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中国煤矿行业的发展和使用,成为了时代的佼佼者

恨荷评历史 2023-03-09 14:41:04

中国幅员辽阔,资源富饶,在众多丰富资源之中,煤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至今中国仍然是世界上煤产量最高的国家,也是世界上使用煤炭资源最为广泛的国家。 清代是中国煤炭资源开发历史上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煤矿业的开采规模不断扩大,新的煤矿不断被发现,煤炭的使用逐渐渗透到生活生产的方方面面,不断改变着清人的生活面貌。煤矿广泛分布在中国的南北方大地上,其中河北地区煤炭资源储量丰富,并且分布范围很广,是北方主要产煤区之一。

清代河北地区煤矿的分布与开采

在明清时代,煤炭与中国人的关系日益密切,主要应用在生活生产之中,生活资料主要用在日常饮爨和冬季取暖两方面,在生产上主要为铜、铁、银矿的金属冶炼和硝石、石灰的煅炼提供燃料。

清人对煤炭的认识

中国古代对煤炭有不同的称谓,煤炭在早期被称为“石墨”或“石炭”,“石墨可书,又燃之难尽,亦谓之石炭”,“石炭”这一名称是相对于“木炭”而言的,多把其置于方物的石属部分,需要指出的是有时文献中会有对二者不加区分,混淆使用,亦或称其为单一“炭”字,这就需要根据前后语义详加考辨。唐宋以降,人们对煤炭的普遍称呼是“石炭”,后来这一叫法一直延续到明清时代。

清代后期,河北地区人们对煤炭的成因也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盖煤,乃古之山林洪荒之世,山崩地裂,树木倒塌,土复其上,木坠其下,地气发生,久而成煤,其重下坠,则低处之煤胜于高处,其势然也。”时人认为煤炭是古代山崩地裂之时,树木被土覆盖年久生发而成,且底层的煤炭比浅层的煤炭煤质要好。这种认识在当时看来是比较先进的,但不能判定其形成是否与西方近代科学技术的传入有关,这一点还有待新的论证。

煤矿开采地区的分布

在明代,产煤大省主要是山西、北京等地。到了清代,河北地区一跃而成为全国的主要的煤炭产地之一,据乾隆五年的官方统计数据表明,滦州有煤窑三座,宣化有煤窑四座,“在热河附近备案开采的煤窑也有十九处之多”。

煤炭开采技术

清代的煤炭开采主要采取传统的土法开采,技术层面与前代相较有所发展。河北地区的人们在长期煤矿开采的过程中,积累了许多实用经验,逐渐学会了通过观测山脉的走势来判断煤层走向,这有助于寻找优质煤炭。《滦州志》记载,“自风山至古冶由西而东,连绵约五十里,离山脚里许有山根一道,与高山同向去,察其形势,今之山根即古之山脚也。由山根至山脚,多旧煤井,工人呼为旧桶,近时开挖者,亦有数十处。登风山顶横眺,则东西之山相连如新月。入煤井察看煤层,均系环拱而生。

如古冶在开平之东北,其煤层向西而生;马家沟在开平正北,其煤层向西南而生;唐山在开平之西南,其煤层向东北而生,三面均自高而低。”通过这些描述,我们可以发现古冶、马家沟和唐山这三个地方的煤层都与开平煤矿煤层相连,而开平煤矿因为地处最低处,煤质应为最好。

清针对河北地区煤矿开发、行销的政策

1.煤矿开发政策

清代前期,国家尚未稳定下来,出于巩固统治的需要,亦鉴于前明矿税之害,因之政府厉行矿禁,包括煤炭在内的矿业几乎全部禁止开采。顺治及康熙前期只准许云南及山西个别地区煎银、采铜、炼铁,雍正末年到乾隆初期,国家政局基本稳固,社会经济恢复并发展,人口高速增长,对矿产品的需求量大增。经济诉求往往反映了社会及制度层面的问题,所以国家政策导向也要相应做出调整,使之与社会实践相适应。清代煤政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展开的。

2.煤炭行销政策

清代国家实施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使得河北地区的煤矿业快速有序地发展起来,煤炭产量也随之大增。伴随着煤炭产量增加的是煤炭行销业的繁荣,政府同样对其采取了相应的管理措施。清代河北地区的煤矿业行销政策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煤课征银和煤炭蠲免。通过这些政策的有效实施,政府税收相对增加,同时也规范了河北地区煤矿业的发展。

清代河北地区煤矿的经营与市场行销

1.煤矿的生产经营

煤矿在清代叫做煤窑,河北地区煤炭分布较广,煤窑数量也很多,按性质划分为两种类型:官窑和民窑。无论官窑、民窑,大多执行“招商开采”的政策,如前所述,由商民取得“照”、“票”自行经营,“煤旺窑成”后须“领贴输税”,向国家缴纳一定的赋税,民窑中农人自行开采的小煤窑则无须纳税。各类煤窑之间规模不等,煤炭产量也不一样,一般来说,凭藉合伙劳动的小型煤窑受限于采煤工具、人力等,产煤量较少,直隶灵寿县村民自行开采煤窑,“用三日之力仅得数斤”。

