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岭北行省农牧业的开发,发展与兴盛,民族格局的形成

恨荷评历史 2023-03-18 00:53:01

元朝是由北方游牧民族建立的国家政权,它统治疆域辽阔,“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为统治的需要,行省制度开始在元朝只是作为临时性的派出机构,到元世祖后期才基本定型,转变为常设的地方大行政区。但在这时,行省仍然具有中书省派出机构的性质。元廷在全国设十一大行省,岭北行省即是其中之一。它虽然地处边陲,但由于是“龙兴之地”,又因为战略位置的重要,往往成为皇室诸王争夺皇位的必争之地。

1.元代开发岭北行省农牧业的原因

岭北行省是元朝地处最北边的一个行省。整个行省的辖境按照当时的地理位置来论:东越哈喇温山(今大兴安岭),至嫩江和松花江流域,与辽阳行省相接界;南临大戈壁;西达阿尔泰山西麓。

色楞格河流域为逊都思千户驻地。八河流域为斡亦剌部驻地。克鲁伦河上游为成吉思汗大斡耳朵(行宫)所在地。也就是包括今天的蒙古国全境、俄罗斯西伯利亚大部、我国内蒙古、黑龙江各一部分。北行省所处地理位置纬度偏高,海拔较高。四周大体环山:西南有阿尔泰山、东南有大兴安岭、北部又有自西而东走向的唐努山、萨彦岭、哈马尔山和肯特西。阴山山脉横贯其南,险峻的杭爱山座落在西北部。

此地离海洋较远,受高山峻岭阻挡,季风难以深入内部,且时间较短,故冬季无雨,夏季雨量亦少。地面河流为数不多,色楞格河较大,流经中部偏北地区。鄂尔浑河、图拉河等都是它的水系。鄂嫩河、克鲁伦河、海拉尔河、西辽河等均在蒙古高原东部,札布汗河位于高原西部。上述河流除个别外,水量均不大,并带有明显的季节性。河流稀疏,加重了干旱程度。、

行省范围内沙漠较多,除有大面积的“戈壁”外,还有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等著名的沙漠。在东起额尔古纳河,西至阿尔泰山和额尔齐斯河的范围内,田俊迁在他的《成吉思汗发展经济的措施和指导思想》谈到“‘虽属于遍及亚洲大陆中部的沙漠地带的一部分,但兴安岭西麓,流注贝加尔湖诸河流域,阿 尔泰山麓,南山(指天山)山脉的北面,阴山山脉附近等地都是得水草之惠的游牧好地域’。

札奇斯钦更详细地记载道,这里‘东南是半丘陵的平原地带,……东南丘陵平原地区,是水源丰富,牧草繁茂的天然牧场,西北山麓地区布满了森林,此外还有一些沙漠,……其余的沙漠,为半是长着柽柳、榆树和野草的地方,水源并不太缺乏,或者比戈壁还好一点。在蒙古本土中心的克鲁伦、斡难、额尔浑三河的源头,也是水草丰富的地方’。可见,在岭北行省,还是适合游牧经济的生存和发展的,在阿尔泰山以西、伏尔加河流域以东的钦察草原东部作为成吉思汗长子术赤的兀鲁斯,也属于岭北行省的辖境,这里和蒙古草原的地理环境、气候基本相似,适合游牧经济发展。

早在西突厥统治时期,哈萨克草原就是他们的夏窝子。里海东部和北部乌拉尔河及伏尔加河下游则是他们的冬窝子。到了蒙古国统治时期,这里的地理环境仍没有多大变化。综上所述,元代岭北行省的这种气候条件,就决定了它生态环境的不稳定性和脆弱性,这与中原内地地势平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比较湿润的情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自然环境对于发展农业来讲,是很不利的。

2.元代统治者开发岭北行省农牧业的方针

元朝廷一开始不是按照行省制度来管理此地的,而是经过了一个长期的行政建置演革过程。元朝统治者为了对岭北行省进行有效统治,针对不同时期情况的变化,设立了不同的行政机构进行管辖,积极推进了全国政治体制的一体化。除了统治措施上的实施之外,元统治者在兵力防守上也对岭北行省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在元世祖忽必烈统治时期,阿里不哥在争夺汗位的战争中失败后,其子与蒙哥诸子及窝阔台孙海都的叛乱势力此起彼伏。

忽必烈为保持其汗位的稳固,必须控制漠北,加强对岭北行省的统治。至元三年(1266 年),“封皇子那木罕为北平王出镇北方”。后在至元二十一年,“改封那木罕为北安王”,仍镇漠北,并遣军防守按台山,屯田和林、称海以供应军食,防范海都东侵。其次,元廷实行的抗灾措施只是权益之举。元廷拿中原的物资赈济岭北行省,类似于剜肉补疮。

朝廷的扶持只能是促进其发展的一个辅助因素,而不是决定性的因素。畜牧业生产的发展从根本上取决于牧民生产积极性的高低。而事实上,在当时牧民所受的剥削是很严重的,自己没有牲畜的贫苦牧民,若牧养官家的羊马以“十分为率,官取其八,二与牧者”牧民所获甚微。朝廷组织的“抽分”给牧民生活造成了沉重的负担。以致牧民最后不堪重负,纷纷逃移,给畜牧业的发展造成了影响。

