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的大钢轮坦克,因为“丑”被军队拒绝

丹书战史 2024-06-17 21:13:54

意大利虽然是早期研制坦克的国家之一,但由于国内工业水平与英、法等国有一定差距,前期并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作品。正是因为技术上的不足,这一时期的意大利对轮式坦克比较有兴趣,因为轮式底盘比履带式底盘要简单很多,造价也更低。意大利在一战期间就研制了帕韦希 35 PS(Pavesi 35 PS)轮式坦克,它拥有与常规坦克类似的元素,但空重仅为5吨,因此它也被称为装甲战车。

帕韦希 35 PS

在1918年,设计师帕韦希设计出了一种农用拖拉机,被命名为帕韦希 P4,这是一种创新设计,该车采用了4轮驱动底盘,使用4只相同直径的大型车轮,底盘为铰接式,前后两部分可大幅度运动。P4问世后即获得市场认可,在各种拖拉机赛事上均有不错表现,意大利陆军购买了一些用作火炮牵引车。

帕韦希 P4

到了1930年,意大利安萨尔多公司以P4拖拉机为基础开发了安萨尔多M1929轮式坦克,设计师对底盘进行了较大幅度的修改,新建造了上层装甲结构,增加了武器系统,坦克战斗重量增加到了8.25吨,车长4.6米,宽2.6米,高2.9米,配备3人车组。

原本的铰接式底盘并不适合坦克,因为一体式的车身限制了活动范围,设计师把后轴改成了T型,套在传动轴外边,通过板簧与车架相连,如此后轴就可以做较大幅度的垂直摆动,轴最大倾斜角度可达30°。车辆通过偏转前轮实现转向,最大偏转角度为40°。前后车轮都采用直径1.5米、宽400毫米的钢轮,轮胎表面有橡胶制的深纹路,提升轮胎的抓地力。

驾驶员位于车体内左前方,在他右边是发动机舱,这里安装了一台75马力菲亚特634 6缸水冷汽油发动机,变速箱有3个前进档和1个倒档,在车头前有一个像螺壳的东西,它其实是发动机的散热器。经过测试,该坦克最大公路速度43.5千米/小时,可跨越1.5米宽的壕沟和0.9米高的台阶。车内安装了舱底泵,可在涉水时排水,最大涉水深度1.5米。车内还安装了防毒过滤器,可能是被一战时的毒气战给整出阴影了。

坦克装甲为6~16毫米不等的轧制钢装甲,通过铆接将钢板固定的金属框架上,车体头、尾装甲多使用倾斜结构,不清楚是否有提升防御方面的考虑,车头部分装甲最厚为16毫米,侧面为10毫米,车体底部和顶部为6毫米。车体后部狭窄,这样是为了给后轮活动留出空间。车组通过车体左侧的矩形舱门出入,车身四周开有多个用于观察的小窗口。

坦克炮塔为圆柱形,装甲厚度为10毫米,正面安装一门37毫米反坦克炮,后续计划替换为某款45毫米炮,炮塔的后方安装一挺菲亚特M1914 6.5毫米机枪。对一款战斗重量约8吨的轮式坦克来说,这样的火力配置并不算差,但是武器分布似乎不太合理,缺少一挺航向机枪或同轴机枪。

一些人认为安萨尔多M1929不能称为坦克,而应该是重型轮式装甲车,不管怎么样它确实建造了一辆原型车进行测试。测试期间暴露出很多问题,比如车组视野太差、车辆投影面积大更容易被命中、悬挂太硬导致车组很疲惫、大钢轮更换困难等,最糟糕的是它遭到保守派的极力反对,他们喜欢传统的履带式坦克,拒绝安萨尔多M1929的轮式结构以及它丑陋的外形,最终这辆唯一的原型车被拆解。

1 阅读:224

丹书战史

简介:观三千年战史,品海内外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