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韩信听从蒯通之计,或许早已三分天下

平民历史 2024-04-03 06:13:19

“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

这是韩信的临终遗言!

韩信临死前意识到自己被萧何小人、吕后妇人所欺骗,后悔没用蒯通的计策,感慨这一切都是天意!

蒯通给韩信谋划了什么计策?蒯通又是谁呢?

话说汉四年(前203年),项羽与刘邦在荥阳拉锯战进入了第四个年头,兵疲粮竭、百姓怨望。

形势逆转,项羽逐渐处于下风。

韩信平定了齐国、赵国以及燕国,项羽心腹大将龙且支援齐国时兵败被杀。既然武力不能解决,项羽又“使盱眙人武涉往说淮阴侯”。岂料,韩信竟然不听忽悠,“淮阴侯弗听”。

再看刘邦这边,在荥阳吸引了项羽主力,热切地盼望着韩信平定齐国后迅速驰援,岂料等来了一纸邀封请赏的书信。刘邦当即怒斥韩信。经张良、陈平提醒,刘邦压抑怒火违心地封韩信为齐王,再度“征其兵击楚”。

当时,韩信被刘邦封为齐王,燕、赵、魏三地又是他带兵平定的。所以,韩信成了决定天下局势的关键,他偏向任何一方都会导致另一方失败。

1蒯通献策,韩信拒绝

武涉离去之后,“齐人蒯通知天下权在韩信,欲为奇策而感动之”——齐国人蒯通清楚天下局势决定权在韩信,想要出奇计打动他。

蒯通说自己曾学过相术,韩信让他给自己相面。

“通曰:‘相君之面,不过封侯,又危不安;相君之背,贵乃不可言。’”——蒯通说:“您面相不过封侯爵,然而又蕴藏着危险;但是看背形,那就贵不可言了。”

韩信问:怎么讲?

蒯通从诸侯起义到楚汉分争,一直分析到当下形势。“当今两主之命,悬于足下”——现如今刘邦、项羽的命运在您手中握着。“足下为汉则汉胜,与楚则楚胜”——您帮助汉则刘邦胜,加入楚则项羽赢。

“诚能听臣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势莫敢先也。”——《史记·淮阴侯列传》

韩信当时地位举足轻重,但是蒯通所说才是关键。“假如您能听我谋划,不如让他们双方都得利,共同存在下去,如此楚、汉与您三分天下,鼎足而立。这种形势下谁也不敢先发难。”

蒯通推心置腹地谋划,希望韩信以齐国为根据地,携燕赵两国兵力,发展成为独立于楚汉之间第三方势力。

但是,韩信却不肯背叛刘邦。毕竟,刘邦对韩信有知遇之恩,且甘苦与共。

蒯通继续劝说韩信,用张耳、陈余的例子,说明“患生于多欲而人心难测也”;通过文种、范蠡的故事,表达“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盖天下者不赏”。

最终,韩信仍不肯背叛,并对蒯通表示歉意。

“蒯通说不听,已佯狂为巫”——蒯通见自己的计谋不被采用,于是装疯冒充巫者避祸去了。

2著书立说,蒯通泄密

楚军连年征战兵疲粮尽,楚汉进入对峙胶着状态。面对日益壮大的汉军,项羽主动提出以鸿沟为界二分天下,刘邦同意了项羽提议。楚军准备撤退返回彭城。

张良、陈平则认为此时楚军返回彭城无异于放虎归山,于是建议刘邦追击。岂料,刘邦军在固陵却遭到了项羽的强硬反击。

“用张良计,召齐王信,遂将兵会垓下”——刘邦又采用了张良的建议,以裂地封王为条件召集韩信、彭越会师垓下。最终四路大军于垓下包围了项羽,并彻底打败了楚军。

在《淮阴侯列传》中,司马迁对韩信与蒯通的对话记录十分详细,如同亲眼所见一般。

“对曰:‘愿少间’”,蒯通与韩信密谋时要求屏退左右人给些许时间。“信曰:‘左右去矣’”——韩信也明确身边随从都支出去了。那么,司马迁是如何获知此次谈话,又是谁走漏了消息呢?

