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暖暖的!文博会上的这组深圳学生作品,有点特别!

全媒课程 2024-06-01 09:14:51

第二十届文博会圆满闭幕

深圳100多所学校的

近1000件学生作品首次登展

清晰勾勒出

美育蓬勃发展的轮廓

非遗文化

作为2024年深圳市中小学生

创新创意设计成果展的

“重中之重”

其中一组备受瞩目的

创意手工艺品

出自深圳特殊学生之手

展台上,紫荆花、三角梅、深圳建筑、香港粤剧、深圳舞麒麟、澳门醉龙等城市文化和非遗文化元素在一个个手工艺品中活灵活现,引来众多观众的围观。不少孩子探出头来,端详表面的复杂图案,惊叹于同龄作者的巧手与耐心,近距离感受着景泰蓝的魅力。

这是由深圳元平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带来的景泰蓝作品,此次登展的不仅有花瓶、笔筒等摆件,还包括数组平面创意组合作品。一个个匠心之作既体现粤港澳大湾区青少年同根、同源的寓意,更承载着“经典非遗文化同心向未来”的美好愿景。

日复一日地坚持,深切体会“工匠精神”

景泰蓝正名铜胎掐丝珐琅,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距今已有600年历史。其制品造型典雅、色彩富丽,具有独特的民族艺术风格和文化内涵。由于是纯手工制作,通常制作周期较长,需经过设计、制胎、掐丝、点蓝、磨光、镀金共6大道工序制作完成。

深圳元平特殊教育学校美术学科组长胡慧君老师介绍,对孩子们来说,掐丝和点蓝是较有挑战性的环节,需要在空白图纸上反复练习和尝试才能熟练制作出理想的图案。在笔筒、圆盘、花瓶、粉盒等造型上,用掐丝、点蓝等工艺制作自己喜欢的花卉、花鸟、卡通图案,可以使作品彰显出生动、活泼、富有生活气息的感染力。

而在学校的景泰蓝工艺课堂上,听障学生和孤独症学生在老师的辅导下相互协作,熟练且耐心地进行着色彩绘制,一个个精美的景泰蓝工艺作品应运而生。

“学习是漫长的,成长也需要一个等待的过程,孩子们在制作过程中也许会因为掐丝过于复杂想要放弃,会因点蓝失误反复修改而感到沮丧,但通过日复一日的坚持,最终会因为完成一幅完整的作品感到雀跃和欣喜。”

胡老师表示,景泰蓝的制作过程复杂且耗时,这对孩子们来说并非易事,但他们在坚持的过程中,能够深切体会到“工匠精神”。

从课堂到文博会,见证孩子们的一路成长

事实上

在深圳元平特殊教育学校

一批批“学生艺术家”

在非遗文化的熏陶下

唤起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愈发浓厚的兴趣

从非遗传统工艺课堂出发,孩子们在学习创作中一次次走向更大的舞台。早在2018年,学生们的景泰蓝作品就从校园走入展览馆,与内画鼻烟壶、竹编作品一起被选送参加了“大潮起珠江——广东改革开放40周年展览”,并在深圳现代艺术馆展出,被深圳博物馆收藏。

而此次登上文博会,对于坚持创作与学习的孩子们而言,更是一份不可多得的成长礼物,不仅是对他们辛勤付出的肯定,也激发了他们主动担当起文化传承的责任感。

“孩子们在制作景泰蓝的过程中学到的不仅是技术知识,还包括艺术感知。”

胡老师谈到,优美的线条和绚烂的色彩才能让画面说话,视觉形象表达了孩子们的内心世界、情感态度和审美趣味,帮助他们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用温暖呵护成长,让每个孩子都能发光

内画鼻烟壶、景泰蓝、竹编、苏绣……在深圳元平特殊教育学校,孩子们总能在多样化的传统工艺课程中挖掘自己的潜能。学校也通过开放交流的实践机会,为孩子播撒下传承与创新的种子。

据了解,深圳元平特殊教育学校于2019年获评广东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2020获评第三批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是目前全国唯一一所获得该称号的特殊学校。

在教学过程中,深圳元平特殊教育学校针对特殊学生的类型特点,探索潜能开发的个别化教学模式,深刻挖掘其特点,有针对性地设置课程和组织教学,最大限度发挥学生潜质。

学校针对部分孤独症学生研发开设了线描透视、色彩感能、少儿插画等专门教学内容;针对视障学生开设了手工陶艺、触感串珠等课程;针对听障学生开设了造型基础、水墨国画、电脑美术、设计与插画等课程。

为进一步提升学校非遗文化工艺课程的深入开展,学校还分别聘请了北京珐琅厂工艺大师姜亦波先生、河北衡水“一壶斋”内画鼻烟壶厂国家非遗工艺大师张汝财先生、竹编非遗工艺大师殷超先生、江苏省苏绣大师姚琴华女士等非遗工艺大师亲临授课。

与此同时,学校分别与多家工艺有限公司合作建立实习培训基地,为学校提供培训资料、授课教学、技术指导、教师进修、学生研学等全方位支持与合作。

以美育人,文脉传承创新,学校的孩子们也许需要在学习的过程中付出更多的汗水和努力,但通过艺术教育,能够培养他们的艺术素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孩子们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感知文化、扩宽视野、培养自信,形成尊重、热爱生命和感悟美好生活的能力。

0 阅读:0

全媒课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