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卢照邻的作品—以悲为美,悲、美形成的背景原因

恨荷评历史 2023-03-02 04:04:16
一、卢照邻“悲美”文学形成的客观背景

“在人性自觉和心理塑造中, 悲哀是种非常重要和突出的感情。” 卢照邻有着怀才不遇、恶疾缠身的人生际遇。他的创作在初唐文风变革的背景下, 自然而然就向着悲的方向前行, 向着往古先贤和文学典籍里的悲情文学思想靠近。因此, 初唐文风的变革,往古先贤和文学典籍中的悲情思想成了卢照邻“悲美”文学的客观背景。

1.初唐文风的变革

新王朝的建立, 对前代的批判和总结几乎是历史的通例。隋朝国祚短而凄惨 重蹈魏晋六朝覆辙, 对于李唐来说, 自己的国家就好像建立在六朝的废墟之上, 六朝的更迭与覆灭历历在目, 触目惊心。于是他提出了向屈、宋等人学习口号, 用自己的文笔书写自己的真感情, 自我作古, 不必粉饰伪情, 歌功颂德;叙事要有“丘明之风骨”, 裁诗要“含公干之奇伟”, 且“音韵天成”、“ 精博爽丽”、“疏散风流”。显然, 这是卢照邻针对六朝以来的浮靡而下的猛药。他“不以繁词为贵”, 且以“适意为宗”, 使得其创作有着明显的骚怨和质朴倾向。

2.屈原和陶渊明的影响

屈原形象以拳拳爱国之心而胸怀天下, 以不屈不挠的精神和高洁的品行执着理想,是为中国人文精神的深刻体现。卢照邻遭遇了才情卓越而不得其时, 雄心满怀却又仕途坎坷。他心中郁结痛楚, 远古传唱的骚难引起了他的共鸣, 使得他自觉地向屈原靠近。不管是陶渊明还是卢照邻, 他们都不是真正的追求无限。他们虽然身在花草霖暮之中, 但他们心里的报国热望却从未减弱。他们“形骸寄文墨, 意气托神仙”, 表面上是理想被文墨之词冲淡了, 报国的意气也转移到了飘渺, 但这实不是他们的本意,他们意在强调形骸寄文墨的无奈, 一腔热血却付诸于空阔。

3.《文选》的影响

“事出于沉思 义归乎翰藻”, 这是《文选》选录文章的标准。他要求文章事义和词采要统一, 即文质彬彬。卢照邻的诗文观念与《文选》观念是一致的。在这种情况下, 卢照邻合南北之长, 气质并进, 创作了大量具有市井、塞漠、江山、物色、游侠、娼女等内容的诗文。这些诗文情感婉曲遥深,气势流贯, 充分体现出文质彬彬的审美取向。初唐文风的变革及先贤、典籍这些客观背景, 虽然不及主观上的人生际遇和天赋才情对作品影响直接。但初唐的人文环境下, 先贤、典籍中的“悲美”文学思想仍然是卢照邻“悲美”文学形成的基础。

二、卢照邻“悲美”形成的主观原因

骆祥发在《初唐四杰研究》中说:“卢照邻一生的痛苦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怀才不遇、仕途坎坷造成的精神苦痛, 二是长期重病缠身所遭受的肉体折磨。” 本文对这一观点深表赞同, 且认为这两个方面是他“悲美”文学形成的主要原因。作家的创作思想和创作风格不可避免地受到作家的生活经历的影响。因此, 研究卢照邻“悲美”文学, 我们也遵循这一路径, 从其坎坷的人生经历分析出他“悲美”形成的主观原因, 为探讨其“悲美”文学动人心魄的魅力奠定基础。

1.沉重的家族使命

中华文化历来奉行百善孝为先的观念, “立身行道, 扬名于后世, 以显父母, 孝之终也” 。卢照邻自小出身在“燕地之高门”, 是被赞为“士之楷模, 国之桢韩”的“汉侍中府君植之十六代孙”, “曾祖旦, 齐本州大中正, 赠殷州刺史。祖子元, 随龙山、新宁二令。父仁曷, 唐江都尉, 临颍丞。文学继业, 游夏扬名, 才命不齐, 郡县偕诎。古不云乎, 明德之后, 必有达人。君之昆弟八人, 咸能知名当代”。