蒯通著书立说留下了史料。

在《田儋田横列传》中,司马迁如此评论:“蒯通者,善为长短说,论(论述)战国之权变,为八十一首”——蒯通是个擅长纵横之说的人,论说战国时期的权变之术,共计八十一篇。

蒯通的著作共八十一篇文章,都是关于战国时期纵横家的随机应变。蒯通在论述纵横学说时,肯定不会遗漏自己的事迹,毕竟辩才无人匹敌。从《史记》的摘录内容,既可以从中窥见战国纵横家的风采,又可以领略蒯通的机变计谋。蒯通劝说韩信确实滴水不漏,可以想象战国纵横家“辩才”如何了得。

3蒯通才智,祸及两人

“甚矣蒯通之谋,乱齐骄淮阴,其卒亡此两人!”司马迁感慨蒯通的计谋实在是太厉害了!既搞乱了齐国而又骄纵了韩信,最终害死了田横、韩信两人。

蒯通乱齐发生于汉三年(即前204年),“韩信用蒯通计,遂袭破齐”——韩信采用了蒯通的计策,突袭打败了齐国。

六月,刘邦从成皋(今河南荥阳氾水镇)跳出项羽的包围,“独与滕公俱”——仅由太仆夏侯婴驾车逃窜,渡过黄河奔往东北。刘邦清晨假称使者,直接闯进了赵王张耳的军营中,张耳、韩信在被窝中被夺了军权。

“即令张耳备守赵地,拜韩信为相国,收赵兵未发者击齐”——当场下令赵王张耳驻守赵国,任命韩信为赵相国,再从赵国征兵攻打齐国。

也正是这年秋天,“汉三年秋,淮阴方东击齐”,韩信正准备向东进军攻打齐国。而刘邦在荥阳、成皋多次被项羽围困,因此打算放弃成皋以东的地盘,而屯兵巩(巩县)、洛(洛阳)以与楚军对抗。

儒生郦食其便就此向刘邦提出了两条建议:第一,坚守敖仓,此处贮藏的粮食非常多,可以供应军需;第二,劝降齐国,即使派遣数十万军队,也不可能在一年或几个月内把它打下来。

“臣请得奉明诏说齐王,使为汉而称东藩”——郦食其不仅出谋划策,还主动请缨去游说齐王,让齐国帮助刘邦而成为东边的属国。

韩信受命攻打齐国,郦食其遵旨劝降齐国。刘邦攻战与招降两手对付齐国,却没有协调好两者关系导致给蒯通创造了机会。

4劝谏韩信,兵击降齐

郦食其不负所望劝降了齐国。“罢历下兵守战备,与郦生日纵酒”——齐国驻历下守军放松了戒备,田广与郦食其天天喝酒玩乐。

“信引兵东,未渡平原(山东平原县),闻汉王使郦食其已说下齐”——韩信带着队伍向东进军,还没有渡过平原津,就听说郦食其已经劝降了齐国。

范阳辩士蒯通说信曰:“将军受诏击齐,而汉独发间使下齐,宁有诏止将军乎?何以得毋行也!且郦生一士,伏轼掉三寸之舌,下齐七十余城,将军将数万众,岁余乃下赵五十余城,为将数岁,反不如一竖儒之功乎?”——《史记·淮阴侯列传》

“韩信欲止”——韩信原本不打算进军了。此时,蒯通劝说韩信:“您奉命攻打齐国,而刘邦又悄悄地派人劝降,难道接到停止进攻的命令了吗?作为将军带领数万士兵,一年多才攻克赵国五十多座城池,而郦食其一介儒生仅凭嘴皮子,不费一兵一卒却占领了齐国七十多座城池。”

蒯通打消了韩信“欲止”的想法,韩信依计“乃夜度兵平原袭齐”。韩信攻克齐国后,向刘邦请求代理齐王(“假王”)。这便是司马迁所说“骄淮阴”了吧。韩信功高震主、邀功请赏,为其日后埋下了祸端。

再看齐国,突然遭到韩信大军偷袭,田横认为郦食其出卖自己,所以将其烹杀。这便是蒯通“乱齐”了。

由于蒯通“乱齐”一计,直接导致田横烹杀郦食其。刘邦定天下,招降田横,田横义不受辱自杀。而韩信,邀功请封为其死埋下了祸根。

5范阳劝降,辨士无双

蒯通作为齐国人,为何被称为“范阳辩士”?

