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反复内耗的人狂做这1件事,越早开始越好

迎蕾评情感 2024-07-19 21:26:33

前几天,朋友老李跟我分享了他身边发生的一件事,令我感触很深——

“他是我大学时睡在上铺的兄弟,老出息了,最风光的时候拿过千万融资。”

“读书的时候一直是班里前十,从小到大都是别人家的孩子。”

“前半生几乎没受过什么挫折。但就在几个月前,公司的资金链突然断裂,他承受不住债务压力和别人的眼光,一时没想开就......他只有36岁,孩子才2岁啊,唉!”

这个“他”,就是老李的大学室友、铁哥们。

“这件事对我的打击很大,到现在我都接受不了这个事实。后来,我和宿舍其他人一起回了母校,在宿舍楼下站了很久。”

“当时我就在想,我们这群在国内top大学读书,被称为‘天之骄子’的人,是否理所应当就要出人头地?如果我选择做个没多大成就但内心富足的普通人,人生就毫无意义了吗?”

老李一连串的灵魂拷问,让我们的对话陷入了沉默。

其实我发现,不仅仅是老李,许多人都有过同样的疑问。

TA们无法接受自己是一个“普通人”,却在奋力追求“成功”和“优秀”的路上,渐渐迷失了自我、丢掉了快乐。

余华老师在《活着》这本书中说过:“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生命本身没有意义,是因为每个人选择度过它的方式不同,它才被赋予了各种各样的意义。

即使是看起来平凡而普通的人生,只要我们在过程中是感到美妙的、灿烂的,也同样能让人发出“不枉此生”的感叹。

今天,壹心理想和大家聊聊:如何允许自己做一个珍贵而快乐的“普通人”。

01 从追求“成功学”到“普通学”,我们为什么变了?

我有个学妹娟娟,前年从设计学院硕士毕业后,她来到广州开始了漫长的求职路。

“毕竟自己的学校也是实打实的名校。所以我总觉得,自己应该比其他人多一点选择空间。但事实证明,就业环境真的比我想象的恶劣。”

娟娟每天都过得极度焦虑,作息规律也完全颠倒。

“凌晨3点还刷着招聘网站,白天躺下去没多久又惊醒,害怕错过招聘电话。”

“简历投了100多份,只接到几个面试电话,没有一个面试成功的......后面我真的自我怀疑了,我有那么差吗?”

娟娟嘴上反问自己,心里却不这么认为。毕竟,优秀是她从小到大的标签,娟娟的妈妈更是逢人就夸自己的女儿:

“从小学习成绩都保持在全校前50名。高中毕业后就去了伦敦艺术大学学设计,大大小小的奖项也拿过不少。”

找了半年工作无果后,娟娟开始放低要求了:

“现实真的很残酷,我不得不先做点兼职过渡一下。”

后来,娟娟终于找到了工作——在一家绘画机构做老师,月薪四千元。

虽然和预期落差很大,但娟娟发现,正是在这件事上,她开始接受自己是一个“普通人”:

“毕竟这是我第一份工作,先攒点经验再试试找更好的。”

“和我一起毕业的同学,有去做店员的,也有待业在家的。确实有几个同学找到了工资还不错的工作,但后来也因为不合适辞职了......”

娟娟认为,包括自己在内,其实大家都在学着适应走出“象牙塔”的生活,并一点一点给自己找准定位。

但命运有时候就像甄嬛传的盲盒,你明明想得到一个华妃,偏偏给你一个大胖橘。

“难道把大胖橘丢掉吗?也只能先收藏起来,然后祈祷下次可以开到华妃。”她说。

今年,娟娟通过考试得到了一份更稳定的工作,薪资也比原先高了两千多。

因为岗位原因,工作中的人际关系相对简单,娟娟感到很满足,每天上班都元气满满的,工作也非常卖力。

“卷又卷不过,躺又躺不平,突然觉得做个努力的普通人也挺好的,起码一直在前进的路上。虽然不能一下子成为人中龙凤,但总归在进步中。”

娟娟的经历,对很多人来说并不陌生。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都在教我们如何变得更优秀,如何赢过其他人。

却鲜少有人告诉我们:在此之前,要先学会接纳自我,允许自己做一个普通人。

豆瓣有个叫“普通学”的群组,里面有多达70000名标榜自己是“普通人”的成员。帖子的内容大多是TA们生活中的一些小确幸,讨论的内核都是——“我平平无奇,却想拥有自信。”

为什么越来越多人,会从追求“成功学”变成追求“普通学”了呢?