在当时牧人的境遇也是很悲惨的,驿卒佟锁住在漠北的遭遇就是一个鲜明的写照,七岁时“为过骑掠至漠北”,牧主授之“羊二千余头,命服而牧之,且戒曰:羊有伤者、逸者无故物故者必汝挞”,以致“决意亡去时年十有六矣”。牧人有如此的积极性,难免对畜牧业发展产生影响。岭北行省内争夺皇位的频繁战乱对畜牧业的发展造成了危害。为了满足战争之需,元廷加紧搜括战马。

元初阿里不哥与乃颜的叛乱被镇压后,接着是持续八年之久的海都、笃哇的反叛。岭北行省设置后,似乎给草原的安定带来转机,但不到十年,统治集团内部争夺皇位的斗争又愈演愈烈,岭北行省一次又一次地被卷入战乱之中。

军情急迫对大漠南北以外几次大规模的征敛,从另一侧面反映了漠北的畜牧业已经无力为战争提供所有的装备。而且,这种竭泽而渔式的搜括使岭北行省的畜牧业像全国范围内的一样,遭受了很大的摧残。战争加重了自然灾害的不利影响,更加剧了畜牧业的停滞与衰败。

3.岭北行省农牧业发展兴盛的原因

岭北行省的农牧业发展能取得如此成效,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与元朝廷采取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是分不开的。把屯田、畜牧业纳入经济开发的一体化轨道,注意与水利建设、赈济救灾和开发配套进行,是元代岭北行省农牧业能够取得较成功的主要原因。水利是农业发展的命脉,是确保农业发展的重要条件,元朝统治者对水利建设的重视态度在中国历史上是比较突出的。

世祖时和林的屯田军开凿了许多条河渠,使河渠两边的屯田皆可引水灌溉。武宗时,哈剌哈孙再兴称海屯田,浚古渠灌溉田数千顷。水利建设的进行,改善了发展农业的条件,配合了农业的顺利发展。岭北行省的气候干燥少雨,全靠河流和湖泊提供一定的水源供牲畜饮用,从而限制了畜牧业范围的扩大。在窝阔台时期,为进一步发展畜牧业派人开掘水井。后元朝廷又组织人力到草原地区浚井。在农牧业的生产环节上,元统治者采取的是大力扶持的政策。

对屯田者提供了物资和财力上的大力支持:一是由朝廷直接无偿提供牛、种、农具等生产资料。世祖至元九年,给前往吉利吉思人居住地屯田的百名“南人”农具。十七年,给“月脱古思八部屯田牛具”。元朝廷也很注重对他们的抚恤,为此耗资巨大。虽然不能以部分代全部,但我们可看出在七年的时间内,元政府就进行了为数九次、钞额数量高达二百七十一万锭的赏赐。

这无论是对刺激戍军的屯田积极性还是戍守积极性都是十分有利的。可见,元朝廷对岭北行省的驻守军队的投资是很大的,同时也说明了对此地统治安定的重视意识。岭北行省稳定也为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自然灾害是影响畜牧业发展一个较深的因素。在前面“畜牧业发展存 在的问题”一小节中,已详细介绍过岭北行省频繁发生、并产生严重后果的各种自然灾害。可见,畜牧业的发展在当时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和脆弱性。

自然灾害对尚处于补充地位的农业的影响也不例外。仅仅是自然灾害对农牧业的发展造成的影响还不是最严重的。当天灾、人祸交织在一起时,就会大大加重灾情。“救荒之政,莫大于服恤”,针对有元一代岭北行省频繁发生的灾害,元朝廷采取了一些积极有效的措施。

在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争夺汗位期间,当时和林的粮食和其它物资都从自中原输入,阿里不哥退守和林以后,忽必烈封锁了漠北通往中原的驿路,断绝了其粮食供应。忽必烈凭借中原雄厚的经济实力,最终赢得了胜利。加强了岭北行省各民族经济及行省与内地经济的相互联系,促进了行省民族新格局和多元经济的形成,也有利于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

驿站、驿道产生的积极意义在整个元朝的统治中,当然是不容忽视的。但在发挥正面影响的同时,由于人为的对其不合理的利用,以及自然灾害的发生,经常造成站户贫困化和逃亡的严重后果。

由于岭北行省是诸王聚集之地,他们利用手中的特权,频繁地来往于边地与内地之间,过度地使用驿站的脚力,这是站户面临悲惨形势的主要原因。

元朝廷进行了积极的救助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也缓解了灾害给站户带来的损害,保证了交通的畅通无阻。因此,对于岭北行省的交通建设,也应该进行全面的分析,具体对待。

此外,生产技术也是关系到农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生产力的逐步提高,农牧业生产技术也不断进步,使农牧业的发展达到了繁盛时期。

元代岭北行省内民族构成以蒙古族为主体,后因为经济、政治等原因,元廷组织了多次民族构成多样化、规模较大的民族迁徙活动。这些民族中包括汉族、契丹、女真、只温、唐兀、钦察和回回等民族。这样,在岭北行省内形成了广泛的民族杂居局面。他们经过长时间的接触、融合,最终形成了多元一体化的民族格局。

0 阅读:7

恨荷评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