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末农民起义,民间一般也称“黄巢起义”。其实这个称呼不够准确。准确的说,应该是从公元859年的浙东裘甫起义开始,到公元884年的黄巢起义失败结束,前后历时25年。这场起义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859年至878年,属于起义的起始阶段;第二个阶段从878年至884年,属于起义的高潮和结束阶段。高潮和结束阶段才能称为黄巢起义。
黄巢是在唐僖宗乾符二年加入起义队伍的。乾符五年,起义军的带头大哥王仙芝牺牲。王仙芝的一些残部在尚让的带领之下前来投奔,与黄巢合兵一处。大家共推黄巢为盟主,号称冲天大将军。相比于王仙芝,黄巢毕竟是读过书的人。他下令改年号为王霸,设置官职属僚,俨然一副小朝廷的样子。黄巢暗暗地有了与朝廷分庭抗礼之势。
经过这几年的流窜,黄巢慢慢地失去了必胜信心。他不得不思索起这个队伍要往哪里去的问题,也开始渐渐接受了招安的想法。他其实从来都不忌讳招安,只是忌讳招安的名单里没有他的名字而已。黄巢给唐朝的天平节度使张扬写了一封求降信,请求张扬帮他向朝廷说一说好话。朝廷也急于解决流寇问题,于是下诏任命黄巢为右卫将军,命令黄巢率部众到郓州解除武装。这个条件比当初给王仙芝的高多了。可对于黄巢来说,谁能确保朝廷的命令是否有诈。权衡之下,黄巢最终没有从命,也没有动身去郓州。
自从王仙芝死后,恐惧和绝望就像是病菌一样蔓延了整个队伍。他们在中原大地上流窜了三年,至今仍是一事无成。队伍士气越来越低落。整支部队仿佛随时都会就地崩溃。心事重重的黄巢也每日都在思索着他们要怎么走的问题。王仙芝的前车之鉴就摆在眼前,要是一招不慎就会满盘皆输。
直到有一天,一个消息辗转从江南传来:这里风景独好。黄巢听到消息,灵光乍现:就去江南。江南是帝国200年来经济的大后方,为帝国源源不断输送钱粮财帛。为了防止江南出现像河朔那样的割据藩镇,朝廷一直是有意识地削弱这里的军事力量,还派遣不懂军事的文臣坐镇。而对黄巢来说,这恰恰是他的机会。
黄巢意识东南地区正是他们施展拳脚的地方。而且东南地区也是熟门熟路。当初黄巢和其他私盐贩子常常来往于东南沿海与内地之间,将私产的盐倒卖到内地。从黄淮到两浙这一大片地区的山头势力、地下社团也都和黄巢这帮私盐贩子要好的很。有了那边地头蛇的接应,不会担心人生地不熟的问题。王仙芝的一些残部也逃往了江南,在这里已经扎根了。所以黄巢当机立断,下令大军南下,向着江南进军。谁能想到,阴差阳错之简的这个决断,竟然让起义队伍如困龙游入大海,起死回生。
乾符五年3月,黄巢从濮州出发,向着汴州、宋州进军,做出了一副要进攻东都洛阳的样子。朝廷的赶紧抽调兵马在洛阳周边布置防线。谁知道这只是黄巢虚晃出的一枪。等到官军都集中到洛阳之时,黄巢一个急转身马不停蹄地直扑黄州、蕲州,沿途抢劫百姓粮食作为补给。他们一直向南,3月底到达长江北岸,找来一批船只横渡长江,终于到达了江南的地界。
大唐立国250多年,江南地区几乎没有战火。即使在安史之乱之后,也只有浙西等地的少数叛乱,而且被朝廷迅速平定。所以两浙、江西地区,在长时间的稳定和发展之下,已经成为天下最为富庶的一片地区。黄巢大军来到江南之后,就像水浒好汉进入了梁山泊,轻易地横扫了江西州县,一路畅行无阻直到他们遇上了高骈。从此之后,高骈就成了这帮草莽群豪的噩梦。
后来,高骈因为镇压黄巢有功,被封为检校太尉,人称高太尉。高骈出身将门世家,乃唐宪宗时的名将高崇文之孙,是同辈人中最为优秀的将领。当初宣宗年间诱降吐蕃将领、收复陇右的河州、渭州,就是出自时任秦州守将的高骈。十年前的唐懿宗咸通年间,南诏发动战争侵略大唐的安南地区。高骈临危受命担任安南都护,在安南大破南诏,将南诏军赶回老巢。调任西川之后,高骈又在大渡河获得大胜,差点率领6万唐军将南诏一举灭国。后来虽然因为后勤问题而退兵,可一度盛气凌人的南诏国就此一蹶不振。南诏国10万大军都折损在高骈手里,百年积蓄的国力一朝尽丧。
就在南诏被击破的同一年,王仙芝、黄巢之乱爆发了。高骈也在不久之后离开西川,调任为荆南节度使。
流寇,攻占多少失去多少[鼓掌][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