背后的本质,可能是伴随我们一生的“生存焦虑”。

一直以来,我们接受的都是最基础的生存教育。老一辈给我们灌输的思想基本都是,“努力努力再努力,争取出人头地”。我们所处的评价体系也一直是物质化的:一个人拥有的名利和物质越多,就越证明这个人优秀。

种种因素下,大家的目光都会不自觉地聚焦于“第一名”身上,而普通人身上的优秀品质却难以得到挖掘。

但随着认知的改变,这一代年轻人,开始尝试剥离社会附加在TA们身上的评价和期望。

TA们以自己为坐标,建立新的“人生认知体系”,慢慢从“成功不只有一种方式”进化到“做一个普通人也不错”。

但成为一个普通人,对很多人来说,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因为一个人只有体验到被爱,才能从内心深处接受自己是个普通人。

02 成为一个普通人的前提,是体验到被爱

我很喜欢一本叫《认识我的人慢慢忘了我》的散文集,其作者周慧有一段平凡又奇妙的经历。

她是个早期深漂族,18岁从岳阳到深圳打工,在深圳待了20多年。

一开始,她在钟表厂做女工。为了走进写字楼,她自学读了大专,干过文员、销售、人事经理等形形色色的工作。

从月薪两千到两万,周慧足足用了十年。然而,在40岁那年,她毅然辞掉了高薪工作,选择独自生活在深圳的洞背村里。

最穷的时候,她每月的开销只有几百元,吃最便宜的蔬菜,沉浸于阅读和写作中。

在“相对富有”的日子里,她也会买鲜奶和水果充实自己的胃,整个人就特别开心。

周慧就这样默默无闻地在洞背村待了十年。直到今年,她出版了自己的散文集,才有更多的人认识了她。

有网友评论她的书:“未曾见过这样豁达坦荡的表达,一样的汉字在她的笔下变幻出不一样的味道,会写的人可以自己创造语言。”

周慧坦言,自己不聪明、不努力,唯一强悍的莫过于清醒。

“我就是一个村民,没钱,只住得起这个地方,只吃得起这么简单的饭菜,那又怎么样呢?对以前觉得自己好落伍不懂的那些东西,也变得坦然。”

她认为自己只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并没有太多的特别之处。但与有些人不同的是,她过上了自己想要的平凡生活,并甘之如饴。

资深心理咨询师王雪岩说过:

“很多人觉得做普通人很容易,这是一种误解。能享受做一个普通人,其实是一个特别高的要求,意味着这个人的人格健康度是非常高的。“

“他有相当充分的能力,去接受自己本来的样子,去耐受外部世界带给他的挫折;他能够从自己的生活中获得价值体验,而不是只能从他人的目光中获得;他能够坚持自己的信念,而不是被其他人的期待和要求所左右......”

从周慧的经历来看,她如今能成为一个自洽的、让自己满意的普通人,是因为她是被爱的——被自己爱着。她坚定而从容地听取自己的心声,并享受这种普通生活带给自己的快乐。

我想起现在很火的短视频博主“果果的妈妈”,起初她上传了一段自己和孩子果果的对话视频,便一下子红遍了网络。

视频里,孩子问:“我考上清华呢?”

妈妈答:“那妈妈就会为你很骄傲啊!”

孩子接着问:“我上北大呢?”

妈妈答:“也会很骄傲的。”

孩子问:“那我烤上地瓜呢?”