2.坎坷的仕途际遇

卢照邻怀抱卓尔不凡的才情, 他“立身则淹中不足言其礼, 挥翰则江左莫敢论其诗。每兢兢于暗室, 恒诩诩于明时。常谓五府交辟, 三台共推, 朝纡会稽之绶, 夕献长杨之词” 《五悲·悲穷通》 , 自诩能做飞天凤凰, 一展雄才。在“层冰横九折, 积石凌七盘”中, “九”和“七”实为虚数, 意指冰雪覆盖多层和石头旷日持久的累积, 越积越厚的冰雪和石头形成了险峻的环境。而卢照邻失意后敏感的心境里, 险峻的环境给他带来了无限的生命压迫感。这种生命的挤压如松风瑟瑟之急迫, 如山月凄寒之悲凉, 让他整个生命陷入了黑暗的深渊。

3.难以启齿的恶疾

沉沦下僚让卢照邻郁闷不已, 而染疾去官更让卢照邻始料未及。自“年垂强仕, 则有幽忧之疾”, 卢照邻便开始了“独有南冠客, 耿耿泣离群”的失意和孤独。他强烈的报国热望和已然失去进仕的残酷现实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卢照邻在这些悲苦际遇影响下, 总是关注那些富有悲苦和悲怨情调的事实, 宣泄自己的不平之气, 并以之寄托自己的情志。这使得他的作品总是带有悲苦的调子, 形成了卢照邻作品“悲美”的整体形象。

4.超远拔俗的思虑

面对生命的短暂和脆弱, 屈原发出了“汨于若将不及兮, 恐年岁之不吾与”、“惟草木之零落兮 恐美人之迟暮”的慨叹。“美人之迟暮”是中国古代文人生命里“悠久的两难” , 是身负高才与报国壮志的不遂, 是有限的个体生命与不断的理想追求之间的激烈碰撞。

他却只能在“悠久的两难”里苦愁人生, 看着时光从指缝中溜走, 病痛越加沉重, 理想却越来越远, 一把来自命运的枷锁将卢照邻锁得越来越紧, 让他体喘不过气来。至此,他又不得消解士不遇与病痛带来的痛苦, 于是他又在陶渊明似的形骸里抚慰人生。卢照邻以超远拔俗的思虑, 将往古先贤和典籍中的“悲美”人格和文格与士不遇慷慨主题完美结合, 并申之以泣血的生命体验, 从而形成卢照邻独具特色的“悲美”文学。

三、卢照邻作品之“悲美”特质

个性是文学的生命, 是文学的“性情”。真正好的文学作品, 它必定是经过作者感情熔铸、酝酿后再造的天使, 而且成为自己灵魂的一部分。这种作品语义饱满, 感情充沛、富于审美的灵性, 所以必能予读者以感动。 “悲美”是一种特有的文学审美表现形式, 其独特的文学个性, 在历代文士情感的抒发中得以彰显。尚书《卢照邻集笺注·前言》说:“‘四杰’中, 卢照邻的贡献是重要的, 有的甚至是独特的。” 以此, 笔者拟在“幽忧”之中寻觅卢照邻之“悲美”文学特质。

(一)、以悲苦愁怨为基本色调

席勒说:“感伤诗人, 除少数时刻外, 总是对现实世界感到厌恶。” 席勒所说的厌恶自然不是对生活的憎恨, 而是感伤诗人对自身和社会的认识态度。这种态度投射到作品中, 作品显见感伤的色彩。卢照邻愁苦愤懑, 他将自己的人生不幸与传统的“悲美”文学意识融为一体, 大笔书写怀才不遇的愤懑与病痛的纠结, 使得卢照邻的诗文创作整体呈现出低沉灰色的格调。

一个作品的标题总是最先进入读者的视野, 给人以最直观的印象, 也是文本的“文眼”所在。标题是文学作品高浓度的深层内涵概括, 能引起读者产生联想, 它犹如一双个性显露的眼睛, 读者可以通过它见微知著。悲情的标题,总之, 这些灰色意绪的徽记与其悲苦内容有效的倾诉了卢照邻的悲怨心迹, 成为卢照邻悲美特质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

