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打算除掉曾国藩,可曾国藩却更狠,直接暗杀两江总督

开开看历史 2023-02-23 11:34:01

曾国藩是清朝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人物之一,对于他的评价,人们也都褒贬不一。

受到时代的影响,曾国藩有一系列想要改变国家、改变时代命运的措施,在军事、政治和外交等领域也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见解,但这些想法都不成熟也不彻底,像那个时期的人一样,他的思想并没有超越到想要推翻整个封建王朝。

因此他依旧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大臣。

所谓伴君如伴虎,曾国藩靠着揣摩主上的心意,提出让主上开心的点子,一路升到了总督的职位,并成为晚清的“四大能臣”之一,在朝堂上更是处于一人之上万人之下的地位。

但地位越高越会引起最高统治者的担心,也会摔得越狠。

当时作为清朝实质的掌权人正是慈禧太后,她曾一度想要除掉手握重权的曾国藩,却不曾想曾国藩察觉到后,竟然直接暗杀了两江总督。他与慈禧太后有哪些仇怨呢?

一、曾国藩信仰

曾国藩是清朝的名臣,在他担任清朝官员之时,对清政府的贡献颇多。

在后人看来,曾国藩是愚忠,但这都是站在上帝视角上的评价,从曾国藩的人生履历中可以看出,他的信仰是非常正常的。

曾国藩有着非常强大的信仰,那就是维护封建统治。

因为他从小出生在封建地主家庭,不与王公贵族相比,地主家庭也算是平民百姓中的最顶端,因此他能够享受到封建秩序给他带来的好处,而他也是从小学习儒家思想、封建比较成长起来的。

后来在为官时,虽然靠着他的智慧一路攀升,但在当时曾国藩的心里,这些官名荣辱都是王上赐予的。

因此他一生都在不断的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也从来没有想过叛变,可谓是一个忠臣。

但由于清王朝是满族人建立的,他们为了巩固政权统治,对汉族人的信任度并不高,在这样的情况下,身为汉族人的曾国藩就需要更加的努力,才能表明他的忠心,得到王上的嘉奖。

为了表忠,曾国藩总是会冲锋陷阵,还会带领以汉人为主的湘军和淮军为清统治鞍前马后。

在太平天国暴乱中,曾国藩更是带领湘军开启了长达十年的战争,在战争出现失利的情况时,他甚至想要以身殉国。

却不曾想清政府依旧对他提防不断,无论是咸丰皇帝还是慈禧太后,都对他的忠诚表示质疑,尤其是他在政权和军权上都有一定地位时,清政府最高统治者对他越是忌惮。

曾国藩以为他立下悍马功劳,凯旋而归时,应该是封官加爵之日,却不曾想是清政府动杀心之时。

曾国藩靠着自己的智慧和魄力以及善于观察人心的情商,最高时当过两江总督、钦差大臣等职位。

但他的信仰让他知道无论是多高的官,都只能面临“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局面。

因此曾国藩在察觉到慈禧太后有杀意后,他还主动削弱了自己的羽翼,向慈禧太后提出裁撤湘军,并让弟弟曾国荃开缺回籍。

慈禧太后为什么会对曾国藩有这么大的敌意呢?

二、产生敌意的原因

慈禧对曾国藩有大敌意,第一个原因就是因为曾国藩是汉人。

曾国藩在咸丰年间就组建了一支汉人军队,名为“湘军”,而这支军队的力量和杀伤力要比清政府组建的八旗兵和绿营官兵强的多,这自然让慈禧太后有所忌惮。

对于曾国藩这个汉人,慈禧太后也一直持有打压态度,她一直想要削弱曾国藩的领导力,但无奈找不到合适的接替人选。

慈禧在夺得权力之后,为了稳固统治,她决定重用汉臣,此举不过是以退为进,从而更好的监视汉人。

第二个原因是因为曾国藩功劳过高。

由于鸦片战争,清政府百姓民不聊生,统治阶级更是压迫奴隶,导致很多农民流离失所,因此各大农民起义就开始爆发。其中规模最大,耗时最长的要数太平天国起义,太平天国运动甚至攻占了清政府的半座江山,这也成为清朝统治者的心头患。

由于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在咸丰年间,当时清朝统治者还是咸丰皇帝,慈禧太后是皇上的懿妃。

为了帮助君王分忧解愁,曾国藩主动请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曾国藩本想借此机会发展自己的羽翼,同时得到皇帝的重用。却没有想到太平天国运动持续14年之久,等到曾国藩战胜归来之时,统治权力已经转移到了慈禧太后身上。

曾国藩没有达成自己的目的,而且还让慈禧太后对他的功劳非常忌惮。

为了不落人口舌,清政府追封曾国藩为太子太保,不过这些奖赏都是非常表面的,曾国藩自己也知道,他的功劳和湘军的大获全胜已经让清统治者感到威胁。

第三个原因是曾国藩在大获全胜归来上交的财富数目和慈禧太后预想的并不一样。

慈禧太后认为太平天国兴起十多年,应该积累了不少财富,而曾国藩之所以带回为数不多的财富,是因为他偷偷拿走了,这也让慈禧太后对曾国藩产生了更多质疑。

对于这个割据一方势力的曾国藩,慈禧太后急于想要除之而后快,从而稳固自己的中央集权地位。

为了削弱曾国藩的事力,慈禧太后首先做的就是重用李鸿章,让李鸿章成为接替曾国藩的人选,李鸿章同样是汉人,接替曾国藩更加有说服力。

慈禧太后也想通过李鸿章制衡曾国藩的羽翼。

不过李鸿章和曾国藩有知遇之恩,李鸿章自然不会对自己这位恩师不敬,因此慈禧太后的制衡之术并没有奏效。

于是慈禧太后又开始制造舆论,曾国藩因为一直谨言慎行,并没有多少把柄,但他的弟弟不一样,他的弟弟身为武官,在战场上非常血腥,也经常会残害无辜,因此被人们称为曾屠夫。