妈妈停顿了一下,但很快答道:“如果你把地瓜烤得又香又软,又甜又美味的话,我觉得也是可以的,也会为你骄傲的。”

孩子:“那我以后就当个烤地瓜老板!”

妈妈:“那,要恭喜许果果有了新的愿望!”

对于很多家庭而言,“长大后去烤地瓜”无疑是没出息的行为,但果果的妈妈不这么认为。

相反,她很好地接住了果果的“试探”,真诚地认可他的梦想。

这个时候,果果感受到被爱的这种体验,就会成为他以后面对一切的底气:

“不管我是不是一个优秀的人,都是被允许、被接受的,我尽管去做就行了。”

他不会担心因为这些渺小的梦想而被父母打击、抛弃,也就不会有太多的生存恐惧。相信果果长大后,也能勇敢地去探索世界更多的可能性。

就像王雪岩老师说的:

“当一个人越感觉自己糟糕的时候,其实越难以忍受自己是一个普通人。”

TA们感觉不到被爱,所以需要去表现得更优秀,来证明自己是值得被爱的。

而一个真正爱自己的普通人,是不需要向别人证明自己的。

因为TA的内核足够强大,能够活得更自洽。

03 允许自己做一个普通人,是为生命多提供一个选择

那么,如果没有被爱的经历,就无法成为一个普通人了吗?

我们要改变过去的经历、改变别人对待自己的方式、改变社会的评价标准,确实很难。但我们可以先从了解自己做起:如果撇开“普通人”“优秀的人”这样的标签,我们其实是想成为一个怎样的人?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是怎样的?

在这里提供两种探索自我的方法,大家可以收藏并利用起来:

1、勇敢接纳真实的自己

有些人迷失了自己,是因为无法正视真实的自己。而有些人之所以活得很痛苦、紧绷,是因为TA在“内在价值”和“外界评价”之间反复挣扎。

接纳,并不等同于“摆烂”和“消极”。我们也并非鼓励大家都要去成为一个普通人,而是:

首先允许自己做一个普通人,为生命多提供一个选择,再去尽情追求自己想要的人生。当你迷茫、挣扎的时候,能允许自己停下来、允许自己不那么完美,而不是强迫自己、苛责自己。

接纳真实的自己,并不意味着不改变自己、不思进取,而是把看待自己的量尺从“外界评价”转为“内在价值”。

接纳真实的自己,意味着:你不再以他人的标准,衡量自己的成败。

这个时候,你可以拿出一张纸和一支笔,扪心自问一下:

①我真实的一面是什么样的?

②我有什么优点/缺点?

③我希望自己变成什么样的人,我在何种状态下是最舒服的?

然后写下来,尝试内观真实的自己。

当你建立起自我内在价值体系,就能体会到:你的生命,只对你珍贵和有意义,与别人没有任何关系。

2、学会去热爱真实的人/事/物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梁永安老师曾说过:

“我们的教育应该培养优秀的普通人。这样的普通人热爱世界,热爱万物,热爱众生,然后踏踏实实地寻找到一个自己内心喜欢又有时代价值的事情。”

去热爱真实的人/事/物,能加强我们和世界的紧密联系,让生命拥有宽度。

比如,我们可以静静观察一朵花如何绽放,一只准备出门的小狗有多雀跃......

学习如何用1个小时画一幅画、如何组装一个看起来很复杂的柜子......并为此感到满足。

当我们赋予了自己生活的价值,而不是把幸福建立在别人的标准上时,才能做一个珍贵而快乐的普通人。

04 写在最后

杨绛先生在《百岁感言》里写道:

“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人生最曼妙的风景,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

也许,我们根本不必为了每一刻都有意义而活。

正所谓,“世界上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但每个人的人生都是独一无二的。”

要始终相信:我们用心走过的每一步路都算数,生活不在别处,在脚下,在心里。

做一个快乐的普通人吧,祝福你,也祝福我。

世界和我爱着你。

作者:夏木

编辑:一颗多肉、Jessica

图源:unsplash

0 阅读:15

迎蕾评情感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