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时期,储粮在历史中的重要性,以及发生的变革

恨荷评历史 2023-06-10 07:15:10

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战国时期,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加速了秦国的封建化进程,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极大地促进了秦国的农业生产。这种土地私有制使农民的地位有所提高并从中得到了实际利益,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土地制度改变的同时,税收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訾粟而税”16即按粮食的收获量来征税。

1.农业生产的发展

为了掌握全国土地占有情况,为征收赋税提供依据,公元前216年,秦规定全国农民必须向中央如实登记占有土地的数额,由中央按亩征税,在法律上承认了土地私人占有的合法性。这样,既巩固了封建小农经济的基础,同时也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2.重农抑商的政策

奉行重农抑商政策统一六国以后,秦继续奉行重农抑商的政策。李斯指出:“现在世界稳定了,所发布的政令也就一个了,而且老百姓要管理家业、活跃农业、手工业。”秦始皇接受了李斯的意见。公元前219年《琅琊刻石》中有:“皇帝之功,勤劳本事,上农除末,黔首是富。”秦中央鼓励农民从事农业生产和手工业生产,反对人民弃农经商,限制商业发展。到公元前215年,“天下咸抚,男乐其畴,女修其业”。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行对发展封建经济起了重要作用。

3.秦国时期的铁制农具

铁制农具的普遍使用和重视牛耕铁制工具是一切农业和手工业的重要物质条件,在战国时期铁制农具的基础上,秦代铁制农具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近几十年来,铁制农具在全国各地都有出土。1991年,陕西省宝鸡市陇县店子秦墓出土铁铲3件。铁铲平面近梯形,横长方形銎,刃部宽13厘米,銎长2.4厘米、宽1.8厘米、长14厘米。1970年,秦始皇陵附近(陵园北门外)临潼毛家村社员平整土地时掘得1件铁铲,铁铲长25厘米,两翅交叉处有长5厘米、高不到1厘米的脊梁。

1974年,陕西临潼县秦俑坑出土铁锄1件、铁臿3件。铁锄宽0.5厘米、高10厘米;顶有长方楔形孔,孔长5厘米、宽1.5厘米、深4.6厘米。铁臿宽14.3厘米、高7厘米,顶有长方楔形孔。1956年,长沙市左家塘出土铁口锄2件,刃部呈半圆形。1973年,陕西省临潼县郑庄秦石料场遗址出土的铁制农具有耕翻地用的铁铧、铁臿,中耕除草用的锄、铲和收获用的铁镰等。

4.秦时的牛耕发展

秦时牛耕得到广泛推广,秦国中央对牛耕很重视。秦律对盗耕牛者一律判罪,规定厩苑所养牛须达一定数量,不能完成工作就要受到惩罚。官府每年四次考课厩苑,养殖良好者,予以奖励,饲养不好,也就是“牛减絜”给以惩罚。

这些在《秦律十八种·厩苑律》中都有记载:“四月、七月、十月正月肤田牛。它的月份称为大祭节,主要是田祭和让人畜享受。卒岁是正月的大课目。次给种豆数百顷。最的是送给田啬夫壶酉束脯(酒),为大旱(皂)除吏一人,给牛三旬;殿中淬田啬夫,罚以冗皂者,二月。次者以牛为长日之顷,又赐以食物及衣帛等物。其次是牛田,牛的减絜最小,治(笞)主者寸十。次次牛者役之费。有(又)课,最者,赠易田典,旬不绝;堂者,治(笞)卅也。”

5.牛耕的技术发展

当时这样重视耕牛饲养,说明牛耕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地位。耕作技术的进步秦耕作技术比之战国有了一定的进步。当时人们根据农作物的不同,来决定每亩播种的数量,并且人们还注意总结农耕方面的经验。

6.秦时的农书

反映耕作技术方面的著作有《上农》《任地》《辨土》《审时》等,这些是我国较早的农书。吕不韦将这4篇文章收录在《吕氏春秋》中。上述文章中《上农》主要论述农业政策,其他3篇记载了改良土壤、适时种植、间苗保墒、除草虫等方面的经验和知识。不仅如此,书中还对农具使用、土地利用、排水、洗土等都有记述。秦代流传下来的《耕田歌》:“深耕溉种,立苗欲疏;非其种者,锄而去之”就是对耕作技术的总结。