慈禧太后把舆论的矛头指向了曾国藩的弟弟,以此减少曾国藩的影响力。

慈禧太后还以升官的名义把曾国藩调离两江总督的位置,让他去担任直隶总督,使曾国藩与湘军分离。

而直隶总督就在京城,这也能方便慈禧太后更好的掌控曾国藩的行踪。

但这些行为并没有起多大的效果,也没让慈禧太后放宽心,反而引起了曾国藩的注意。

曾国藩久经官场,自然知道慈禧太后的用意,为了能够明哲保身,曾国藩申请裁撤湘军,慈禧太后对此事非常高兴,但很快她就发现这可能是曾国藩的缓兵之计,为了杜绝可能发生的后患,慈禧太后派出了马新贻,让他担任两江总督。

马新贻是军政大员,作为汉人也是位高权重。

不少明眼人都知道,马新贻的动向,意味着慈禧太后对曾国藩越来越不信任,甚至指派马新贻除掉曾国藩,但谁曾想马新贻在担任两年总督后就被人刺杀,成为牺牲的棋子,这桩案件还成了清朝四大奇案之一。

三、事情经过

实际上早在湘军镇压太平天国时,曾国藩就认识到清朝统治者对湘军的怀疑,因为当时湘军即将取得胜利后,清政府就派来了冯子交等人以预防太平军为由,监控湘军。

这让曾国藩感到非常失望,但他从小到大学习的思想让他对统治阶层并没有反抗的意愿,他也一直没有二心。

曾国藩不断的维护着清朝的统治,对于最高阶层的打压,他会被迫选择接受,但他不会接受狐假虎威、借机打压他的人,对于这类人,曾国藩向来心狠手辣。其中就包括慈禧太后的心腹马新贻。

马新贻被慈禧太后派去担任两江总督,他还有秘密任务就是收集曾国藩的把柄和罪名,并呈交给朝廷。

马新贻知道,这次如果事成他将迎来的就是升官发财,但如果败露,他就可能被湘军杀掉。

为此他向清政府要了一支2500人的军队保护自己。他在湘军内调查两年,得知的就是曾国藩的湘军非常残暴,尤其是他的弟弟曾国荃,因为经常屠杀百姓和烧杀抢掠,也有“曾剃头”“曾屠户”的称号。

只是马新贻还没有调查清楚,还没有完成自己的使命,也没能平安归京等待升官发财,就被刺杀。

当时在1870年8月,马新贻在校长检阅自己的新兵射击训练,一个名叫张文祥的杀手直接跑到马新贻面前,一边喊着“冤枉”,一边用刀刺向马新贻一刀毙命。

虽然凶手被当场抓获,但审问结果却没有起色,他声称没受到指使,就是他与马新贻有仇。

据调查发现张文祥曾经是海盗,而马新贻曾经镇压过海盗,两人的恩怨也许与这有关。

但马新贻的家人并不同意这样的说辞,而他光天化日刺杀两江总督引起了轩然大波,为了让他说真话,清政府动用了非常残忍的刑罚,但张纹祥也只是透露自己如何杀人,如何磨刀。

无论是换多少要员审理此案,甚至张文祥的审理一路从地方小官到总督再到朝廷,也依旧没能说出新的说辞。

而广大民众还在赞扬张文祥,贬低马新贻,这也让官员感到更加后怕。

最终这些处理过此事的官员都告老还乡,似乎案件中隐藏着许多不可告人的秘密,牵扯着众多的人。

最终曾国藩复审此案的结果是维持原判,让张文祥被凌迟处决。

监斩官是马新贻的弟弟马四,他命令将张文祥的肉用铁钩一片片的钩割,最后再剖腹挖心,整个过程持续了将近一天。

张文祥宁死不屈,甚至都没发出任何声音。

而他的儿子也被阉割为奴。马四在做完这些之后,还没沉浸在给哥哥报仇的喜悦多久,就受到了众人的指责,他的上司对他也颇有说辞,他最终也因不得志而含恨病逝。

马新贻的死在百姓们看来都是报应,甚至他死后不得安生,百姓们都觉得是应该的,这可能与马新贻嚣张跋扈有关。

最终大家仍然不知道背后主使是谁,也不相信是张文祥自己谋划的。

大家都认为幕后主使一定是让张文祥敬重的人,否则他也不会不顾自己儿子的生死,甚至在众多刑罚凌迟下,都没有吐露半个字。

为了尽快结案,同治皇帝追封马新贻“太子太保”的谥号,还赐了祭文和碑文。

结语

从动机来看,马新贻的死亡最大的受益人就是曾国藩,而他的谋略和才干也像是幕后主使。

也有人认为是曾国藩和弟弟曾国荃联手干的,总之与曾国藩脱不了关系。曾国藩在与慈禧的对抗中,看似处于被欺负的好人位置,但他并不算是完全的好人。

他还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残忍暴虐的人。

因为他在封建统治中,算得上是金字塔顶端的,因此他会为了自己的利益不顾国家和人民的安危,而他提出的“媚外求和”等方针,也让人们诟病。

不过在当时那个年代,曾国藩和大多数人都一样无法思想解放,甚至太平天国作为农民起义运动,它的本质也是在维护封建统治。

他们的目的是为了推翻清政府,并不是为了推翻封建统治。

所以不能以现在的目光去看待当时的人。不过从清政府内部互相猜忌中也可以看出,当时的清王朝已经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你怎么看待曾国藩呢?

2 阅读:960

开开看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