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立冬时间为11月7日6点19分, 这一天,北半球的太阳高度角达到一年中的最低点,白昼时间最短,黑夜最长。立冬标志着冬季的开始,民间有“立冬补冬,补嘴空”的说法。在这一天,人们会通过食用各种滋补食物来增强身体,以抵御严寒。
那么立冬吃什么呢?各地区有着不同的饮食习惯,今天我们来盘点10个地区的不同美食。
北方吃饺子北方地区,立冬讲究吃饺子,因为水饺外形似耳朵,人们认为吃了它,冬天耳朵就不受冻。此外,饺子谐音“交子”,意指立冬是秋冬季节之交,因此“交子之时”的饺子不能不吃。
北京涮羊肉在北京,立冬的习俗之一是吃涮羊肉。人们认为羊肉具有温补作用,有利于五脏,可以帮助抵御冬季的寒冷。北京涮羊肉的特点是使用铜锅炭火,汤底清澈,只需加入姜片、葱段等简单调料。羊肉通常选用口外的羊,即张家口以北的羊,最优质的部位是“黄瓜条”。涮羊肉的做法是将羊肉片在滚热的汤里涮一下,肉色一变白就蘸上冷的麻酱料食用,这样既保持了羊肉的鲜美,又增加了酱料的风味。通过食用羊肉,人们希望增强体质,更好地适应寒冷的冬季环境。
陕西羊肉泡馍立冬时节的饮食习俗中,羊肉泡馍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羊肉泡馍,古称羊羹,是一种源自西周时期的汉族风味饭食,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羊肉需选用上等的新鲜羊肉,经过精心炖煮,而馍则是特制的饦饦馍,由九份死面与一份发面混合烙制而成,既保持了馍的韧性,又便于吸收汤汁。在食用前,将馍掰成小块,掰好的馍块,与炖好的羊肉汤、葱花、香菜、蒜苗等调料一同下锅,经过短暂的烹煮,一碗色香味俱全的羊肉泡馍便呈现在眼前,肉质酥烂,汤汁浓郁,肥而不腻,营养丰富,香气四溢,非常受欢迎。
福建姜母鸭在福建,立冬时节的传统食物是姜母鸭。这道菜不仅能够气血双补,同时搭配的鸭肉还有滋阴降火的功效。姜母鸭的制作方法包括选用老姜和百天以上的低脂番鸭,经过焯水、炒干水分、加入草果、陈皮、熟地、当归、川芎等中药香料慢炖,直到鸭肉鸭骨酥烂入味。成菜味道鲜香,甘辛兼备,具有疏肝润肺、养胃健脾、舒筋活血、祛寒化痰等功效。
苏州咸肉饭在苏州,立冬时节的传统食物之一是咸肉菜饭。这是老苏州们特有的习俗,其制作原料包括霜打后的大青菜、肥瘦兼有的咸肉和米醋。传统的做法是使用砖砌的炉灶,以稻草为燃料,烧出来的饭既香又糯。
南京吃葱在南京,立冬时节的传统习俗之一是吃生葱。南京有句谚语:“一日半根葱,入冬腿带风”,意思是每天吃半根生葱,可以抵御南京冬季的湿寒,减少疾病的发生。按照传统说法,葱性温味辛,能发散让人出汗,使体内郁滞不通的阳气随着汗液排出,阳气运行便通畅了,病邪也就随汗被驱除了。
潮汕吃甘蔗在潮汕地区,有“立冬食蔗齿不痛”的说法,意味着立冬时甘蔗已经成熟,吃了不上火,这个时候“食蔗”既可以保护牙齿,还可以起到滋补的功效。
漳州吃糍粑在福建漳州,立冬时节有一个特别的食俗,即制作和食用糍粑。这种习俗在当地被称为“交冬糍”。糍粑是由糯米制作而成的,制作过程包括将糯米浸泡后蒸熟,然后迅速放在石舀里舂打,直到糯米变得软柔韧。最后,趁热将糯米饭泥制作成各种形状的团状,并在芝麻、黄豆或花生炒香磨粉拌白砂糖的盘里滚动,制成香甜可口的交冬糍。
江南赤豆糯米饭在江南地区,立冬时节有一个特别的食俗,即全家欢聚一堂共同食用赤豆糯米饭。赤豆糯米饭由糯米和赤豆制成,糯米软糯,赤豆香甜,两者结合在一起,不仅口感丰富,而且营养价值高。在立冬这个时节,人们通过这种方式来庆祝丰收,祈求全家的健康和平安。此外,立冬也是冬补的好时机,赤豆和糯米都是温和的滋补食品,适合在寒冷的冬天食用,以增强体质,抵御寒冷。
绍兴酿黄酒绍兴地区立冬酿黄酒是传统习俗,因为冬季水体清冽、气温低,是酿酒发酵最适合的季节,因此绍兴人把从立冬开始到第二年立春这段最适合做黄酒的时间称为“冬酿”,祈求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