大型煤窑则产量较多,沙河县所开煤窑在咸、同年间,“每日出煤,有数十至数千筐以上者”,而滦州某煤矿,“每名工人每日至多采煤四五百斤”按照二十人的规模计算,则产煤量最高可至万斤左右,如果煤窑有千人规模,即使除去其他不从事挖煤的雇工,日产量也相当可观。大型煤窑产煤量大,原因有三:一方面属于技术因素,大型煤窑拥有良好的采煤工具以及排水、照明等设施,采煤条件较好;另一方面属于管理因素,大型煤窑的采煤者与运煤者之间分工明确,不需要身兼数职,这就保证了不同工人的技艺熟练程度,有利于效率的提高;最后,与农民自行开采的小煤窑相较而言,大型煤窑的工人们劳作时间更长,采煤量自然随之增加。

2.煤炭的运输

煤炭从地下开采出来以后,除少量就地出卖,供给当地消耗外,大都经过长途或短途运输后流向市场。人力、畜力是时人运煤的主要手段,河北地区小煤窑产煤量少,基本都是依靠人力挑煤到市场出售,正定府土门至固关、娘子关一带山瘠民贫,小民无论老弱,“背负大煤一块,赶驴一头”驮煤外运。直隶宣化地区不少贫民运煤,“家畜一驴,堪任驮载”。时人牲畜运煤主要依靠的是驴、牛和骆驼,曲阳县贫民以运煤为业,几乎家家户户畜驴,驴已成为当地贫民的重要生活支柱。以至“曲之驴其值独昂”。贩煤者中有专门从事贩卖的煤炭行商,也有些许零星小贩,行商资本较多,可以采取驼队的形式把煤炭由此地运往彼地,骆驼负重较大,往往获利也多,小贩以小本经营为主,通过人力、畜力贩运,他们受财力所限雇不起骆驼,只能雇驴运煤。

期间或有水道不通之处,量为开浚淮右之五丈河,俾船运常通,则永无薪桂之患。”赵翼认为可以通过新开水道的办法来保证水路的通畅,这样船运即可最终解决京城用煤之乏,人民不必再为燃料的来源而担心。应该说,这是一个切合实际的想法,因为在当时的河北地区,时人已经采用了这样的方式来进行长途运煤,清代直隶广平府磁州、邯郸地区煤炭产量较大,当地所产煤炭正是经由水路,“由釜河舟运贩东北各州、县”进入到长距离运输和贩卖之中。

3.煤炭产销与民生之关系

河北地方煤炭产出有相当数量要进入市场来供时人生活之用。河北柴薪缺乏,当地乡民日常利用煤炭饮爨由来已久,嘉靖《宣府镇志》,即有相关记载,可以证明煤炭早在明代即已被使用。清代康熙年间,西宁县火烧山“山下出石炭,民用资之”。乾隆五年,政府决定开放煤禁,下令各府州县呈报当地采煤业现状,直隶各地勘查结果排比如下:滦州、井陉、曲阳、磁州、宣化、西宁、怀来、蔚州等地,大凡产煤地方,均为民间自行开采“以供饮爨”。由之不难发现,河北地区煤炭长期以来为民间自行开采以供饮爨,人民生活已离不开煤炭,另一方面,当地官员理解民生艰难,对乡民采煤为生亦表示支持。

结语

煤炭是人类历史上最早使用的能源之一,聪明的中国人对煤炭的利用很早就开始了,到了明清时代,煤矿业发展更快,但相对于河南、山西、山东等省份来说,同样作为产煤大省之一的河北,煤炭开采时间却比较晚,虽然其较大规模开发始于清代,但正是在这一时期,河北地区的煤矿业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成为了传统采煤方式的杰出代表。

从 17 世纪中期的顺治时代开始,河北地区的煤矿业悄然兴起,原本政府厉行矿禁政策,但民间往往自行开采煤炭以供饮爨,随着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更迫于人口增殖的压力,清代政府终于在乾隆五年做出了煤矿开禁的决定,并建立起“给票”、税收和蠲免等一系列的制度来保障煤矿业的平稳运行,从而实现了对煤炭生产、运输和销售的有效管理,清代国家对采煤业的管理达到了帝制时代的最高峰。

从整体上来看清代河北地区传统煤矿业的发展,不论是煤炭规模、产量、经销,还是时人对煤炭的认识和管理都大大超越了前代,尤其是国家对煤矿业的管理实现了原则性与灵活性的合理结合,既有相应的规章制度来约束,又给煤炭运销业留有一定空间发展,可以说这些都代表着中国传统采煤业的最高水准。即使在新式生产方式引进的时代,传统的土法开采仍然有其生命力,否则开平煤矿也不会采用中西结合的方式采煤。河北地区的煤矿业的确在清代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可以称之为中国传统采煤业的典范。

0 阅读:9

恨荷评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