1.苦愁的用字

卢照邻的诗文标题多用灰色意绪之词, 这体现了卢照邻宣泄不平之气的孤愤之情。此外, 卢照邻在其内容中也多用象征悲苦情怀的字词。谢久娟认为, 卢照邻运用悲苦之词, 汇聚了自己的悲江愁海, 有效地宣泄了自己的孤愤之情。卢照邻不厌其烦地使用这些悲苦之词, 表现卢照邻肉体和精神上受到的折磨。“天下不如意, 恒十居七八”,卢照邻这些时时滴血的字词, 形成了卢照邻独特的文学筋骨。这些筋骨虽有情怀狭小之嫌, 但其深入人的力量确是无与伦比的, 诗心古意, 隽永悲风, 这些都撞击着每一位失意的灵魂, 引起共鸣, 使人情不自持。

2.黯淡的色调

卢照邻的诗文少有亮丽色彩而多暗色。黑夜、大自然、街道、阁楼、歌筵等的寂静衬托了卢照邻孤独的人生情怀, 渲染了独坐静默的氛围。卢照邻有济世之才, 却终是在悠然的环境里“空伤游子神”;他多希望自己能在歌宴上对友人和天子吟唱, 但现实却是卢照邻独自放旷诗酒 在苍茫的人世间独自哭伤。深秋的季节, 北方已然白雪皑皑, 深山里廖静鸟绝, 而自家里也如屋外一样,清寒凄楚, 没有人气。

家门外车马无声, 友人已不再来, “白璧故交轻”。亲人远居, 思亲不得, 爱人在蜀, 亦不可得。自己只能朝朝独坐, 在“万缘俱寂”中去体味那“哀怨怅触”之情。失意的意象卢照邻不能居盛位, 不能广用无疆, 加之身体衰竭, 家道勿存, 他失意于天下。他只能将自己穿越生死场的自由孤魂寄托于身边的一切事物, 写心抒情, 曲尽古意新声。刘大杰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中说:“幽忧是他生活的象征, 也就是他的作品的象征。”卢照邻的作品形象生动地描写了深受仕途不遂影响, 以及病痛折磨的卢照邻, 有着浓郁的幽忧寂寥情调。

(二)、向骚雅精神复归

“骚”最初是屈原对邪恶的控诉和表达对祖国的忠贞的载体, 它有着强烈的忧悲之情, 是中华民族作为“一个真正有审美知觉的民族, 创造出传统的形式, 通过代代传颂意味深长的固定主题, 表达出生活中朴素的哀怨情怀”。卢照邻早年壮志筹谋, 最后却一事无成, 空怀一腔热血, 病卧于山中。生存的压迫和心中强烈的生命意识, 时时驱动着他一往无前地抒发自己的悲苦。他致力于骚怨诗文创作, 无意间成了唐代第一个自觉并有意识的用“骚雅”精神进行创作的诗人。比起六朝的以来的气骨、血肉稀薄的浮靡文学, 自是一次血与泪的洗礼和精神上的震撼。

(三)、向汉魏风骨靠近

汉魏风骨植根于汉魏刚健的生命意识, 是建安时期士气与文气的整合, 于文学中则体现出高尚的人格魅力与世俗的矛盾冲突的悲情体验。它讲求“文以气为主”, “慷慨以任气, 磊落以使才”, 抒发慷慨激昂、悲壮苍凉的思想感情。诗以“提琴一万里, 负书三十年”追述了自己辛苦学习, 并不远千里辗转蜀地游宦的坎坷经历。诗中“天子何时问, 公卿本亦怜”、“明月流客思, 白云迷故乡”体现了卢照邻遇人不淑又倍加思乡的悲情。这种慷慨的报国热情、仕途的不爽的悲愤和朴素的思乡之情在陶渊明式的“自哀还自乐, 归薮复归田”里得到抚慰, 继而飘洒俊逸, 志趣升华, 绽放出初唐时期慷慨悲歌的异彩。

四、结语

卢照邻是一个才情俊逸却饱受失意困扰的悲剧文人。他有着“览青规而辍九攻”的才华, 有着“悬日月与胸怀, 挫风云于毫翰”的胸怀, 有着弘扬家族兼济天下的理想。但是, 时代拒绝了他为国请缨的雄心, 命运让他遭遇风疾的重创。明代李贽也提出了“夺他人之酒杯, 浇自己之块垒;诉心中之不平, 感数奇于千载” 的看法, 他认为悲情的疏泄, 可兴寄于千载之前的人、物、事。总之, “悲美”自有卢照邻用诗文深度阐发, “悲美”文学便在历代文士的“辛酸泪”和“满纸荒唐言”里展现出永恒的艺术魅力。

0 阅读:1

恨荷评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