范阳,如今河北保定以北,不属于齐国。但是,这里是蒯通崭露头角之地,也是扬名立万的舞台。蒯通“出道即巅峰”,冠以“范阳辨士”旨在突出其舌辩之才。

秦二世(前209年)元年八月,陈胜命令武信君武臣北上攻占赵地。武臣“行收兵,得数万人”——一边行军一边招兵,聚集了数万之众;“下十余城,余皆城守,莫肯下”——攻占了十几座城池,剩余的据城防守,不肯投降。“乃引兵东北击范阳”——于是武臣准备带兵继续攻打东北方向的范阳城。

蒯通作为门客出现在范阳县令家中。“范阳令乃使蒯通见武信君”——蒯通说服了范阳县令,作为县令使者前往武臣军营。

“令范阳令乘朱轮华毂,使驱驰燕赵郊。燕赵郊见之,皆曰此范阳令,先下者也,即喜矣。燕赵城可毋战而降也。”——《史记·张耳陈余列传》

“朱轮华毂”指王侯贵族乘坐的装饰华丽的车子,此处用来比喻显贵。

这便是蒯通“传檄(传送檄文)而定千里”的计策。让武臣接受范阳县令投降,然后乘坐豪华车在燕赵的边界驰骋炫耀,以此无需战斗即可降服未能攻克的城池。

无论是说服范阳令,还是劝通武臣,这都是蒯通舌辩之才事例。

“武信君从其计,因使蒯通赐范阳令侯印”——武臣听从了蒯通的计策,让他带回赐给范阳县令侯印。“赵地闻之,不战以城下者三十余城”——燕、赵之地听说范阳县令投降未遭杀害,官爵不变,于是三十多座城主动投降。

一切皆如蒯通所料。这又是智慧!

6才智卓越,无罪释放

蒯通,“辩才”不亚于郦食其,智谋不逊色于张良。

然而,在《张耳陈余列传》中,劝降范阳之后,蒯通却离奇”失踪“了,再出现已是五年后,在《淮阴侯列传》中,韩信平定了燕赵准备攻打齐国之前。

那么,这五年时间,蒯通到底干什么去了呢?司马迁没有记录。不过,蒯通的最终去向司马迁有所交代。

刘邦从平叛陈豨前线返回洛阳,听闻韩信已经被萧何、吕后联手处死,刘邦“且喜且怜之”。当刘邦听说了韩信的遗言,“乃诏齐捕蒯通”——下令齐国缉拿蒯通。

“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于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跖之狗吠尧,尧非不仁,狗因吠非其主。当是时,臣唯独知韩信,非知陛下也。且天下锐精持锋欲为陛下所为者甚众,顾力不能耳。又可尽烹之邪?”——《史记·淮阴侯列传》

面对刘邦,蒯通又是一番辩解。“秦朝失去了天下,英雄豪杰都来抢夺,本领大、行动敏捷的人便会率先得到它。跖的狗对着尧狂叫,尧并不是不仁德,只因为他不是狗的主人。此时,我只知道韩信,并不知道陛下。况且天下磨快刀枪、手执利刃要想像您这样干的人太多了,只是力不从心罢了。您怎么能够把他们都煮死呢?”

蒯通教唆韩信造反,刘邦原本打算对其处以烹刑。蒯通再次展示了他能言善辩的口才以及卓越超群的智慧。于是,“高帝曰:‘置之。’乃释通之罪。”——刘邦不仅将其释放,还赦免了所有罪过。

结束语:

蒯通如此才能而刘邦却未能留用,很多人对此疑惑不已。这显然不符合刘邦的性格。

俗话说“棋逢对手”,只有与匹配的对手博弈才会享受酣畅淋漓的快感。一个有才能人又何尝不是如此?

就像张良起初打算投靠“楚假王”景驹,在半道上遇到了刘邦从而改变了行程,也改变了命运。

“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为他人言,皆不省”——张良多次以《太公兵法》建议刘邦,刘邦不仅叫好,而且经常贯彻执行。但是,张良跟其他人说,都听不进去,也听不懂。所以,张良认为碰到刘邦是上天给他的机会。

再好的计谋不被采用,就像屠龙术,空有才华而无用武之地。

蒯通虽然才高八斗、辩才无双却明珠暗投,缺乏赏识之人,所以只能归隐田园著书立说。这也大概是刘邦赦免释放的原因吧。

蒯通虽才华横溢却无处安放。在《史记》中既未能立传,也无始无终,恰如流星闪现,在历史中一划而过。

0 阅读:7

平民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