。因为从本质上讲钱只是一种交易媒介,就属性上而言,它起到的只是衡量其他资产价值的标尺作用而已。觉得持币等于落袋为安,实则是一种非常肤浅的认知。

下面是海尔智家的长期月线走势图,我们可以看到长期以来,海尔基本就处于一种不断新高的状态之中。与此相伴随,公司的分红也呈逐年提升态势,可以说公司从96年上市之后,任何时间卖都是错误的。那么请问当你持有这种股票时,又何以落袋为安?实践证明,好公司的股票是最好的资产载体,完爆所谓的现金。

事实上,海尔在A股中只是一只非常普通的白马股,比它更好的大有股在,甚至就同行业这个范畴而言,还比不过美的和格力。

故而,这样的标的并非孤例,选择若干类似的绩优公司,组成投资组合,长期持有,让不断增长的股息成为你的长期饭票,同时又收获股票市值的持续增值,又何乐而不为。

当然,一定有人立刻会指出,海尔在上涨过程中并不是一顺风帆的,一路上出现了各种大小不一的波峰波谷,为什么不能先在高位落袋为安,然后再在低位捡回来,这样利润岂不是更加丰厚。

然而,理想很美好,现实却非常骨感。

首先,持这种想法的人通常是大大地高估了自己的能力,什么时候高、什么时候是低,往往是事后才能看的清楚,并不是身在局中之人事先能知晓的。

就好比今年的行情,你真的能提前预测什么时候启动,最高又能涨到哪里为止呢?即使有幸猜中,我想你依然无法保证下次一定能再中。所谓高抛低吸如果真的这么好使,也就没有万千痛苦的韭菜了。

其次,长期持股收股息可以免征红利税,持股不到一年要扣除10%的红利税,如果你将优质股票看作源源不断能够为你提供股息分红的长期饭票,显然高抛低吸与这一点是绝对相抵触的。

聊到这里,可能有的朋友会发问,那么优质公司岂不是永远不能卖出?答案当然也是否定的,何时应该卖出,股神巴菲特早就给出了三条标准:

1、逻辑变了,即你发现好公司正在逐渐变差,或者干脆就是自己看走了眼。

2、看到更好的投资标的,觉得比手中的要好。

3、股价出现极度高估。

三条标准,前两条各凭自己的主观看法,都不难做出决断,唯独第三条其实最难判断。

我想关于什么叫极度高估,我们应尽可能引入一点实业概念,这样才好理解。

打个比方,假设你经营一家门店,一年可以赚取10万块纯利润,如果有人愿意花50万买下你的店,你愿意卖吗,我估计你是拿不准的。再过段时间,假如有人愿意出100万买下你的店,那么这个时候你或许会更加拿不准,因为仅仅立足于店面的盈利能力,压根无法清晰认清你的店到底应该值50万,还是100万。

但是这个时候,突然有一个人开口要1000万买下你的店,我想你会毫不犹豫的立刻卖给他,因为是个正常人就能看出这种报价完全超出了想象,这其实就是极度高估。

不过可惜,这种事在现实中基本不会发生,然而股市却是一个非常神奇的地方,极度夸张的频次虽然也不算多,但在某种极端的时刻,是会出现的(例如2007年)。

(风险提示:本文所提到的观点仅代表个人意见,所涉及标的不作推荐,据此买卖,风险自负。)

0 阅读:2

长线如金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