7.对农业的重视

中央对农业重视为了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秦中央对发展农业做了很多规定。实行上报制度。

《田律》规定:“雨是澍和秀粟,辄以此书言澍稼、秀粟而垦田墒,(毋)无稼,顷数。又以农时有大饥之期,乃谓其年之半矣。稼已生,雨过天晴,亦辄言雨少而所利顷数也。至于田亩大小、水利多少之暇,则未敢妄言其数计也。早(旱)和暴风雨,水潦,螽昆、群它物伤稼,亦辄言其顷。至于荒荒有知其数者也,则亦莫不如此耳。近县令轻足以行书,远县令邮行,尽行八月。”

上面这一段话的意思是说,在及时雨和谷物抽穗时,应立即书面报告相关的信息,包括受雨、抽穗的耕地面积以及已经开垦但尚未播种的土地面积。同时,在庄稼生长后下雨,也应立即报告雨量和受益田地的面积,以便及时了解农作物的生长情况和灌溉需求。

如果庄稼遭遇旱灾、暴风雨、水涝或虫灾等灾害,就必须及时报告受灾面积。对于距离较近的县,可以由速度较快的人专程递送文书;而对于距离较远的县,文书则可以通过驿站传送。需要注意的是,所有文书必须在八月底之前送达。

8.重视种子的选择、保管与收藏。

如云梦秦简《秦律十八种·仓律》中载:“在县里,将遗留下来的麦子当作种子进行种植,而将割下来的禾草则留作饲料储备。”同时,还规定了粮食作物的下种数量。种“在田地中种植稻谷和麻叶,每亩需要使用二斗大半斗的种子。对于禾谷和小麦,每亩则需要使用一斗的种子。

而对于黍和荅(小豆),每亩则需要使用大半斗的种子;对于叔(即大豆),每亩则需要使用半斗的种子。如果在利田畴中,发现种子数量不足,则可以尝试保存种子,以备下一年的种植。同时,种植时应当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评估和选择种子”。

9.注重农时

《秦律十八种·司空》中规定:“居赀赎责(债)者归田,农种时、治苗时各二旬。”秦中央为了保证有足够的劳动力,不误农时,规定用劳役抵债、赀赎债务的人,在播种与管理禾苗的时节,也可以回家农作各20天。

10.严厉禁止危害农事活动的行为

《田律》规定:“百姓居田舍者毋敢醢(酤)酉(酒),田啬夫、部佐谨禁御之,有不从令者有罪。”又“二月春季,严禁砍伐山林中的树木并禁止修建水坝。在夏季以外的时期,禁止在夜间放火烧草,同时禁止捕捉正在生长的荔枝、麝香、鸟蛋和毒鱼。此外,也禁止放置捕鸟的网,必须等到七月份后才能放开捕鸟的陷阱。”。这些规定有利于防止水旱灾害损害庄稼,影响粮食生产。

11.移民实边的政策

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随着边疆的不断延伸,秦始皇更大规模地实行移民实边政策。《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徙黔有三万户琅邪台下,复十二岁”,开秦代徙民实边之端。公元前211年,秦始皇再一次“迁河北、榆中三万家,拜爵一级”。

这些对于巩固及开发北部边疆起到了积极作用。南朝边疆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 “发诸尝捕亡人,赘旄,贾人稍取陆梁之地,至于桂林,象郡南海,以适遣戍之”。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令徙太越民置余杭、乌程等地。

12.秦国移民总册

秦始皇进行了3次大规模移民,移民约106万户,达500万人。这些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有效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当时的农作物产量一般每亩产粟一石半,折合今每亩产粟约140斤。秦的统治中心关中地区,是全国的经济重心。《汉书·地理志》载:“故秦之地,世之三分之一也,而人也不过什三而已,然量其富贵,居什六。”秦国呈现出民富国强的景象。

13.粮食的储藏

储粮概述秦国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创造储藏粮食的条件,秦国的储粮空前繁荣。秦人在全国各地修筑仓房和仓库是很普遍的事,这也成为秦国储粮库建设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在秦国盛世之际,其地有“万石一积”现象、“栎阳二万石一积”粮仓到处可见,但咸阳,粮仓之多,竟至“十万石一积”,令人叹为观止。

秦人之所以能有如此庞大的仓容,主要得益于他们拥有发达的农业生产技术和完善的仓储体系。甚至到了秦朝末年,刘邦入关后,关中地区仍有大批粮食储备,这也为后来的萧何“转漕关中不缺给粮”提供了充足的给养。同时,秦王朝还通过对全国各地仓廪进行统一管理和调配,从而使国家的粮库规模空前扩大。另外中原地区粮仓一样富裕丰裕储粮。

《史记·郦生陆贾列传》载,秦末陈留仍有秦“积粟千万石”。南阳宛地亦“人民众,积蓄多”。这在世界古代农业史上也属罕见。楚汉决战的前夜,彭越夺取了昌邑附近的20多座城池,“得谷十馀万斛以供汉王之粮”。当时,敖仓位于秦国建设的荥阳和成皋之间,是全国最为著名和富有的粮仓之一,存储大量的积粟。秦立国后,就以敖仓转运储藏粮食,“夫敖仓,天下转运久矣”,“藏粟甚多”。刘邦就因“据敖仓之粟”,打败了项羽。后来英布叛汉时,仍有人提出“据敖仓之粟”是成败的关键,可知秦汉之际十多年间,敖仓之粟取之不竭,存粮甚多。

14.储粮的形式秦储粮为地上和地下两种储粮形式

这一时期的地上仓房是一组群体建筑,由仓房、吏舍、办公房、门卫房和围墙几部分组成。这实际上就是一座仓城。仓房大小一致,以容万石为准。彼此之间用篱笆隔开,单独设置粮仓的进出口。为了储存粮食,必须注意防潮。在秦代,他们想出了很好的方法来解决地上粮仓潮湿的问题。他们使用木板和草来防潮,但并不是直接将木板铺在地面上,而是与地面保持一定的距离。这样可以有效地隔绝地面的潮气,同时也不会影响粮仓的通风。

15.注意事项

注意防火防盗。粮仓建在远离农舍的地方,修筑有高墙,不让人接近粮仓;粮仓附近不准养猪、鸡等,须养狗以防盗;粮仓门门板要坚固、严实,门上有门闩。粮仓管理人员要“善宿卫,闭门辄靡其旁火,慎守唯敬”。地上粮仓遗址目前尚未发现,但其模型囷、仓在秦墓中发现不少。仅陕县、陇县店子秦墓就出土数十件,共有8种形状。

16.粮仓类型

第一种:粮仓顶身连体,圆坡形顶,顶端多呈乳头状。仓顶有出檐,大多仓顶出檐较窄,少数仓顶略宽。仓身圆腹,中部开有方形或长方形门,平底。

第二种:粮仓形状同第一种,唯底呈实心圈足,有的为锥形顶。

第三种:粮仓仓身圆胖,空心喇叭形圈足,仓顶形状各异,仓身和仓盖多为分体。

第四种:粮仓的仓身与仓盖为分体,仓身为锥圆形,顶为半圆形,足喇叭形高圈足。

第五种:粮仓的仓身与仓盖为分体,腹壁近直,有6道平行的突棱,直筒状空心圆足,足底四边半封口,尖状仓顶,仓顶上饰红白彩带组成的方格网状纹,仓腹及圆足饰红白彩带相间的平行纹。

第六种:粮仓身盖连为一体呈球形,下有筒状高圈足,圈足中部有一道突棱。仓身上部有细绳纹。

第七种:粮仓身盖分体,直筒形仓身,中部有一长方形门,圆坡状盖,平底。

第八种:粮仓为双足仓,多为身盖分体。另外,在凤翔高庄、铜川枣庙、沣西客省庄、临潼上焦村等都出土有陶囷模型。

总结

地下粮窖按规模分,有大有小;按级别分,有属中央的,也有属于郡县和封建地主私人的;按业务分,有的负责粮食的集中、贮存、供应,有的专为中转储运。结构形状上与地上粮窖并没有太大差别,只是一个建在地上一个建在地下。结构有土筑、木构、砖筑,更多的则是土木混合结构。《史记》中记载:“宣曲任氏的前身是督道的仓吏。

汉承秦制,始用谷粟布帛,而任其民食以充军。秦之败亡,英雄无不争金玉,及任氏独窖仓粟。楚汉相距荥阳也,民不可以耕,米石以万贯,且豪杰金玉,尽归于任,任氏借此开始发迹。”可见储粮的重要性。

0 阅读:5

恨荷评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